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康麗
【摘 要】該文先闡述現在中小學德育工作的現狀,作者從學校心理咨詢師的角度出發,給學校德育工作提幾點建議。
【關鍵詞】德育;心理健康;學校;心理咨詢師
1 中小學德育工作的現狀
1.1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在中小學被邊緣化
“升學率”被視為學校工作的生命線,也是作為衡量一個學校老師工作績效的標準。因此,大部分學校把一切工作都必須圍繞“升學率”開展,無論是在資金投入、時間安排、教學管理等方面都不得不給予足夠的保證。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學生德育工作經常在會議上提起,但常常是“講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而心理健康和德育工作的評估更是被教育工作者忽視,大多是以學校心理健康和德育工作所謂的書面材料,學校的教育環境的布置和校園文化的開展情況來評估。而學生作為受教育的主體卻被忽視了,這說明了德育在中小學處于“邊緣地位”。
1.2現今國家、學校與學生對于德育工作的價值取向方面存在差異
首先,國家強調學校德育的重要性,其很大一部分的目的在于它的政治價值即青少年一代的政治方向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培養學生的愛黨愛國愛人民的思想情操;其次,對學校而言,在于德育工作能不能給學校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名譽價值是重要的考量標準,再次,中小學生對德育的重視和關注,是期待通過學校德育能夠解決自己成長和發展中的一些問題。由于三者之間在價值認同上存在的差異,社會對中小學辦學質量評價標準不是以人才培養的綜合素質和道德水平為主,而是以“應試教育”下,“升學率”的高低作為主要風向標,這就使學校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放棄教育的初衷。于是,考大學、上“名校”成為學生的發展目標,造成中小學德育職能的異化。國家希望有愛國的講文明有道德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學校希望能培養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學生想要有健康快樂的成長歲月。國家、學校、學生對德育的看法和目標各有不同,筆者認為這是我們學校德育被邊緣化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們現在中小學德育教育的現狀。
1.3中小學德育課程教學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
整個社會走向后現代自由主義,人們的知識觀和價值觀也是多種多樣,而德育是對于學生價值觀的引領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有學者指出:“現行的教育與兒童的生活存在著嚴重的脫節,兒童的人格被分離為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個世界里,兒童像一個脫離現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里,他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這種做法實際上是把道德規范等同于學科知識來傳授,抑制了學生的道德思維能力和道德評價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導致了中小學德育的價值引導與養成教育功能的缺失。我們學校的德育教育無法讓我們的孩子更有能力的面對當今世界的挑戰。
1.4中小學德育教師隊伍素質良莠不齊
當前中小學德育教師素質良莠不齊,影響了中小學德育的實效。具體表現為:德育教學中照本宣科、脫離實際、空洞說教,德育方法簡單粗暴,一貫“師道尊嚴”的工作作風,以至于“把教育轉化為知識教學,進而把教師和學生的交往簡單理解成一種知識傳遞活動……對師生交往的片面認識使師生之間難以形成全面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2 學校心理咨詢師對德育工作的幾點建議
學校心理咨詢師主要負責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幫助某些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心理咨詢師通過對學生進行心理咨詢,使其具備健康的心理從而努力學習,積極進取,創造和諧校園文化。在心理咨詢與來訪學生面對面交談,學生將自己的心理委屈或其它自己解決不了的心理想法及時與我們交流、溝通,咨詢師會盡最大的努力幫助同學解決更多的難題并安心學習,與同學友好相處。發現排除學生心理障礙。必要時借助一定的心理量表測試。并會給學生做咨詢記錄和追蹤。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團體心理輔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中小學德育工作規程》指出:德育即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教育,是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起著導向、動力、保證作用。學校心理輔導與德育工作的總目標是一致的。
2.1建立共同的學校教育愿景
學校教育愿景即學校教育工作者普遍認同的目標價值觀與信念。愿景可以凝聚學校老師意志力,目標方向一致,個人樂于為集體奉獻,為整個教育目標奮斗。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為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合格公民。學校的校園文化、教育環境的設計和教學課程的設計必須的突出學校的教學愿景,為后續教育工作順利開展做好鋪墊。
2.2根據兒童、青少年心理發育的特點,確立科學的德育目標
