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作梅
摘 要:新課標關于“課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條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經典古詩文是古代圣賢思想、智慧的結晶,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一是激發學生誦讀興趣實踐。以詩作畫,激發興趣;以畫配詩,增添樂趣;利用活動培養朗誦興趣。二是誦讀方法的實踐。聯系擴充法;想象入境法。三是誦讀取得的效果。美的熏陶;培養了學生想象、寫作、說話等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朗讀能力、分析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
關鍵詞:經典誦讀;朗讀;實踐;效果
一、激發學生誦讀興趣實踐
1.以詩作畫,激發興趣
詩歌語言凝練而富于形象性,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七年級時,我從簡單易懂的詩開始,讓學生發揮想象力,把一首詩作成一幅畫,讓學生加深對詩意的理解,增加他們對古詩的熱愛。每誦一首詩,我就鼓勵學生說說大意,想象畫面,吟誦四五遍后,鼓勵他們拿起手中的筆把作者描寫的畫面畫下來,再建議他們把這首詩寫在畫的一角。每周舉行一次“共讀一首詩,共描一幅畫”活動,以詩作畫,學生讀起詩來興致更高了。
從“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到“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從“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到“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從“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到“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首首詩詞,一幅幅畫面,學生無論是在早晨來學校的路上,還是在下午放學的路上,他們總是快樂的吟誦著。在學校,學生一有時間就圍在一起比比誰畫的畫更接近詩意,誰畫的畫更美,吟誦蔚然成風。
2.以畫配詩,增添樂趣
以詩作畫,學生們誦讀古詩興致盎然,經過一年的積累,學生們已經誦讀了不少名篇佳作。為了他們能進一步了解古典詩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魅力,我在以詩作畫的基礎上,讓他們根據畫面來吟詩。于是我把每周“共讀一首詩,共描一幅畫”;改為每周“共賞一幅畫,共吟一首詩”。第一次我選了一幅垂柳圖,剛掛出來,我們班的趙某就脫口而出:“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他剛誦讀完畢,李某站起來朗誦到:“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一首詩一幅畫,一幅畫一首詩,比賽誦讀古詩成為學生們課下最愉快的事了。
3.利用活動培養朗誦興趣
為了增強學生的古詩文的誦讀興趣,除了舉行每周“共讀一首詩,共描一幅畫” “共賞一幅畫,共吟一首詩”活動。平時還組織“課前三分鐘古詩文朗誦”“古詩文默寫比賽”“古詩文知識競賽”“作文中引用古詩文比賽”、古詩文有獎競答、經典古詩文手抄報比賽等活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通過這些活動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調節各種關系的能力、表演能力、集體榮譽感、收獲成功的喜悅之后的自信心、愛國學、愛祖國、愛學習……更重要的是,學生學會懂禮了,學會處事了、學會待人接物了,這就是經典誦讀的作用。
二、誦讀方法的實踐
1.聯系擴充法
將所學的某一首古詩詞文,與其題材內容、表現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詩詞聯系起來誦讀,以形成一個知識組塊。如學習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可指導學生同時誦讀其他有關“詠蓮” 的詩文,如楊萬里的《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王昌齡《采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等等。把同一題材的詩文聯系起來讓學生學習,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并在對比誦讀中強化了記憶效果,從而激起了學生讀背古詩詞的極大興趣。
2.想象入境法
將誦讀過程作為欣賞佳作的過程,邊讀邊想象畫面,把自己融入詩文的意境之中。如學習《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讀到“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時,可指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想象此時此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熟讀成誦,自然水到渠成。有時還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再現畫面,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記憶。有時采用詩畫互現的方法,如前文中介紹的每周舉行的“共讀一首詩,共描一幅畫”“共賞一幅畫,共吟一首詩”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理解了詩詞的意境。
三、誦讀取得的效果
通過一年來誦讀古代經典的教學實踐,取得了一下效果:一是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培養了學生學會欣賞美和感受美的能力。二是培養了學生綜合能力,培養了學生想象力;培養了學生說話能力;培養了學生寫作能力。三是全面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作者單位: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信鋼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