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青 王桂林
【摘要】行業特色高校專業建設要體現出行業的特點,其特色化建設的路徑是:人才培養定位要服務行業,課程開發取向是行業參與,課程實施需要行業指導,師資隊伍建設要深入行業。
【關鍵詞】行業特色高校 專業 特色化
【基金項目】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112025);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課題(CQGJ13C439);重慶市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課題(yjg132001);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42009)。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217-02
專業是高校人才培養的載體,是高校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立足點,其建設水平和績效決定著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和特色。專業建設內涵豐富,不僅包括專業設置,還包括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專業培養目標和規格、課程建設與開發、課程實施、師資隊伍建設等多方面的內容。當前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核心價值取向是質量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提升離不開專業建設問題。對于行業特色高校專業建設重在體現出行業特色,那么行業特色高校專業如何向特色化方向發展?本文主張要在人才培養定位、課程開發、課程實施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充分發揮行業的作用。
一、專業人才培養定位:要服務行業
一個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實質上是方向性的導引標。究竟要朝什么方向培養人才,這決定了一個專業同其它專業相區別的差異性,也決定了同專業在不同學校、不同地域的不同定位。人才培養定位集中表現在服務對象上,也就是說一個專業所培養的人才到底為誰服務,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因此,衡量和評判一個專業特色標準就是看這個專業的服務對象是什么?不同的服務對象恰恰體現出了其特色。
因此,探尋專業建設的特色之路首先是要找準專業的培養定位。對于行業特色高校專業的特色化建設之路,其人才培養定位著重在于服務行業。也就是說所培養的是本行業所需要的人才。“以服務行業為己任,保持特色是行業特色高校的生存之本。”[1]基于服務行業的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的實現,需要加強相關行業和領域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研究,形成有效機制,吸引行業和用人部門共同研究課程計劃,制定與行業生產實踐、社會發展需要相結合的培養方案。
以重慶郵電大學為例,多年來始終堅持適應郵電通信行業和信息產業領域發展需求,凝練學科專業特色,加強和推進信息學科和相關學科的融合,調整傳統優勢學科的專業方向。在加強學校通信、計算機、自動化和軟件工程等優勢專業建設的同時,調整設立信息管理、信息法學、電子商務等專業領域,形成了一批以信息科學技術為特色的拓展專業。主動適應行業和地方產業結構調整需要,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積極申辦市場急需,特色鮮明的網絡工程、廣播電視工程、工程管理、數字媒體技術、電磁場與無線技術、智能科學與技術、物聯網工程等新興專業。相關專業通過深入與其相關的多家企業調研,引入行業標準,進行職業領域分析,凝練行業所需的職業能力、知識和職業素質要求,為其人才培養目標的行業服務定位做出決策,調整優化課程體系,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二、專業課程開發取向:行業參與
課程是一個專業的載體。一個特色的專業在其課程品質上能夠體現出獨特性,具體表現在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開發的過程、課程設置門類等方面。行業特色高校專業的特色化建設在專業課程開發上主要以行業參與、滲透和融入為特色。具體而言,專業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與行業標準對接,將行業內部的知識、經驗和文化融入到專業課程內容中。也就是說供學生所學習的專業課程內容應該是其所要從事行業內部的信息和資源。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行業內職業標準對接,按照行業發展對人才規格的需求調整專業課程內容。專業課程開發的過程不是僅僅局限與專業人士,而需要有行業人員的介入。行業人士站在行業發展的立場上參與專業課程開發。專業課程設置門類上擁有幾門體現行業文化特色的課程。專業課程設置具有彈性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能夠隨著行業產業結構的發展變化,在一些課程門類上隨時動態調整。
那么在專業課程開發過程中,行業究竟如何參與?首先,將行業企業對人才需求標準作為課程開發的依據,確定課程目標。根據行業崗位職業標準和廣泛的行業市場調查,以行業內的職業領域分析為基礎,為課程開發提供方向指引。其次,針對課程目標,確定課程內容,也就是專業課程到底為學生提供什么樣的學習內容。課程內容要體現出行業的元素,這就需要行業參與,通過行業參與分析,解構原有的學術化學科課程體系,按照行業工作過程,重新劃分各個課程邊界,構建基于行業工作任務的課程體系。開設前沿特色課程,對未來行業發展需求具有一定的預測功能,使學生具備超前的戰略眼光。第三,打造一批體現行業特點的精品課程。精品課程建設能夠提升專業品質,是專業品牌的標志和名片,以行業為切入點的精品課程可以升華專業的特色。
