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行林
【摘 ?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有經驗的教師非常注重課堂閱讀教學模式,特別是體悟式閱讀教學模式。筆者結合自己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從高中語文體悟式閱讀的理論支撐和教學實踐等角度進行了詳細闡述。
【關鍵詞】語文 ?體悟 ?閱讀 ?理論 ?途徑 ?模式 ?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047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語文體悟教學是我們在語文課堂中師生思想交流方面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的興趣,更有利于學生把握學習內容,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高中語文體悟式閱讀的理論支撐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對文本的感知、體悟和感悟的過程是語文體悟式閱讀教學的特點。
(一)心理理論
羅杰斯等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倡導在教育實際中以學生經驗為中心的“有意義的自由學習”,把學生的思想、情感、體驗和行為看作是教學的主體,讓學生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這些主張與語文“體悟式”閱讀教學所強調的是一致的,因此,有必要利用這一理論來指導教學。
(二)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于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知識的習得是個體主動建構的,而不是被動接受的,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其作用就是為學生創設學習的情境,提供必要的幫助,喚起學生的內心體驗,促進學生的建構過程。
二、實施高中語文教學體悟式閱讀的途徑
結合語文體悟式閱讀的理論支持,語文體悟式閱讀教學,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向指路,創設語文學習情境,引導敘述共同收集,處理語言信息,通過多向互動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種途徑,使學生在不斷的體悟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提高學生個人的品德修養和語文素養。它是師生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興趣,更有利于學生把握學生內容,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興趣,因此,有經驗的教師非常注重課堂閱讀教學模式,特別是體悟式閱讀教學模式。
1.模式嘗試。
體悟式閱讀教學的兩種模式嘗試。
(1)對話。在品味語言把握思路的基礎上,通過課堂活動調動學生已有的積累、生活經驗與作者對話:即“力求身臨其境,感受作者心靈的波動”。
例如:教學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時,閱讀的重點應是:
①對“月亮”和“荷花”的印象。(導課)
②月色下的荷塘如何。(感知文本)
③荷塘上的月色怎樣。(感知文本)
④作者有哪些感受。(感知、研讀文本)
⑤作者為什么有這樣的感受。(研讀文本)
⑥你怎樣理解作者的感受。(感悟文本生命和自我燃燒)
經典既是民族與人類文化的結晶,也是語言藝術的典范,它代表一個時代人文和語文的頂峰,這些作品思想內蘊豐富,語言文字精致,像取之不盡的寶庫。體悟文本中生命是基礎,感悟生命的意義是目的。從感知、研讀文本到學生的獨特感悟,文本中的和學生自我生命發生燃燒,從而產生出人文的結晶。學生在與文本、教師及同學的對話中,語文課“工具性”(感知、積累和研讀)和“人文性”(感悟)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2)自我角色化。與文本中人物一起經歷、體悟所有的事件和活動,與人物同喜同怒、同哀同愁。即“自我角色化”。
在美國的理論中,有一個“自我角色化”理論,是指欣賞者在閱讀作品時,常常會不自覺地把自我等同與作品的一個甚至幾個人物,隨著情節的發展,欣賞者在內心與人物一起經歷、體驗所有的事件和活動,與人物同喜同怒、同哀同愁。在“自我角色化”的過程中,文本生命和自我生命融化,會起到真正有效的人文教育。
學習中,學習者不只對作品內容“自我角色化”也可對自然和社會中一切學習對象,都進行“自我角色化”。實際上,這是學習主體心理上的角色認同和情感遷移,即在體驗中,“角色”與“我”的心理距離縮短,乃至最后消失,進入“物我同一”或“主人公即我,我即主人公”的境界。這種把自我移入到對象中、與對象融為一體的學習過程,使學生對這一學習主體與學習內容之間的心理距離大大縮短,甚至接近于“零距離”,既能直接對自然界和社會生活進行體悟,又能間接地獲得關于自然和社會生活的檢驗和知識。
語文課本有很多敘事性的和富有情意性的文學作品,在教學中,對這些情意性、敘事性的文學作品,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主體“自我角色化”,實際上也就是“角色認同”和“移情”,將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判斷等移入作品內容之中。
2.方法嘗試。
創設情境,激活生命。在常規的課堂教學環節中,每一節課的第一個環節就是引入。教師如果能把課堂引入的環節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結合起來,就可以在課堂之始初步構建注意體悟的學習情境。出于這個環節處于一節課的起始階段,所以它也正是調動學生情緒進入良好的課堂狀態、提高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學習興趣的關鍵環節。營造和諧課堂氛圍,能使文本生命和學生學習生命都得以激活。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對于教師來說,如果抓住了引入的環節,課堂教學的效率就等于提高了一半。學生如果能通過引入的環節,有了學習的積極性,產生了強烈的學習動機,就會形成“我要學”的學習氣氛,并且會自覺地把這種求知欲貫穿到整個教學環節中,使學生的學習生命得以激發。
總之,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而體悟式閱讀教學能夠提高學生個人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語文閱讀教學離不開學生的體驗和感悟,缺失了學生對文本的參與,語文閱讀教學也就喪失了本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