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芬 黃晶
【摘要】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作為國家骨干高職院校的立項建設單位,在各個方面不斷努力爭取起到示范和引領作用。本文以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為例,對骨干校建設項目中四個非中央財政支持項目之一的社會服務能力建設方面的問題作了一定的總結及研究,并對高職院校進一步提升其社會服務能力的對策作了探討。
【關鍵詞】骨干高職院校 社會服務能力 提升方法 途徑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242-02
按照《教育部財政部關于確定“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骨干高職院校立項建設單位的通知》(教高函[2010]27號,以下簡稱《立項通知》)要求,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被確立為立項建設單位。高等院校有三大職能,分別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其中社會服務這一職能越來越受到各高等職業院校的重視,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同屬高等學校,雖然在服務社會的側重點上有所不同,但他們社會服務的責任相同。
作為骨干高職院校立項建設單位,在很多方面必須要起到示范引領作用。我校十分重視社會服務能力的建設,它是骨干校建設項目中四個非中央財政支持項目之一。
一、國家骨干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出和內涵
無論是國家骨干高職院校的申報條件還是建設內容或是建設重點,都反復強調了社會服務能力,這是作為高等院校必須具有的職能。
所謂社會服務能力是指能積極承擔面向區域產業發展的社會培訓,主動為行業企業提供應用技術開發等科技服務,在區域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中具有明顯的帶動作用。
二、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開展社會服務的基本情況
(一)四所
依托四個重點建設專業成立四個研究所,分別是:軟件技術、激光加工技術、模具設計與制造、物流管理四個研究所。在研究所中,將匯集企業技術專家和學校科研人員,搭建產學研結合的技術服務平臺,提供研究條件,出臺激勵政策,引導科技人員深入企業調研,詳細了解企業技術現狀和需求,選準技術項目,開展技術攻關,在企業工藝流程改進、技術設備更新、產品性能提升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持,提高學校科技服務能力和水平。
(二)四基地
整合校內各類考培點、鑒定站資源,面向校內學生開展職業資格證、技能等級證培訓考試服務,提高學生“雙證書”比例。各類培訓向社會開放,提高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主要建立以下四個基地,分別是:國家級軟件技術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全國高職高專計算機專業類教育師資培訓基地、中國IGA連鎖人才培養培訓基地、武漢市高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
(三)二網、二中心
“二網”是指數字化校園網、武漢市終身學習網;“二個中心”是指國家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武漢中心、武漢繼續教育中心。基于這二網二中心,可以充分發揮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優勢,全方位開放學校教育資源,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終身學習支持服務,提升市民從業素質、文化素養,推進學習型家庭、學習型組織、學習型城市、學習型社會形成。
三、增強國家骨干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新途徑
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已經在諸多方面為提升社會服務能力進行相關規劃及建設,除此之外,要增強我校社會服務能力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變正激勵為主機制為正負激勵結合機制
我校目前對于社會服務能力這一建設項目對教師沒有強制要求,主要是鼓勵老師們去尋找項目,多為社會服務,是以正激勵為主的機制,目前還很少有負激勵即懲罰措施和手段。這樣勢必會造成懶惰和服務水平不足。要想動員全體教職工積極投身到社會服務的活動中,只有采用正負激勵相結合的機制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二)鼓勵教師到企業兼職
學院給教師們提供了很多去企業頂崗實踐的機會,通過這些方式我們可以有更多機會在企業中實操和鍛煉,和企業的員工和領導們溝通、交流,了解最新的行業動態、技術變革、管理理念等。除學校強制規定或給予的這些實踐機會外,還應鼓勵教師們利用寒暑假及課余時間去企業兼職,去實際擔任一個崗位的工作,在工作中發現社會服務的契機,多為社會服務。
(三)鼓勵教師多參與社會活動及加入社會組織
老師們除了認真做好教學工作外,還應該多參與社會活動及加入一些社會組織,可以和同行業的技術專家、學者、企業家們經常溝通、交流,可以加強與社會的聯系,而不僅僅是把自己的關注內容局限在學校和家庭。這樣,相關同行、企業人員才會了解我們學校、了解我們專業技術水平、才會在需要我校為企業和社會服務的時候想起我們。
(四)增強技術及創新能力,變找為吸
現在很多高職院校覺得社會服務難做,到處去找服務項目,是因為他們沒有過硬的核心技能,無法吸引社會及企業的關注,項目沒有價值。所以增強社會服務能力的核心問題就是應增強學校的技術及創新能力,并且這些能力是企業和社會非常需要和缺乏的。如果學校能提供的社會服務是企業和社會非常需要的,而且具有很強的技術性及創新性,那么不找項目,項目也會來找我們,要變找為吸。這樣也給老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必須不斷學習,練就一身真本領、硬本領,不脫離實際,不脫離社會,具有較強的技術能力及創新能力。
(五)立足本土,輻射周邊
武漢作為湖北省的省會城市,擁有諸多的資源及地理優勢。既有武漢經濟開發區,又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還有吳家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國家發改委批復武漢城市圈為“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我校的社會服務不應局限在武漢,除了立足本土之外,還可以向城市圈的武漢周邊城市輻射。這樣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武漢高校云集,高職社會服務項目競爭激烈的情況,還能將又好又新的技術方法、服務項目帶動到周邊城市,打破“馬太效應”,使強弱均衡,優勢互補,共同協同發展。
(六)同等重視間接社會服務
間接服務是通過培養人才、科學研究來推動社會的發展。直接服務是學校利用自身的資源直接投身于社會各個方面。由于間接服務本身就是一項長期的社會服務工程,不斷的為社會培養各類所需人才,這是每個學校都能做并且都在做的服務項目。但隨著國家和社會對高等院校直接服務能力的要求的提高,各類高職院校越來越重視直接服務,有些甚至忽視了傳統的間接服務。當今高職院校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對于任何一個方面的忽視,都不利于高職院校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進步。
(七)找準與本科院校社會服務的差異,形成高職院校特色的社會服務
本科院校及高等職業院校同屬高等院校,但由于兩類學校在人才培養規格及目標上有差異,致使本科院校在社會服務能力上具有天然優勢。但這并不意味著高等職業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會弱一些。我們應找準本科提供的社會服務項目與高職所能提供的社會服務項目的差異,提供本科院校社會服務所難以提供或不愿提供的服務項目,具有高職特色,形成差異化競爭,找準自己的位置。
(八)專業優勢與產業優勢應協同發展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校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程度較低。在我國高職院校中,雖科研成果數量比較多,但轉化率很低,轉化后能取得較好經濟效益的更加少。高職院校應貼近區域經濟和重大產業發展需求,依托特色優勢專業,加強產學研深度合作,將專業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
參考文獻:
[1]仇雅莉.示范性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內涵與實踐.教育與職業.2010(20)
[2]劉麗.構建社會服務平臺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
[3]劉向東、白素蘭.國家骨干高職院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研究.遼寧高職學報.2012,14(7)
[4]方美君.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對策研究.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1)
[5]伍文彬.高職院校提高社會服務功能的實踐與思考——以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的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為例.文教資料.2011(22)
[6]劉錫奇、崔承剛.遼寧省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的探索與實踐遼寧高職學報.2010,12(5)
作者簡介:
黃芬,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專業教師,講師,發表過多篇學術論文,編寫多部教材;參加過多項培訓,取得各項培訓證書;指導學生參加沙盤大賽連續兩年獲湖北省一等獎,國家二等獎;獲得各級表彰的多項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