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者積累了一定的網絡視頻教學實踐經驗,從實施翻轉課堂的基礎與翻轉課堂內涵的一致性等方面進行探討,構建出具有課前自主學習、問題構建、課上點撥三大教學模塊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型。對每一模塊具體實施中所涉及的系統、載體、實現方法等進行了詳細剖析,為快速將基于網絡的視頻教學模式向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轉變提供了有益參考。
關鍵詞: 視頻教學; 翻轉課堂; 自主學習; 模型構建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5)05-66-03
Abstract: With the accumulated experiences of video teach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s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implementation and the connotation consistency of flipped classroom, constructs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which has the before class autonomous learning, the questions building, and the class instructions three teaching modules. In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each module, involved system, carrier, and realization method are analyzed in detail, which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changing from the video teaching model on network to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Key words: video teaching; flipped classroom; autonomous learning; model construction
0 引言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作為一種新興的課堂教學模式,顛覆了“知識傳授”與“知識內化”的過程,很多學校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本文試從我校“教師點撥教、學生自主學”的網絡視頻教模式轉變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踐中,就我校實施翻轉課堂的基礎、模式內涵、系統構建、實施過程等方面進行探討,以期為我市數字化校園課堂轉型提供有益參考。
1 我校實施課堂翻轉的基礎
作為揚州市首批數字化校園示范校,我校在網絡視頻教學方面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為更好地適應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我校于2009年6月提出了向低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宣戰,構建“教師點撥教、學生自主學”的視頻教學模式,將網絡視頻教學應用到實際中來,注重教師對知識的提煉、課堂的設疑、問題的引導、方法的點撥、學生的探究等,力求促進學生“學”的實質性變化,使自主學習成為學生終生發展的工具[1],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教學視頻資源的大量豐富,客觀上提供了個性化自主學習的基礎。
翻轉課堂的出現,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它將“知識傳遞”的過程放到了課外,學生通過觀看相關的教學視頻,并通過適當的評價系統進行檢測可以自主完成知識的構建,而回到課堂上,教師則根據評價系統反饋設計探究活動,根據學生的疑問進行個性化的指導,引導學生完成“知識的內化”。雖然,課堂內外的活動主體均為學生,但課堂無論怎么翻轉都不能脫離教師的指導,學生無論怎么“自主”都必須有教師的“點撥”,因此,我校實施的“教師點撥教、學生自主學”的視頻教學模式剛好契合翻轉課堂的模式。
2 翻轉課堂的內涵實質
翻轉課堂實質是將“知識傳遞”與“知識內化”進行了翻轉,在翻轉課堂中,師生的地位發生了變化,教師由“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習引導者”,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探究者”[2],課堂也由封閉轉向開放,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但必須認識到:課前,師生不在同一時空,教師是隱藏在學習后臺的使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者與幫助者;課上,師生同處一個時空,教師則是課堂學習方式創新的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和幫助者,是學生探究問題的引導者,而學生則是全過程的主體,他們自主預習、自主探究、自主概念形成、自主評價,通過不斷的自主活動將對知識的認識推向深遠。
3 翻轉課堂的模式構建
