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再宇
中國有句老話兒說:舌柔常在口,齒折全因剛。
小米創始人雷軍曾感嘆說:“這個行業競爭恐怖得一塌糊涂。”與蜂擁踏足終端硬件領域的中國企業相比,IBM走了一條非主流的道路。它先后甩掉了PC業務和X86服務器等業務,向更輕的服務提供商轉型。
2015年開年,政府的“互聯網+”提法像在生石灰里倒入了開水,一時中國上上下下云霧彌漫,都在消費“互聯網+”的概念。而IBM,這頭成功轉型的大象,則正在努力將自身打造成為“IBM+”。在中國市場愈演愈烈的“去IOE”過程中(以IBM、Oracle、EMC為代表的企業級IT硬件和軟件供應商),IBM以“IBM+”的方式坐穩了屬于自己的位置。
夏志紅,IBM互動及移動轉型咨詢服務合伙人,曾在大型企業轉型項目中承擔聯合項目總監和領域專家。她認為,熱議“互聯網+”的本意是:讓傳統產業借助移動互聯載體,將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融二為一。“這個愿景看起來確實很美好,但是因為依托于不同的行業,或者客戶不同的具體情況,做起來不那么容易。”她說。
早在2013年,那時還沒有“互聯網+”的概念,互聯網界熱議的是“SOLOMO”,即“社交、位置和移動”,但事實上,位置就是移動的一種體現,這個提法并不精確。時至2015年,人們將其改進為“移動、社交和電商”,IBM則適時瞄準了這三大領域,分別打出了“社交商務、移動商務和智慧商務”的三張大牌。
社交商務:HR的新時代
企業常常會面臨這樣的挑戰:伴隨全球業務的快速發展,企業需要大量優秀人才的加入,但同時也遇到了一些問題,諸如:招聘管理分散,缺乏全球數據集中管控與分享系統;缺少統一的人才庫,無法進行數字化的人才資源積累與分析;缺乏系統支持,內推潛力開發不足;反應速度慢,候選人體驗不佳等等。而在企業內部,需要實現“把人才選好、培育好、留住他們、持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人才戰略,但始終缺乏理想的溝通途徑,和專業化的調研分析。
天合光能是一家光伏企業,它采用了IBM智慧團隊解決方案(Smarter Workforce Solution),成功實施了全球人才招募和員工敬業度調研項目。IBM智慧團隊解決方案助其實現標準化的全球招募流程,并通過專業的敬業度調研了解員工的真實想法。
“員工動態變化速度之快,已非多數公司所能把握。有了社交媒體,員工更容易找到新的工作;移動設備幾乎都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這讓工作環境的靈活性得以大幅提升。許多公司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深入了解不同員工個體的同時,應對釋放創造力和變革員工隊伍所需的轉型變化。”IBM分析事業部社交商務總經理李貴興在IBM新近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只有20%的公司認為自己應對變化時的管理方式是成功的。“企業開始嘗試借由社交和移動的新方法解決老問題。”
“舉個例子:Kevin是一家大型綜合企業的招聘專員,公司銷售部的負責人Joe找到Kevin說:眼下多名銷售離職,希望Kevin在一個月內招聘到一名銷售精英。對Kevin來講,他需要一套工具更加智慧高效地幫助他完成招聘工作。IBM推出的全球人才招募解決方案IBM Kenexa BrassRing,從搜索人才到將其招致麾下,創建職位、發布職位、申請職位、面試、錄用、入職,全部實現自動化,讓招聘工作更有效率,并基于SaaS(軟件即服務)讓部署與實施變得更快捷靈活。這樣Kevin就能把寶貴的時間用于和頂尖候選人的溝通上。”李貴興將其稱為“智慧團隊解決方案”。
移動商務:
抓住無時不在的商業機遇
在國內,火車票購票難是人所周知的事實,尤其到了春運、黃金周等出行高峰期間,更是一票難求。這其中固然有黃牛和供需失衡的原因,但是對于平臺流量負載能力的考驗也是一大因素。
