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山 黃文亮 楊勇政
【摘要】人體斷面與影像解剖學是闡述尸體或器官不同方位的斷面標本及其對應的影像圖的一門科學,是影像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是必修課和核心課程,本文通過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大綱和計劃、應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改革教學模式、注重斷面實物標本和影像圖片相結合、培養學生繪圖法、實驗室設施要設備齊全、改革考試模式等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和探索,使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關鍵詞】人體斷面與影像解剖學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240-02
人體斷面與影像解剖學是闡述尸體或器官不同方位的斷面標本及其對應的影像圖的一門科學,是影像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是必修課和核心課程,是連接醫學影像基礎與臨床實踐之間的橋梁學科,為醫學影像診斷學、介入放射學等打下堅實的斷面解剖學基礎。我校于2008年開設了此門課程,為了使此門課程設置更為合理,教學方法更趨完善,教學效果更為理想,我們對6年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和分析,以期與同行進行交流。
1.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大綱和計劃
人體斷面與影像解剖學是一門初創的新興學科,目前各醫學院校對這門課程的設置尚無較為成熟的教學模式。因此,我們組織本校有關專家和臨床影像科室專家,針對高職高專影像專業的特點,結合本校的現有條件和具體情況制定斷層解剖學的教學大綱及教學內容。
1.1突出“校院結合”教學模式
人體斷面與影像解剖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1],因此我們邀請本校附屬醫院的影像科老師講授此門課程,因為此類老師不僅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使本學科與臨床影像知識結合點有較為深入的研究,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培養了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閱片能力,縮短教學與臨床的距離,把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融為一體。大綱以“校院結合”教學模式,使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能夠掌握扎實的斷面解剖學知識,為后續專業課程和臨床影像診斷打下堅實的基礎。
1.2科學策劃教學內容
根據我校教務處教學安排,人體斷面與影像解剖學共有102總學時,每周6學時,理論課68學時,實訓課34學時。使用王振宇等主編《人體斷面與影像解剖學》為教材。具體安排如下:緒論2學時,頭部30學時,耳及頸部12學時,胸部20學時、腹部20學時、盆部及會陰10學時,脊柱4學時,四肢4學時。頭部要求掌握大腦的系統解剖學知識,頭部水平斷面各個層面各器官正常結構形態和位置和頭部冠狀斷面解剖,了解頭部正常矢狀斷面。頭部的內容相對復雜,與臨床應用十分緊密,實用性強,難度又較大。所以,我們先對腦的系統解剖進行復習鞏固,再學習局部解剖,然后逐層講授頭部的水平斷面、冠狀斷面、矢狀斷面,著重強調與影像診斷學有十分關聯的各斷面的關鍵結構,實訓課利用顱骨、腦、腦血管、腦池腦室的局解標本、模型及完整的各斷面標本及對應的正常影像圖片讓學生對比學習,培養學生立體思維的習慣,徹底掌握腦的常用斷面知識。在胸、腹、盆部斷面解剖教學中,胸腔重點介紹縱膈的毗鄰、位置,再逐層觀察胸部的水平斷面、冠狀斷面、矢狀斷面,肺段在水平斷面的劃分是我們的重點內容。腹部和盆腔重點介紹的臟器結構有:肝、肝外膽道、胰腺、脾腎臟、腎上腺、腹部大血管、膀胱、前列腺、子宮、卵巢和直腸等。以這些結構為中心講授其在不同斷面的形態、位置、大小、毗鄰,以及在連續斷面中的變化規律和在最佳顯示斷面中的特征。四肢的斷面解剖內容中以關節為重點。在上述內容講解中我們都補充有相應的CT和MRI圖片讓學生對比學習,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應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
人體斷面與影像解剖學教學的特點,是以圖像為主的教學。在理論教學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實物照片和影像圖片,計算機多媒體其顯著的特點就是非常適合形態學的教學,又不受教學學時的限制。為此,我們結合教材制作了人體斷面與影像解剖學多媒體課件,應用于教學實踐中,使教學更加生動和直觀,便于學生理解。課后,我們把多媒體課件放到校園網上,學生可通過圖書館電子閱覽室上網查閱復習,使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3.改革教學模式
