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筱慧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筆者認為教師必須在課堂上使學生從精神、心理、思維到身體等方面都處于主動和積極的狀態,巧妙地刺激學生各個器官的共同協作,也就是說在課堂上要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所謂“動”就是讓學生做到動眼、動耳、動口、動手、動腦。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來源于對學習的心理需要,教師應激發學生有這種心理需要,也就是說教師要激發學生“動”,那么,如何使學生在英語課堂上動起來呢?
一、激發學生在課前動(即課前預習)
在每節課前,教師可相應讓學生做一些準備工作,如:做教具、做卡片、畫畫等。如教初中英語新教材第一冊(下)第69課時,課前讓學生每人畫一幅自己房間(臥室)的畫。這樣做有三個好處:
(1)能夠使學生主動看書上Jim的臥室有些什么東西,與自己的有何差異,做到初步練習。
(2)有美術特長的學生還能表現其才能。
(3)“英語教師讓我們畫畫”的新鮮好奇感,馬上使學生由被動的“動”變為有興趣的主動的“動”,這樣能提高預習效果。
二、積極鼓勵學生勇敢地“動”,調動學生課下的積極性,為他上課時能成為課堂的主人做好充分準備
英語教學中導練環節很難處理,筆者一般采用值日匯報形式,每天先讓值日班干部課前對當天學生早讀紀律、考勤、衛生等情況作些報告,課上用英語作值日匯報進行示范。然后全班同學每天依次輪流用英語值日匯報,這樣既鍛煉了學生自己的口語,又讓其他同學訓練了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不斷增加新內容,變換新方式,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智力活動與實際行動結合起來,這樣有助于學生保持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和高度的注意力。
如上面所說畫室一例,學生頭腦中會出現這樣的疑問:大家想知道自己的臥室與別人的有何不同,誰的更漂亮,誰的臥室東西多,誰的臥室擺設得更整齊等問題,于是在上課時教師很容易利用懸念引導到操練這一環節。老師提問: Whose bedroom has a clock? Whose bedroom has a computer/a football/ clothes,……etc?然后有這些東西的同學就會積極主動地舉起手中的畫反復練習。同時,老師還可繼續提問這些東西具體所處的位置,Where is it/are they? What can you see in XXXs bedroom?這樣學生學英語的興趣就會更高,就會更仔細地觀察并進行回答。這既迎合了學生生理上“外顯性”需要,又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促使學生用腦、用耳、用眼,鍛煉了他們的反應能力,對學生認識能力的形成、知識的掌握有很大的幫助。
又例如:在講初中英語新教材第一冊(下)的課中的 head , hair, nose, arm, foot, eye, face, leg, hand這10個人體名詞,我以游戲方式進行教學,先在黑板上用簡筆畫畫了個人體畫,然后開始講這10個詞。如教head一詞時,老師先指著黑板上人體的頭部邊說:“This is a head”,連續讀兩遍“head, head, touch my head”,邊摸自己的頭,老師繼續說“touch your head”,學生馬上做出判斷,用手也摸各自的頭部邊跟老師讀“head”。以同樣的方法教其他9個詞,講10分鐘后進行聽寫,同時叫一個同學上講臺在黑板上用箭頭指出并寫出其身體相對應的單詞。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把全班分成四大組,互相做Touch the body游戲,由老師說“touch your head/nose, ear, eye……”讓同學來做,看哪組準確率高,哪組獲勝。這樣既緊張又活潑,學生既在笑聲中鞏固了英語口語知識,又很快地掌握了這10個人體名詞,同時又可以訓練眼、口、手、耳、腦的反應能力,提高了理解能力、增強了記憶力,同時也促使學生做好每節課之前的預習工作。
以上幾例足以說明,如果教師能在操練環節中巧妙地運用“動”的藝術,使學生處于積極狀態,自然會引起他們對學習內容的注意,鼓勵他們勇敢地參與,效果就會更好。
初中英語教材中有很多生活類的內容,教師可把每個單元的對話或句型練習編成生活性短句或對話,讓學生去表演。多次鍛煉可使學生由被動變主動,逐步掌握并能運用所學內容。通過學生的表演,教師可以觀察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總而言之,教師應該為了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掌握讓學生“動”的藝術(當然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能讓學生活動失控)。掌握并巧妙運用這一藝術,可以改變以前那種填鴨式的、教師唱獨角戲的死氣沉沉的狀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真正做到在英語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