為了滿足旅客的移動購票需求,鐵科院通過部署IBM Worklight移動應用平臺,成功上線鐵路12306移動購票客戶端。在春運高峰期間,該客戶端系統設計能力保持了穩定的性能與順暢的購票體驗——日均點擊量達到1億次、日均獨立設備訪問達到200萬(其中安卓平臺150萬、iOS平臺50萬),最高峰日售出44萬張車票。
“鐵路售票是典型的B2C(Business to Consumer)應用,能夠滿足擁有移動終端的個人消費者的需求。”IBM大中華區移動互聯總經理金筠介紹說,在B2B(Business to Business)業務上,移動應用同樣能夠給企業帶來價值。比如中交興路結合IBM提供的移動互聯等在內的領先技術,培育完善的車聯網產業鏈,建立了開放式的應用服務平臺架構,并將在該平臺上開發簡單易用的移動應用。
“不僅如此,行業領先企業在B2E(Business to Employee)環節中也已開啟移動信息化之旅。”金筠舉了中化化肥的例子,作為中國最大的化肥供應商和分銷服務商,中化化肥將IBM MobileFirst移動技術引入客戶關系管理(CRM)系統,不僅將“客戶導向的營銷服務戰略”落地,還通過移動技術提升了公司經營與管理的專業化水平。
在2013年IBM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全球 90%的受訪企業都愿意在未來12到18個月的時間里,維持或增加在移動技術方面的投入。
智慧商務:
轉數據洞察力為營銷行動力
社交網絡、移動互聯的迅猛發展,使得消費者擁有了全新的信息獲取和交互方式,這給企業帶來了各種巨大的挑戰。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中間渠道被進一步壓縮,價值的遷移使得企業需要思考價值鏈的構造。
以前是企業通過分銷鏈將商品交付到消費者手中,而現在,這個商品流變成了一個互動的反饋環路,消費者、生產商、分銷商和營銷商都在其中扮演新的角色。這些顛覆力量正在為消費者賦予權力,提升他們對總體消費體驗的期望。這給企業帶來了各種巨大的挑戰。
IBM大中華區智慧商務事業部總經理黃越認為,消費者已被賦予更多的權利,“他們擁有更多的信息獲取途徑,這將徹底改變消費者與企業溝通的模式。與之對應的企業內部流程或是系統則需盡快調整,以適應來自于外部的變化和消費者的需求。智慧商務的核心議題就是:如何實現企業與消費者之間更好的互動。”
“每一天,消費者都在變得更加成熟、更加明智。他們通過多個渠道購買,并利用移動設備實時比較價格;他們通過社交網絡與親朋好友聯絡,以分享及商量各自的采購決定。在情感層次上與他們打交道依然是一種藝術。通過有效、高效的營銷來接觸他們則是一門科學。對企業而言,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抓住一切與消費者接觸的機會創造非凡的消費體驗。”
黃越舉了一個例子,“比如王先生想購買一臺市面上最新款平板電腦。在去往公司的路上,王先生選擇自己想買的商品,并添加到購物車中。一到辦公室,購物車中的商品就能從智能手機傳送到個人電腦上,與此同時,商家會根據他過去的購買記錄以及最近的搜索數據來發送優惠信息。購買后,商家還會向他發出一封電子郵件,其中包含所有必要的信息以及提貨店址。體驗還沒有結束:王先生一進店,手中拿著新型平板電腦的客服代表就會上前迎接。在這樣的購物體驗過程中,消費者希望與能夠提供個性化信息和服務的公司做生意,這些個性化體驗不僅能照顧到客戶的獨特偏好,而且還能擴展到每一個購買渠道接觸點。”
這一愿景的實現要依賴于大量和高效的數據處理能力,而這正是IBM的優勢所在。消費者行為產生大量的數據,在數據的統計分析中,營銷者剝絲抽繭尋找行為之間的關聯。信息技術的發展提高了營銷效率,IBM所做的,正是將數據洞察力轉換為營銷的行動力。
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認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市場調研公司Gartner最新研究報告表明:67%的營銷組織將在兩年內增加與技術相關的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