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芳
【摘 ? ?要】本文從分析入手,探討了因材施教的問題,結合教學實例,論證了學生是鮮活的個體,只有尊重、了解、順應加上謹慎正確的引導,才能提高教學質量,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健康發展。
【關鍵詞】學習方式 ?因材施教 ?健康發展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007
學校教育要面向全體同學,教育的理想目標是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健康發展。學生是千差萬別的鮮活個體,以往,我們過分強調了學生的智力差異,認為智力決定一切,忽視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導致老師推卸責任,學生失望乃至絕望。如果教師從學生在學習方式方面的差異去分析,比直接從學生在智力方面的差異去分析,更有利于幫助每個學生充分發揮他們在學習方面的特點和潛力,具有更為積極的意義。如何分析、了解、鑒別學生的個別差異?如何因材施教制定有利于學生健康發展的教學對策?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本文就這些問題做出如下的分析以及對策。
一、學生差異分析
學生的個別差異,主要表現為學生家庭文化背景的差異、先前知識積淀的差異、志向水平或學習動機的差異、智力的差異、能力傾向(素質)的差異、學習方式的差異以及男女生的學習差異等。
理想的教育,應該面對個性,沒有失敗,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的總體原則,讓學生快樂的學習。學生的快樂從何而來?我認為,從學習的成功感中來。那學生在學習上的成功感從何而來?從教師的“因材施教”而來。“教育要面對個性”不是一句空話,它應該指向每一個學生。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讓每一個孩子抬起頭來!”他還說“人的天賦、可能性、能力和愛好確實是無可限量的,每個人在這些方面的表現又是獨一無二的創造性的勞動”。教育的真正成功在于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實際實施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也是每一個學生的成功。
對學生個別差異的了解與鑒定,是實現因材施教的前提條件。為了鑒定學生學習方式的個體差別,通常可以采用觀察、調查、訪談、作品分析以及問卷測試等方法,老師宜建立學生個案,綜合應用多種方法,甚至采取追蹤的方法。這是一項艱苦而細致的工作,要求老師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進行客觀分析,避免主觀臆斷。
教學如何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目前有五種可供參考的教學模式,即:個別化教學系統、自學輔導教學方法、掌握學習、分層教學和以電腦為基礎的學習。但模式總歸是模式,沒有最好,只有較好,在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教學對策方面,沒有統一的模式。老師要運用適合于該班學生年齡特征和學習方式的教學對策,并把這些教學對策融于其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使學生的認知結構直接參與新知識的相互作用,逐漸產生新的學習能力并保持和在新情境中的遷移。
二、理想的教育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都有可能在某一方面發展的特別優秀,取得優異的成就。我認為教育的職責就是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讓學生的創造激情的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幫助每一個學生成為他自己,幫助他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把個人的獨特性發揮到極致。
三、教學實例
學習方式調查方法:觀察、訪談、圖形識別測試。
主要學習方式類別:沖動型、反思型、獨立型、依存型、聚合思維型、發散思維型。(另有一些學生學習方式類型不明,還須進一步跟蹤觀察。)
四、學習方式的差異表現及相應的教學對策
1.沖動型。沖動型學生反應快,他們急忙做出選擇,犯的錯誤較多。有時,老師還未將題目說完,這些同學便能說出它的答案。但有時難免粗心,將題目看錯以致長嘆一聲,后悔莫及。學生在完成需要作整體解釋的學習任務時,成績要好些。教學上,教師對這類學生應重在鼓勵,采用類似限時“急轉彎”式問題教學對策,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揮反應敏捷的優勢,讓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針對粗心的缺陷,可適當少量安排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嘗試因粗心而造成的挫折,讓他們自己去體悟,并有意識地糾偏。
2.反思型。反思型學生常常抱著小心謹慎的態度,做出選擇比較精確,但速度要慢些。一份語文試卷,分客觀選擇題和作文兩大部分,結果這類學生所做的客觀選擇題得分很高,卻普遍反映寫作時間不夠。這部分學生做事總是有條不紊,邏輯性較強,注意到細微的變化,而當時間緊迫,任務繁重時,卻難以發揮思維縝密的優勢,甚至還表現出內心煩躁式。教師在對待這類學生時應因勢利導,教學節奏可適當放慢一些,盡量營造出一種寬松舒展的氛圍,老師的語言宜流暢,有較強的邏輯性。
3.依存型。依存型的學生對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更感興趣,他們能注意到學習環境的社會性,對于具有社會內容的材料表現積極,也容易受到其他人出現的積極的影響。特別是那些他們喜歡的人的影響,他們較易于接受別人的暗示,學習的努力程度往往受外來因素的影響,因此,當誘因來自外部時,他們會學得更好些。針對這些特點,教師在教學上就要采用間隔強化的對策,效果顯著明顯。教師在教學時多舉一些人文科學的例子,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當學生遇到挫折時,老師要與之及時談心,做好心理疏導工作,引領學生走出情緒的低谷,鼓勵學生挖掘自己無窮的潛力。如果設計得好,還可產生“皮格馬利翁”效應。
4.獨立型。獨立型學生在數學與自然科學方面更擅長,在學習未經充分組織好的材料時有較好的優勢,他們在內在動機作用下學習,具有持久性,時常會產生更好的學習效果,尤其明顯地表現在數學成績上。他們對客觀事物作判斷時,常利用自己內部的參照,不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和干擾,傾向于對事物獨立做出判斷。有時比較固執,較難接受別人的意見,尤其表現在對某個事物有了一定看法的時候。針對這類學生,可讓他們自己制定比較合理的計劃,以自學為主。老師適當點撥為輔,要尊重學生特有的思維個性,設身處地從學生的思考角度出發,加以驗證,最終使學生心領神會,老師切忌將自己的思維方式強加給學生。
實踐證明,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絕非易事,這是一項十分艱辛而細致的工作。如果還像過去那樣實施大班教學,勢必增加教師工作的負擔,加大因材施教的難度。小班化教育,能增加師生間、生生間交往的頻率和交流的密度,學生的個體作用能夠得到充分發揮,教師的“照顧面”明顯擴大,有更多的機會進行個別輔導,有更多的機會在教室內巡回并因材施教,有助于老師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面向全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