斷面與影像解剖學是在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局部解剖學在這兩門學科中間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傳統的人體斷面解剖學的教學模式是“系統解剖學-斷面解剖學”,這兩門課分別在影像技術專業學生入學的第一學期和第二學期開設。在這個教學模式中缺乏了系統解剖學和斷面解剖學之間的紐帶——局部解剖學,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教學效果不理想[2]。我們改革后的教學模式是“系統解剖學-局部解剖學-斷面解剖學-影像解剖學”。系統解剖學還是安排在第一學期學習,第二學期局部解剖學和斷面解剖學同時學習,即在講述每一部分時,先講述局部解剖學,然后講述斷面解剖學。在上實訓課時,也是按照先實習系統解剖學及局部解剖學,然后實習斷面解剖學,同時穿插影像解剖學的相關內容。這樣學生既復習和鞏固了系統解剖學的知識,也可以很好學習和掌握斷面解剖學的內容,并為以后進入臨床打下影像學基礎。這種模式的轉變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人體斷面與影像解剖的理解,教學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注重斷面實物標本和影像圖片相結合
尸體斷面解剖實物標本和活體影像斷層圖片,二者均系通過用人體斷層解剖的方法來觀察和研究人體形態結構的。二者既聯系緊密又不完全相同,尸體斷面解剖標本所顯示的人體結構是靜態的、二維的,而影像斷層解剖是活體的、動態的,其圖像是人體某一局部層面內所有結構影像的疊加,是三維的。所以,即便是同一相應層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別[3]。然而,尸體斷面解剖是學習影像斷層解剖的形態基礎,后者則是臨床影像診斷和介入反射治療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斷面解剖實物標本和CT及MRI影像斷層圖片進行對照觀察,是學習人體斷面與影像解剖學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通過對斷面實物標本的仔細觀察,有利于學生認識和理解人體各器官的形態結構特征及相互關系,再應用清晰、典型的CT及MRI影像圖片進行影像斷層解剖講解,使學生將學習尸體斷面解剖與影像斷層解剖有機結合起來,加深學生對斷面實物標本及影像圖片中所顯示的結構的認識和理解,從而為斷面解剖知識逐漸過渡到臨床影像斷層解剖認奠定基礎。實踐證明這種學習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是非常有益的。
5.培養學生繪圖法
作為形態學科的一門課程,我們要求學生在學習此門課程時,對各種斷面實物標本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辨認不同斷面的形態結構,掌握其特征性結構及其相鄰斷面之特點[4]。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繪出各相應斷面結構的簡圖,達到為繪圖而觀察,在繪圖中鞏固記憶的效果。此方法使學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觀察力和記憶力,使教學效果明顯增強。
6.實驗室設施要設備齊全
實驗室設施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實訓課的教學效果[2]。近幾年,我們學校不斷改進實驗室的配備,目前實驗室除了擁有系統解剖學的掛圖、標本和模型以外,還配備了人體各部(頭部、頸部、胸部、腹部、盆部、脊柱和四肢)的局部解剖學掛圖和標本,以及成套的斷層解剖學標本和模型(包括橫斷層、冠狀層和矢狀層)。同時,為了進一步將斷層解剖學的理論和臨床相結合,實驗室還從臨床搜集各種膠片(包括X線、CT膠片、MRI膠片),并在相應的章節進行應用,這種臨床膠片的應用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充分利用學校實驗室標本及附屬醫院影像資料,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
7.改革考試模式
人體斷面與影像解剖是影像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為形態學的范疇,其知識重點在人體形態結構的識別上。傳統的考試模式中多為名詞解釋、選擇題和問答題為主的考試模式。我們考核實行綜合考評,日常考勤(10%)、標本考核(20%)、實訓報告(10%)、理論考試(60%),理論考試主要考核人體斷面及影像解剖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中的客觀指標、關鍵點等;標本考核,采用隨機抽題考核的方式進行辨認正常人體斷面結構或CT和MRI片影像解剖名稱;每一次的實訓課后,布置的相關的實訓報告,主要對學生進行繪圖和填圖的訓練。
總之,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力爭讓學生理解深刻,運用靈活,觸類旁通,成為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優秀人才。但畢竟它剛處于起步階段,我們將會更加努力建設和完善它,使它能更好地服務我校廣大醫學生。
參考文獻:
[1]李友坪.醫學高職影像專業人體斷面解剖學教學實踐與探討[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9,9(8):151-153.
[2]陳巧格.高職高專醫學影像學技術專業人體斷面解剖學實驗課教學探討[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1,6(23):743-744.
[3]周庭永,錢學華.人體斷面解剖學教學的探索[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8,31(1):124-125.
[4]崔春愛,全貴紅,許東元,等.人體斷面解剖學教學手段改革探討[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8,4(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