李莉 盧曉軒
【摘要】針對通信工程專業本科《信息論與編碼》課程的特點和考核現狀,提出了以培養學生“自主教育意識、自律能力”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建立分層次評價標準的課程考試改革的理念和思路,并完成了基于微考試平臺的具體改革方案的設計及應用。
【關鍵詞】信息論與編碼 微考試 層次化評價體系 自主教育
【基金項目】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5年《信息論與編碼》重點課程建設項目。
【中圖分類號】TP393.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212-02
《信息論與編碼》課程是通信工程專業的核心專業基礎課程和學位課,也是研究生(含博士)入學考試的筆試和面試課程。目前,我校通信工程專業開設的《信息論與編碼》課程總學時48學時,理論教學40學時,實驗教學8學時,在第7學期開設;先導課程為《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隨機過程》、《線性代數》、《通信原理》等;該課程教學目標是為學生從事信息系統研究與設計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具有理論和實踐并重的特點,涉及眾多學科,需要廣泛的數學基礎。
1.考核方式存在的問題
通過長期的課堂教學及教學改革,發現目前該課程的考核評價方式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考試模式沒有體現培養學生“自主教育意識、自律能力”的教育理念。《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強自立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克服“應試教育”傾向。“自主教育意識、自律能力”對即將走向工作崗位或繼續深造的大四學生尤為重要,在大四教學中必須重點強調和培養。但目前該課程考試偏重于知識記憶,課程考試內容局限于教材、課堂筆記、教師指定的重點。學生形成了普遍的依賴心理,無法培養學生“自主教育意識、自律能力”,限制了學生創造-發散性思維的發展。
(2)評價標準不符合學生個人發展需要,考試模式單一化、簡單化。目前,我校通信工程專業本科畢業生中考研和就業學生比例分別約為30~40%、60~70%。該課程中的基本概念、理論和分析思路是學生以后從事相關理論研究的重要基礎,對今后學生從事研究工作而言極為重要;對于直接就業的學生,基本理論在相關系統中的工程應用與實現則更為重要。目前,該課程考試仍采用統一的評價標準,以單一理論考試為主,沒有考慮學生需求的差異。
(3)沒有正視“大四”現象。由于大四學生要參加考研、面試、實習、出國等,客觀上造成學生時間零散、心態浮躁的問題。據調查大四學生90%以上曾經逃課, 經常逃課的學生比例高達36%,長期不上課的學生達到7.3%,作業抄襲與實驗“混點”更是普遍現象。因此,目前以期末筆試為主的考核方式,難以適應“大四”現象,甚至在客觀上縱容了學生的“大四”情緒,教學效果無法保障。
(4)考試信息反饋缺乏。目前的考試方式,只注重考試過程的組織和對學生考試成績的評定,對試卷中反映的問題,很少反饋給學生。考試只起到了評定分數的作用,對教與學的促進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2.改革理念及思路
本次改革計劃以培養學生“自主教育意識、自律能力”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建立分層次的評價標準,探索適用于“大四”的具有可行性與可操作性的考核評價機制。具體改革思路如下:
2.1根據“大四”學生需求差異,制定層次化評價體系。
根據學生個人發展規劃的不同,制定與其需求相適應的層次化評價體系,從考試模式、考核內容上充分體現層次化。
(1)考核模式:改變原有單一化、簡單化的考試模式,將考核類型分為“研究類”與“應用類”,建議準備繼續深造的學生選擇“研究類”;建議準備就業學生選擇“應用類”。“研究類”注重考核學生對基本理論的深入理解與分析,培養科研素養和創新意識;“應用類”注重考核基本理論在相關系統中的工程應用與實現,從應用的層次引導學生創新。
(2)考核內容:平時成績考核設計為隨堂作業與自主學習作業,實驗考核設計為基礎實驗與自主學習實驗。根據考核類型的不同,成績構成比例和考核內容選擇上都體現出層次化差異。
2.2建立以培養學生“自主教育意識、自律能力”為目標的評價體系。