根據翻轉課堂的內涵實質,基于我校的具體實施經驗,構建出我校的“教師點撥教、學生自主學”翻轉課堂系統,如圖1所示。該系統主要分為課前自主學習、問題構建和課上點撥教學三大模塊,結合翻轉課堂的內涵與評價及建構主義理論,構建出翻轉課堂教學模型。
3.1 課前自主學習模塊——預設問題、引導預學
該模塊由任務單系統、資源支撐系統、答疑系統構成。載體是導學案或教師設計具有知識索引體系的任務單,主要是教師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及認知水平,指導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構建的學習方案。工具是資源支撐系統,通過視頻幫助學生構建知識,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預習,對所涉及的問題通過答疑系統進行實時解答。
⑴ 任務單系統是有效引領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重要載體,一般結構為:課件導讀、問題導思、例題導練。教師需對學科課程標準的核心目標和內容進行層次分析,開發學科的知識地圖,把整個學科學習內容分解成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的微單元,每一個微單元應由任務單、微視頻、針對性檢測三部分組成。任務單系統通過知識樹或任務索引頁面進行組織,學生通過知識樹或索引進行進階學習,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學習進度來安排時間。因此,任務單的制作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 任務的針對性。充分研讀教材,把握重難點,體現任務單的“導學”作用,對可講可不講的內容盡量不講,對一看就懂的問題無需設計任務,任務的設計要有針對性,通過目標導學使學生理解學習目標、通過學案導學使學生理清學習步驟、通過情境導學使學生激發興趣,使任務單能真正做到指引學生的自主學習。
② 任務的問題化。將學生學習任務問題化,所設置的問題當前狀態下應沒有現成答案,或沒有完全確定的解決方法,有探究的價值,有解決的可能,具有思考性、探究性、啟發性。
③ 任務的層次性原則。任務的設計要控制難度,注意層次性,對不同班級、不同學生要有導向性,注意量上的遞進和質上的提升。既要考慮基礎性問題,符合學生已有知識經驗、認知水平,又要考慮探究性、發展性問題,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還要考慮與學生前后知識經驗相關聯,與學生心理發展特征相關聯。
④ 任務的超前性。導學案需提前印發給學生,進行前置性的預習,通過對課程的大概了解再進行視頻學習。
⑵ 資源支撐系統主要提供微視頻和課前針對性檢測,微視頻是翻轉課堂得以實施的前提和重要組成,翻轉課堂中的微視頻不是傳統課堂中的視頻教學片斷,而是精華呈現課堂教學中某個知識點的講解過程,時間一般控制在5分鐘,所以對“講”的適切性、科學性要求很高。微視頻的來源一般有精選廠商整套資源、自主開發優質資源,而尤以自主開發的微視頻更能適合課堂教學,更能調動學生自主學習。
微視頻的設計一般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 知識點明確。制作微視頻時,盡可能細化各知識點,短小精悍,講解清楚,讓學生循序漸進掌握每個知識點。
② 即時反饋原則。在學習微視頻的過程中或一個微視頻學完之后,要讓學生完成與該知識點相關的進階作業,監測和矯正學生學習的情況。
③ 考慮學科特點。數學,重在展示思路;英語和語文,重在語法講解、詞匯識記;理化,重在實驗演示、原理講解以及繪圖、圖片;體音美書法,演示與講解相結合[3]。
⑶ 答疑系統作為輔助資源。答疑系統為學生在觀看視頻或自主進行檢測時提供幫助和學習指導,在學生觀看視頻后,要對所學內容進行記錄,同時,學生要完成針對性的課前檢測,以加強對學習內容的鞏固并發現學生疑難之處。對于課前練習的數量和難易程度,教師要合理設計,利用“最近發展區”理論,幫助學生利用舊知識完成向新知識的過渡。對于課前的自主學習,教師應充分利用答疑系統與學生互動交流,了解學生學習中已掌握內容和存在的疑問。
3.2 問題構建模塊——生成問題、深化思考
問題構建是聯系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與教師課上點撥教學的橋梁,只有構建好問題,才能有效的開展課堂的教學,有效的將“知識傳遞”轉變為“知識內化”。 此時的重點不是教師備課時自已以為困難的地方,而是大部分學生預學中覺得困難的地方,由原先的教師帶著書本走向學生,轉變為教師帶著學生走向書本,學生帶著問題走向教師。
問題構建基于檢測與評價系統的反饋結果而得出,檢測與評價系統運用了數據挖掘技術,學生在線上所有的學習信息、學習動作、包括學習習慣、學習偏好等都可記錄成數據,系統通過對數據的分析,準確診斷學生的學習需求,適時提供學習材料,給教師提供問題構建建議。
問題的構建分為兩部分:一是課前預判,教師通過檢測與評價系統給出的學生學習信息,結合網絡答疑、課前針對性檢測結果等手段,提前預判學生學習的難點所在,提前構建問題,創設情境,便于學生課上進行知識內化;二是課上問題構建,通過學生的互助討論和成果展示尋找學生“知識內化”中存在缺漏的地方,實時構建問題,創建情境,解決問題。
問題的構建應考慮適合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通過檢測與評價系統,教師可以獲取每位學生的學習進度、知識掌握程度、薄弱知識等信息,教師可以有針對性的設計問題情境,便于學生開展個性的學習。
3.3 課上點撥教學模塊——探究問題、合作學習
Zaid Ali Alsagoff教授表示,翻轉學習的最大挑戰并不在于如何制作視頻、如何進行在效的線上活動,而是如何創造鼓舞人心、面對面的課堂學習[4]。課上點撥教學應是質疑問難、知識內化的主陣地。
3.3.1 課堂組織