中小學德育的對象是中小學生,他們正處在從自發的道德水平向自覺的道德水平過渡時期,他們自覺的道德形成也并非一個簡單的過程,往往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所以德育工作者掌握心理學的基礎知識,了解兒童成長發展特點和規律非常重要。同時,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的老師需要通過各種方式了解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分析其個性特點,采取恰當的方式給予德育。
2.3學校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德育老師需要思考怎樣組建德育工作者的教學團隊
學校德育工作需建立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德育工作體制,對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教師進行專業培訓。組建德育工作者的專業團隊,組織德育課堂教學設計的討論會和德育課堂教學的觀摩,老師之間互相學習,團隊智慧應大于個人智慧,以做出正確的組織決策,通過集體思考和分析找出個人的弱點,強化團隊向心力。在全校范圍內創設“全員育人”的氛圍,樹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識,促進和推動學校德育工作。
2.4讓德育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的實現
教育本是人與人之間的心靈交流,德育更是如此,注重人情感的激蕩與升華。由于現代社會的科學主義與功利主義教育被不斷強化,人生意義和生命品格的教育常常有意無意地遭遇漠視和輕視,教育的工具化現象十分突出,甚至一度淪為迎合市場需要或達到某種功利目的的德育表演,從而失去了真實生活的根基。
德育是一種生活教育,是一個系統,它滲透于整個教育過程的每個層面和環節,可以說衡量教育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其是否有助于學生的心智成長,以及其實現程度如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并行地、全面地滲透和融合于整個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從每門課程的課堂教學到一般的課外活動,從學生的日常管理到學校的后勤保障等方面,均要體現和滲透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比如可以創建學生成長檔案,關注個體差異,注重德育評價的改革和創新,記下學生的點滴進步,激勵學生健康成長。“愛的教育”模式從不同層面(如學校、教師、家長、學生)設定教育目標,讓學生在充滿友愛的環境下,健康快樂成長以實現教育的目的,也可以以每月一次“心靈成長故事”教育模式,每月確定一個主題故事開展教育活動,圍繞月主題設計開展一系列活動,真正讓故事人物走進學生心中,用故事人物的語言感悟學生的行動,讓故事人物精神觸動學生心靈,讓學生思想得到凈化和升華。同時,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在實現學校教育向家庭教育的延伸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2.5德育課程應該與時代的主題相適應
教育體系是多元化、開放式,相互影響的組織。教育工作的對象是社會的人,是具有歷史時代特征的人,這就要求它的內容體系不僅是與時俱進,能夠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更是引領時代的。這樣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也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受教育者參與的積極性,才能調動他們的主動性而取得良好的預期效果德育手段的現代化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大的便利了我們的生活,對德育工作的開展來說它既是挑戰又是機遇。較之以往的學校教育宣傳我們德育工作要盡可能的占領如網絡等更多的宣傳陣地。
2.6德育教育方法應適應教育的主體
我們學校德育工作者習慣于灌輸、說教、批評,疏于溝通、說服、指導,沒有學生思考的空間。這種教育方式,只是給學生灌輸的簡化濃縮的成人道德觀念和知識,不能引發學生對道德情感的思考。再者青少年時期的學生富有精神活力,直覺極為敏銳,富有想象力,學校德育工作過于結構化,注重預成性目標,學生心靈就會產生不滿、厭惡感以及種種反常行為。教育學家雅克·馬里坦說過,沒有什么事情比成為一個人更困難更重要的了,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塑造人或者是去指導使人成為人的那種生活的動力。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德育成為真正的德育。真正的德育乃是人與人之間的心靈交流、激蕩與升華。當代德育創新必須回歸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重建德育的生活基礎;樹立完整的生命意識,促進人格的健康成長;尊重多元的文化差異,共謀和諧的社會發展。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孩子在離開學校的時候,帶去的不僅僅是分數,更重要的是帶著他對未來社會的理想和追求”。我們學校給學生的,不應當只是各種知識,而應當豐富他們的思想情感、塑造他們的品格,使他整個人生命發生改變,成為一個品質高尚、心靈美好,對整個社會具有責任感而感恩幸福的人。
參考文獻:
[1]石元康.從中國文化到現代性:典范轉移[M].北京:生活讀書新 知三聯書店,2000:163.
[2]李本同.中小學德育困境的成因及消解對策[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7
[3]馮建軍.道德教育該如何加強[J].上海教育研究,2005(1):11-16.
[4]蒲蕊.師生交往在學校教育中的深層意義[J].教育研究,2002(2):53-57.
[5]陶行知教育文選[M].北京:教育出版社.
[6]杜正山.淺談運用心理健康教育做好中小學德育工作[J].時代教育,2008.
[7]黃書光.生活世界中的當代德育反思[J].教育科學研究,2005.
[8]單作民.中小學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性分析[J].教學與管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