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賀英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是一種苦役。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也是引導學生進入知識宮殿的入門向導。所以要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必須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也會樂此不疲。《數學課程標準》也對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出了新要求:“使學生具有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那么怎樣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在的教材中都增加了與生活實際相關的內容,為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例如,一年級數學的實踐活動“我們的校園”,根據教材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處理的:選出五個學生都喜歡的活動,每個學生喜歡哪個活動就參加哪個,活動完畢,我馬上提出問題:“參加哪個活動的人數最多,參加哪個活動的人數最少?活動人數最多的組與活動人數最少的組相差幾人?”這時,學生的注意力立刻由玩轉移到了思考問題上。教室里馬上開始爭執起來,并且互不相讓。接著我又問:“你們能不能想一個好辦法,很快的得到結果?”這時候,我就開始引導學生進行數字統計和結果分析,不知不覺中,讓學生完成了數據的收集、分析和整理過程。學生不僅學習了收集、分析和整理數據的簡單方法,而且初步了解到了用統計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為以后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二、創設操作性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認識是從動手操作開始的。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利用數學學具進行操作實驗,讓學生動手動腦,通過擺一擺、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等實踐活動,感知學習內容,動中促思,玩中長知,樂中成材,讓學生在有趣的實踐中牢牢記住學習內容和學到新的知識。例如,進行《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教學時,在課間我讓學生到校園里找到十幾根長短不一的小木棍,上課時先讓學生自己擺擺,然后問:“你們是不是可以用任意的三根小木棍擺成三角形呢?”學生們通過動手擺放后,很快回答:“不是。”我又問:“為什么擺不成呢?”學生們經過激烈的討論,然后回答說:“三根木棍中如果一根太長,另外兩根太短的話就不能擺成三角形。” 我接著問:“能夠擺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木棍應該有什么特點呢?”學生回答:“能擺成三角形的木棍中的兩根連起來都比第三根長,擺不成三角形的兩根連起來沒有第三根的長。”學生們通過自己動手實踐后得出了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的特點。這樣既鍛煉了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創設游戲性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和小學生好動、好新、好奇、好勝的思維特點,設置游戲性情境,把新知識寓于游戲活動之中,通過游戲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的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狀態,在游戲中得到知識,發展能力,提高學習興趣。例如,在課堂教學時,組織60秒搶答游戲。教師事先準備若干組數學口答題,根據全班學生數量把學生分為若干組,每組選若干名學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師提問,讓每組參賽的學生搶答,每答對1題記10分,最后根據積分多少判斷結果,積分多者為優勝。學生在游戲中大腦處于高度興奮狀態,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不少有用的知識,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不僅鞏固了知識,還受到了數學思維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創設體驗成功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小學生更不例外。成功會給學生在學數學時的原動力,在數學教學中,要給每個學生創造出更多的體驗成功的機會:如課堂上讓他們提出一個問題,或者讓他們解決一個問題,或者做一道計算題等,然后對他們做出適當的表揚或鼓勵。這樣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讓他們在積極參與中體驗成功帶來的喜悅,建立自信心。最終讓學生明白:只要開啟心智就有希望,就能成功;當失敗時,只有加倍努力,不斷摸索,才能成功。因此,教師在設計提問、板書、作業時要因人而異,分層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使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習興趣。
總之,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就必須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應當成為教學中隨時隨地的一項任務。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一定條件下培養起來的。只有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