三、專業教學活動實施:行業指導
鼓勵行業全面參與專業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要以行業的實際需求為基本依據,按照行業人才成長規律組織專業教學活動。充分發揮行業指導的力量,行業組織最了解本行業領域的技術前沿、內在運作規律、人才需求等情況,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學過程、實踐教學和教學評價等方面體現出行業實踐性。
教學過程與行業生產實踐過程對接。緊貼崗位實際生產過程,改革教學方式和方法。行業人士到學校開展教學指導。比如廣播電視工程專業教學過程應當與廣播電視行業的實際工作緊密聯系,行業工作過程如何展開,其專業教學一定程度上也應如何開展。可以引入工作過程教學模式,把工作過程作為一個整體,使課堂講授與工作場所經驗指導相整合,強調真實工作情境中的團隊精神。可以探索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等有效途徑加強行業和專業教學活動的緊密聯系。貼近崗位實際生產過程,可以開展現場教學、案例教學等方式實現與行業實際生產過程對接。
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要想得到社會和用人單位的認可,必須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可以通過案例教學,實驗室模擬試驗,建立校外實踐基地等措施,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依據專業的特點,加強對實習教學的重視,積極開拓與企業的合作項目,促進產學研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在真實的行業生產環境中接受開放式強化訓練,以實際生產項目為載體,使學生熟練掌握各種專業知識和技能,并參加工廠真實的生產項目,積累實際工作經驗,內化行業文化。
以重慶郵電大學為例,形成由校內實驗室、綜合實踐基地、工程技術實訓中心、校外實習基地四大實踐訓練環節,各環節形成開放式訓練體系,為單項專業技能訓練、綜合專業技能訓練、實際專業操作訓練奠定基礎,為行業所需要的人才培養創造良好環境。學校依據行業的發展變化,適當調整教學內容,編寫相關教材。積極開辟產學研基地,有重點地加強校企聯合實習基地建設,尤其是一些高科技產業與高科技研究部門,更是立足于科學技術的前沿。應積極鼓勵專業學生走進企業,主動開展科技服務,承擔科研項目,通過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開發產品,轉化科研成果,讓他們得到進一步的鍛煉和提高。同時建立學校、用人單位和行業部門共同參與的學生考核評價機制。把行業規范和職業標準作為專業教學質量評價的重要依據。
四、專業師資隊伍建設:要深入行業
師資隊伍是專業特色化建設的根本保障,特色專業建設必須具備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特色專業需要配備有學科特色的師資隊伍,其在教學和科研方向專長上必須和專業特色的培育相匹配。行業特色高校的專業師資隊伍應體現出行業的特點,其師資應該對該行業領域非常熟知,尤其對行業最新發展的動態、行業技術變革、行業人才需求、行業實踐能力等有較高程度的把握。
完善校內專任教師到相關產業和領域一線學習交流的機制。教師赴行業企業實踐。一是了解行業企業的組織生產方式、工藝流程、技術發展、產業發展趨勢等基本情況;二是熟悉行業企業相關崗位的人才需求、(工種)職責、操作規范、用人標準及管理制度等具體內容;三是學習所教專業在行業生產實踐中應用的新知識、新技能、新工藝、新方法;四是結合行業企業的生產實際和用人標準,不斷完善教學方案,改進教學方法,積極開發校本教材,切實加強專業實踐教學環節,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教師深入行業、企業實踐的形式多樣。一是掛職鍛煉。教師在行業、企業里有確定崗位,進行獨立工作,時間一般半年以上。除完成具體工作外,還應參與對行業、企業員工的培訓和研究項目,在貢獻自己的知識與技術的同時,吸收企業管理、技術經驗,提高自身的能力。二是跟班鍛煉。教師跟著行業、企業里某崗位上的工作人員一起工作,熟悉工作日程與安排、工作流程及工作過程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三是短期培訓。教師可以在行業、企業里呆上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在行業企業的具體實踐過程中了解工作的內容、需要具備的能力,學習行業、企業的新技術,接受新觀念。
同時要注重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從生產、管理、服務等一線聘任一定數量的兼職教師。在師資的選配上不必拘泥于注重學歷和職稱,而應根據特色專業建設的需要,不拘一格,大膽選聘人才,聘請一些具有豐富工作經驗和高水平技能的行業企業人員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比如以營銷策劃為特色的市場營銷專業,完全可以聘請部分有實戰經驗的行業企業營銷策劃和管理人員擔任專職或兼職教師。
總之,行業特色高校專業的特色化建設路徑需要從以上幾方面努力。另外,專業的特色化建設是一個動態過程,“專業不是某一級學科,而是處在學科體系與社會需求的交叉點上。這就決定了大學中的專業會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人才需求的變化而變動不居”。[2]行業特色高校專業的特色化建設是一個隨著行業變革而不斷調整的過程。
參考文獻:
[1]羅維東.新時期行業特色高校發展的趨勢分析及對策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9(5).
[2]馮向東.學科、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作者簡介:
蔣青(1965.01—),女,重慶人,重慶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移動通信技術、寬帶網絡技術。
王桂林(1975.12—),女,重慶巫溪人,重慶郵電大學教務處,副研究員,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