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陳姣
摘 要:本文以貴州省特有民族——“穿青族”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貴州師范學院“穿青族”學生現狀的了解和調研,以試點的形式分析貴州省“未識別民族”現實存在困難,結合《貴州省就業促進條例》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旨在使“尷尬民族”的就業不再尷尬,同時填補我國就業研究的一項空白。
關鍵詞:貴州;“未識別民族”;就業
國家發展是為了改善民生,而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推動和促進社會充分就業,實現“勞有所得”是社會和政府共同努力的目標,也是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內容。貴州作為一個移民大省,擁有著較其他地區更為復雜的人口組成成分,其中有一些民族群體因各種各樣的問題未能明確其少數民族身份,而擁有這種“未識別民族”身份的群體在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都存在著諸多困難。隨著一代代“未識別民族”青少年踏入高校,步入社會,他們的就業問題逐漸凸顯,迫使我們要關注這一類問題。
一、貴州省高校畢業生目前的就業現狀
從大西部整體就業水平來看:中國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等十二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疆域遼闊,但大部分屬于我國經濟欠發達、需要加強開發的地區。2013年,西部高校畢業生數量高達176.08萬,而貴州高校畢業生人數為9.6168萬人,就業率為87.3%,乍一看貴州省高校的就業率頗高,較當年全國就業率平均水平高出近10個點,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得出,僅2013年貴州高校未就業人數就高達26000余人。加之前幾年的遺留未就業人數,來年的就業形勢仍然不容樂觀。
從全省就業狀況來看:全省的就業工作總體呈現“一穩、二法、三緩、四新、五服務”的特征,即就業形勢基本穩定,“一法一條例”得到較好的貫徹落實,高校畢業生、農村富余勞動力和城鎮就業困難人群的就業壓力得到了較好的緩解,但“一大兩難三突出”的特征仍然存在。
二、“未識別民族”——“穿青族”大學生的就業境遇
(1)貴州省高校近年來的蓬勃發展,招生范圍的擴大,“未識別民族”學生進入學校學習,給高校的教學管理都帶來了一系列全新的課題。貴州師范學院(以下簡稱“我校”)作為新建地方高等院校,其主要生源對象多來自貴州西南地區,其中貴州生源超過每年招生生源半數以上,其中以“穿青族”學生為代表的“未識別民族”群體身份認證問題在全校各個專業都有體現:①根據現存問題的產生,筆者對我校學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通過被調查的100名學生發放的問卷統計得出,擁有像“穿青族”一類的“未識別少數民族”群體占抽樣群體的11%,數量龐大,但該群體學生普遍表示在日常的學習和集體事務辦理時,民族身份難以界定;②該群體的民族文化具有濃厚的神秘色彩,但是民族文化在現代的學生群體中不能很好地得到發揚和認可;③在面對相關的少數民族扶持政策時,“未識別民族”顯然處于一種尷尬地位,能否享受少數民族身份待遇多半依賴當地職能部門負責人員主觀判斷。
特別是近兩年來,我校第一、二批全日制普通高校大學畢業生逐漸踏上社會,“未識別民族”學生群體的就業初現端倪:一方面,少數以“穿青族”為代表的“未識別民族”從各自的民族意識中,他們認為自己擁有自己的文化、語言、風俗習慣,同時也愿意傳承自己的民族風俗,不愿意被漢族或者其他民族同化,后期會由于民族問題未明不能辦理有效身份證,甚至有些因證件不全無法參加國家組織的相關資格考試,最終導致無法順利就業;另一方面,多數的“未識別民族”在民族方面的特殊性使得他們不得不妥協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他們文化和待遇得不到充分的理解和享有,如許多“穿青族”學生在進入高校學習之后,只能將民族改為漢族而不能享受少數民族政策。
(2)據調查擁有這樣“未識別民族”身份的“穿青族”學生在貴州省的各個高校都確實存在,且占全體學生總人數的比例不低于3.17%(民族大學除外),這樣一個龐大的學生數字,這樣一個龐大的不能“平等對待”的就業群體,對貴州省的高校就業工作是有一定影響的,而越來越多以“穿青族”學生為代表的“未識別民族”群體得到來使得這個問題的解決變得頗具必要性。
三、化被動為主動,抓機遇迎挑戰
1.把握政策,產業興“族”
首先,充分利用各方政策。現今,政府對少數民族的關注熱度一直呈上升趨勢,大到國家中央,小到地區單位,民族政策的制定還是相對寬松的,隨著《貴州省就業促進條例》的出臺,以及國家少數民族骨干計劃的推出,無論是否是“未識別民族”身份,都應該充分了解,積極準備,主動出擊,趁勢而起。
其次,正視自身民族特色,合理選擇就業途徑:“未識別民族”就是“特色民族”,“穿青族”就是“穿金族”。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來貴州考察時說:“要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將來貴州可以生產‘空氣罐頭”,這是奠定了貴州旅游文化城市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是貴州拓寬就業發展上的一條特色之路。在貴州大山深處的神秘的民族,正是貴州生態旅游文化發展道路上的瑰寶,特殊民族身份的高校學子在選擇就業途徑的同時應該著重選擇富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工作,創造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地,建立神秘未知民族風俗民情館,同時帶動地方食品、民族飾品等民族特色產業鏈的發展。
最后,走出大山看世界,走進大山促發展:弱國無外交,弱族識別難。無論是穿青、爾蘇還是摩梭族人,他們被劃歸為“未識別民族”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共同存在的原因有一個,那就是“弱”,弱在人口稀少,弱在經濟貧困,弱在科技落后,弱在文化缺失。一個人的富裕并不能帶動一個民族的興旺,要想“被識別”首要做的就是帶動民族的共同發展,走出大山不易,走進大山更難。當一批高校的學子回到當地,通過自身努力帶動起一個特色民族產業的興起時,“被識別”不難,“就業”更不難。
2.“反哺”促建,特色富“族”
(1)“未識別民族”的成因就是因為該族群的可識性很少,人口、文化、飲食、風俗皆有待挖掘,“穿青族”作為貴州特有的民族之一,若能充分對該民族文化進行研究、挖掘及發展,對貴州省的經濟文化的發展都有著重要影響。
(2)發展特色經濟文化是開拓貴州省就業渠道的有利途徑之一。在貴 州這樣工、農、服務都欠發達的地區而言,特色民族文化經濟是發展的首選途徑。以“穿青族”為代表的“未識別民族”高校畢業生既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又有先進的思想觀念,既有蓬勃的服務熱情又有扎實的知識功底,作為回鄉“反哺”的不二人選,他們不僅能解決個人的就業,更能帶動一大批的當地人群就業。
(3)“高校就業”和“特殊民族”作為兩大當今熱門話題,期間特殊人群遭遇特殊境遇更是引人深思。筆者從實際工作得出感悟,力求改善社會之中各矛盾關系,旨在促使貴州省就業工作真正做到“特殊民族特殊就業,充分解讀政策需要;正視自身民族特色,發展本族文化產業;‘反哺就業優勢強大,鏈條產業勁頭更足”。
參考文獻:
[1]崔智濤.從美國生涯咨詢的發展看我國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問題[J].全球教育展望,2009(05).
[2]張萬新.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及對策[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02).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