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瓊
【摘 ? ?要】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是多元信息與語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為教師傳授知識,學生學好知識提供堅實的保障。現代信息技術已成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工具,可以說信息技術是人們用來獲取知識,傳授知識、運用知識的媒介。
【關鍵詞】信息技術 ?學習興趣 ?培養語感 ?優勢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200
現代信息技術已成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工具,可以說信息技術是人們用來獲取知識,傳授知識、運用知識的媒介。本文就此做出以下的探討,希望對廣大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有所幫助。
一、現代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1.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積極性就會明顯提高,才能樂于接受,此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語文課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使教學過程呈現出情景交融、形聲并茂、生動活潑的美景,不僅為學生提供認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學習中的疑難之處,再現情境,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使其思維向深層發展,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
2.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感知語言,培養語感。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強調抽象思維而忽視了形象思維的發展。這就造成了語文課上的“老師講學生聽”。如何才能最終提高他們駕馭語言的能力,開啟他們的智慧之門呢?如何才能使學生愛上語文課,能對祖國的語言文字產生興趣呢?在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語言文字的訓練,關鍵是語感的訓練,這不能憑教師的三言兩語,而是要以形象思維理論為依據,以現代教育技術為手段,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對語言文學的感悟,其核心就是通過對形象的感知,引發學生產生聯想和想象,理解內容的深層意蘊,從而把握字里行間的點點情絲,使讀者與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鳴。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語言優美、畫面感染力強。如《草原》一文,老舍對他初入草原的印象是這樣的:“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是小丘,草地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和,就像只有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天際……”,在這里學生沒有感性認識,如“一碧千里,并不茫茫”。憑學生的一般生活經驗很難有廣闊遼源之感。此時可用錄像,通過鏡頭的拉近、拉遠,畫面的更迭、定格,讓學生比較、觀察、體會,反復吟誦描寫畫面的句子,在視覺記憶和聽覺記憶活動中,使他們感受到草原的遼闊、深遠、朦朧的意境美,產生明快、愉悅的情感。
3.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突破重難點,訓練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就像是一個圓的中心,一切教學活動都應緊緊圍繞這個中心進行。只有認真研究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選取最能體現目標的教學媒體,實現媒體與目標的統一性、協調性、突出性,才能達到解決重、難點的目的。縮短學生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發展,達到“啟其所感,導其所難。”的目的,創設了良好的育人環境,達到開發學生智能,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單位時間的教學效率的目的。
4.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美感,滲透美育。
審美感知是人對于能夠引起愉悅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感受美是審美過程的起點。學生對于艷麗的色彩、和諧的聲音有一種天然喜愛的傾向。根據這一點,把語文課文中美的形象、事物通過錄象、投影、計算機展現出來,創設一定的意境,讓學生感知審美對象、產生美的情感,陶冶其情操,直至使學生擁有鑒賞美的大腦和創造美的雙手。
5.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啟發想象,培養創造。
想象是思維的體操,是拓展思維空間的內驅力,是人們對頭腦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經常進行想象訓練,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遠性、深刻性和創造性。
二、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師提供了更廣闊的知識空間
語文學科是一個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因為沒有哪一個學科的學習不涉及到語文,另一方面,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其實也同時在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來認識這個世界。比如,《植物媽媽》講的是種子的傳播;《黃河象》《琥珀》講的是化石的形成;《蝙蝠和雷達》講的是仿生學;《松鼠》《蟋蟀的住宅》等講的是動物的世界;《黃河是怎樣變成的》講的是環境的保護;《將相和》《草船借箭》《晏子使楚》講的是歷史故事。正因為語文學科本身在教學內容上的多樣性、多元性的特點,加之教學方法的靈活性,所以,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語文教學就可以借助各種信息媒介提供的豐富的信息源,把課本的知識向課外延伸,拓寬語文教學的空間。
三、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學會學習,提供了一條自主實踐,自我探索的有效途徑
1.引導學生借助豐富的網上資源,主動獲取知識。
21世紀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培養信息的能力已成為教育的核心,信息的加工、處理、應用已成為教育的主要內容。識字教學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比如,有位老師在《荷葉圓圓》一課的識字教學中,在計算機上為這課的12個生字建立了資料庫,每個生字都設置按鈕,有字音、筆順、字義、詞語、趣味識字等內容。學生只要按住按鈕,就可以自學到相關的知識。讓學生利用資料庫進行識字的過程,給了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平等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平等參與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得到心智的發展。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說,網絡化教學引發的學法改革,使每個學生都掌握了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
2.發揮計算機學習工具的優勢,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計算機教育發展到今天,它的功能不只是停留在制作的多媒體課件上,學生也不是課件的“看客”要充分發揮其學習工具的作用,為發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供更廣泛的學習環境。人機交互是計算機的顯著特點,是任何其他媒體所沒有的。學生在“人機互動”中,通過與課文有關的文字資料,事物的聲、色、光的發展變化去獲取知識,認識世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的相互作用,使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參與認識過程,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這種交互方式對于教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3.借助豐富的網上資源,搜集、篩選資料,主動獲取知識,將知識進行延伸、擴展,在理解語言的基礎上運用語言。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為我們的語文教師、語文教學、學生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體現了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只要語文教師能夠以新的思考和創造性的勞動,去精心搜集、選擇適合教材內容,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電教媒體,選擇適當的教學時機,靈活運用電教手段,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一定能求得最佳效果,學生也能充分發揮潛能,求得最佳“學”的效果。因此我們要不斷探索,挖掘潛力,讓現代化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