評價體系讓學生在學習內容、學習時間、考核類型、考核內容、考核時間上都具有一定自主選擇、自我規劃的空間。主要從三個方面體現: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發展需求,選擇不同的考核類型;學生能根據選擇的考核類別,選擇不同的平時成績考核和實踐考核內容;學生能根據自身時間和學習情況,選擇參加平時成績考核和實踐考核的時間。以此引導學生根據自身需求,完成自我發展的規劃,合安排時間和學習,減小對老師的依賴,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2.3注重考核方法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建立具有可行性與可操作性的考核評價機制。
平時成績考核中隨堂作業與自主學習作業、實驗考核中基礎實驗與自主學習實驗的成績構成比例既要體現層次化,又要具有公平性和有效性。自主學習作業、自主學習實驗內容的選擇既要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又要容易量化、區分度好。平時成績考核、實驗考核的考試形式必須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要充分考慮“大四”學生“事務多,整塊時間少,零碎時間多”的客觀事實,平時成績考核、實驗考核的考試內容不宜過多且時間不宜過長。
3.改革方案
本次考試改革從成績評定改革、考試方式改革、考試內容改革三方面進行了改革方案設計,具體如下:
3.1成績評定改革方案
“研究類”與“應用類”考核的總評成績均由平時作業、實驗、期末考試部分構成,具體構成與比例設置如圖1和圖2。
圖1 “研究類”成績構成比例 圖2 “應用類”成績構成比例
3.2考試方式改革
根據改革思路,設計了靈活、可行、可操作的考試方式,具體如表1。
表1 考核方式一覽表
3.2.1創新性提出“微考試”方式。
所謂“微考試”模式中的“微”主要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考核內容“微小化”,即每章結束后即進行一次微考試。二是考試時間“微小化”,即每次微考試時間在0.5小時左右。多次“微考試”成績的總評作為隨堂作業成績。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學習和時間情況,在一定時間范圍內自主選擇“微考試”的時間。
3.2.2建立“微考試”平臺,實現多元考試模式中各類成績的考核和管理。
“微考試”平臺結構如圖3所示,包括“平時成績考核模塊”和“實驗考核模塊”主要實現平時成績和實踐成績的在線考核和管理。
(1)隨堂作業的“微考試”的考核和管理。在每個階段學習結束后,學生在系統規定的時間段內,通過平臺預約“微考試”時間。審核通過后,在規定的時間來機房在線完成試題,教師能在線處理微考試的成績、反饋批改意見及下一步學習建議。系統可根據每次“微考試”的成績,給出隨堂作業成績。同時,學生根據自己選擇的考核類型,通過系統可選擇自主作業的內容。自主作業在線下完成,在規定的時間內通過系統提交報告或代碼,課程組組織教師統一對報告和代碼進行評閱,并提交成績與反饋意見。
(2)實驗的考核和管理。基本實驗以實際中常用的數據壓縮、圖像壓縮算法及標準、信源編碼、信道編碼算法的MATLAB仿真為主,學生通過系統根據個人興趣選擇基本實驗的內容,在規定時間內在系統上提交實驗報告和代碼即可。同時,《信息論與編碼》是一門實踐性強、應用廣泛的課程,在數據壓縮、圖像壓縮、光纖通信、移動通信中都有著廣泛應用。常用的數據壓縮、圖像壓縮算法及標準、信源編碼、信道編碼算法均可在已有的光纖通信、移動通信實驗箱上來實現,學生根據興趣和需求在線選擇自主實驗的內容。先在虛擬化實驗平臺上驗證算法的正確性,驗證通過后可通過系統預約實驗室時間,然后在實驗箱上搭建實際的光纖/移動通信系統,實際觀測系統的性能提交相應的報告。
3.3考試內容改革
根據考核類型的不同,考核內容要體現出差異化。“研究類”注重考核學生對基本理論的深入理解與分析,培養學生科研方面培養創新意識;“應用類”注重考核基本理論在相關系統中的工程應用與實現,從應用的層次引導學生創新。具體如表2。
表2 考試內容一覽表
4.結語
本文針對《信息論與編碼》課程的特點和目前考核評價方式存在的問題,構建了以培養學生“自主教育意識、自律能力”的教育理念為指導思想的分層次評價標準,創新性地提出了“微考試”方式;以微考試平臺為基礎,在成績評定改革、考試方式改革、考試內容改革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提出了可行的方案;引導學生自我規劃學習和考試時間,有效地促進學生“開展自我激勵、自我監督、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
作者簡介:
李莉,女,講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網絡與通信技術、低壓電力線載波通信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