根據問題構建模塊所設計問題對學生進行分組,每組控制在6人以內,根據學生錯誤點、問題的難易、問題類型進行分工協作設計,小組成員可按照“拼圖”學習法進行探究式學習。在翻轉課堂的交互活動中,教師需要隨時捕捉學生的動態并加以指導,對探究中出現的共性問題要適時的做出決策,選擇合適的策略,保證小組活動的有效開展。常見的小組交互策略有頭腦風暴、小組討論、淺談令牌、拼圖學習等。
3.3.2 協作探究
探究一般有:生生合作探究和師生合作探究兩種形式。生生合作探究階段,由各組組長負責主持,簡要回顧課前自主預習內容,掌控本小組成員學習進度及學習情況,小組成員在自主學習階段產生的疑問由本組討論解決,本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由組長提交老師,將課堂真正變成學堂。師生合作探究的內容為重點難點問題和學生提交的問題,教師加以引導、點撥、從知識層面和思想層面形成正確認識。
3.3.3 學生展示
學生經過獨立探索、協作學習之后,完成個人或小組的成果,學生需要在課堂上進行成果匯報、分享成果制作中的經驗等。成果展示的目的在于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查找學習中存在的不足之處,為教師的問題構建模塊提供更有益的素材,要注意不是展示全部正確的答案,展示錯誤的問題會更有價值。當教師發現學生展示中存在問題時,教師不急于糾正,而是不斷地提出問題,讓學生發現不足,最后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以達到知識內化的目的。
3.3.4 教師點撥
老師針對各組長所提交的問題,判斷如果是大面積生成的問題就讓學生再次討論,集體解答(原則上學生提交的問題應與教師在問題構建模塊所設計的問題是一致的),如果是個別小組生成的問題則進行個別輔導,這樣既可以節約大量時間,又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學。
3.3.5 反饋評價
評價應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包括對基于對小組的合作、任務的完成、成果的展示、檢測的結果等進行適時性的評價。反饋評價的目的在于,針對不足之處提出改進意見,對優秀的進行表揚,不斷激勵不斷引導。課前教師可通過答疑系統提供方法指導,實時遠程協助等幫助帶動學生學習;在課堂形成性教學中,通過對課堂小組合作探究問題的反饋,讓優秀小組展示,對“探究之星”表揚以激勵學生學習;課后在形成性考核中體現學習過程要求,對學生網上學習行為、學習效果作出反饋和評價促進學生學。
4 實施感觸
翻轉課堂經過一年的實踐,我們明顯感覺到翻轉課堂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方面的巨大活力,然而也暴露出不少問題,如教師疲于應付,為媒體所累,為模式所累,耗費大量精力,卻不能取得明顯效果。
⑴ 教師對翻轉課堂理念的理解還停留在較淺的層面,組織的形式也較為單一,更多的注重形式的相似而忽視本質,將課堂翻轉簡單的變成課內知識課外學、課外作業課內做。
⑵ 翻轉課堂的高效實施需要足夠多的優秀教學視頻,通常這些教學視頻是由任課教師錄制并后期制作,教師更多的注重主干知識的講解、核心問題的分析,制作的微視頻一般畫面單調、語調平談、枯燥乏味,交互性不強。無法讓學生保持足夠的熱情去進行學習,即使學習中存在問題也無法正確表達出來,導致課堂上無法進行深層次的討論,達不到知識內化效果。
⑶ 翻轉課堂對于學生的自律性和意志力的要求是很高的,而這種自控能力不是一兩天能夠訓練出來的,它包括各方面的因素,其中與年齡因素也有很大關系。因此,對學生課外學習的監控顯得特別重要,需要家、校共同努力。
⑷ 評價制度的遲后或不健全,導致翻轉課堂實施的效果無法客觀評價,師生的積極性得不到有效激勵。
5 結束語
翻轉課堂迎合了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指導思想的核心——創新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雖說翻轉課堂是對傳統講授式教學的一種顛覆,但其系統的構建與網絡視頻教學有相通之處,對于揚州市諸多的數字化校園學校而言,如果從頭進行翻轉課堂的建設,必將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本文在利用原有的任務單系統、答疑系統、視頻系統等基礎上構建出翻轉課堂的模型,為兄弟學校提供了一種可以參考的解決方案。當然,在實踐中還存在諸多問題,教育研究者還須不斷地探索與總結,在持續的教學實踐中完善翻轉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為更多的教學者提供借鑒,更加高效地促進學習者的學習[5]。
參考文獻:
[1] 吳軍.教師點撥教 學生自主學——基于網絡的視頻教學模式建設實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8.
[2] 張芳華.“自主型”課堂教學模式探討——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J].教育,2012.10.
[3] 教學微視頻制作七大原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c28a480101la93.html
[4] Zaid Ali Alsagoff.From filpped to gamified classroom [EB/OL].http://zaidlearn.Blogspot.com/2012/09/from-flipped-to-gamified-classroom.html,2012.9.
[5] 張金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關鍵因素探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