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紅
【摘 要】如何才能減輕學生負擔,以最小代價最大速度獲取最大的教學教果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使命。傳統帶讀釋義的單一詞匯教學法及一些只注重硬記,僅能幫助學生托記住一些詞匯而不能讓學生真正掌握詞匯的內涵與外延,學生缺乏掌握新詞的能力,進步越來越慢,仍無法突破快捷地擴大詞匯量和靈活運用詞匯的障礙,詞匯教學陷入“入門易—進步慢—提高難”的僵局中,這是整個英語教學效率難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從詞匯教學的整體性、針對性、根本性、創造性和實用性出發,通過一些例子對如何進行英語詞匯教學作了以下幾方面的探討。
【關鍵詞】英語教學;英語詞匯;創新
一、音、形、義、用,統一教學
漢語老師會從漢字偏旁、結構、讀音、意義和用法等來教會漢字,使人們一看到“忖”字便知它是一種心里活動,一看到“飛”字便有這個動作的形象,看到“寐”宇便會知其義,看到“咚”字便會知其音,看到“姑、轱、鈷”等詞的偏旁則能辯其用。我們進行英語詞匯教學也應從整體性出發,對詞的音、形、義、用統一教學,使學生把握詞的全面性、整體性,從而能靈活運用該詞匯。如教擬聲詞Crack,應先形象地有感情色彩地讀出該詞的發音(拗斷竹子似的破裂聲),對照該詞義(破裂),讓學生感受該詞,分析該詞的詞形(帶r字母)與讀音(卷舌破擦音)和詞義(有破擦或卷纏之義)之間的聯系,產生詞感。然后辨別該詞與相近詞類Crackle cruse Crash等之間的異同,以完整把握該詞的用法,突出詞的感情色彩(即詞感),把詞的音、形、義、用始終結合在一起來感受詞匯、把握詞匯,這樣達到一定程度后便能象對句子或語篇有語感一樣,較容易較準確地掌握該詞匯和認識新詞匯。大多數詞匯可以通過詞感更好地把握它,尤其對一些具有特色意義、形狀和讀音的動詞,更為有效。認識了詞的感情色彩,那么對每個詞匯所感受的不再是一種枯燥的符號,而是一個個具有情感、圖像和聲音的實物、狀態或動作突出聯想能力,這對把握詞匯會更快更易更準。
二、分門別類,化難為易
對詞的音、形、義、用的異同分類歸納分析,以便迅速掌握,如下:
音同形異義異:root和route 、 paws和pause
形同音異義異:protest:斷言[pra·test]和主張[prautest]
自形同音同義異;suggest:建議和暗示
教學中多引導學生這樣的歸納分析,對掌握詞匯和短語很有好處。
三、追根溯源,合分轉并
詞匯教學中,務必對詞根、詞源、前后綴、合成、轉化及詞的同義詞群和反義詞群同時講授,針對學生水平和學習需要把握講授深度和廣度,以求縱橫馳騁,廣記善用。
如字根hum有“人”義,便可衍生如下幾種。
人 human
仁慈的、崇高的humane
人類人性humanity
人道主humanitalrian
變為有人性的humanize
合成、轉化同義詞群和反義詞群講授中要因材因時適當歸納分析,擴展學生詞匯量,特別是引導學生多角度來把握詞的構成,提高學生記憶詞匯、擴充詞匯和運用詞虻的能力。
四、內涵外延,知情達意
詞匯學習中,我們往往忽略了對詞的內涵外延的把握,造成用詞不當;也沒有深刻地去理解事詞的感情色彩(即詞感)和多義功能,以致難以抓住詞的本質而詞不達意或文章缺乏情感,顯得蒼白無力。如對ball和pill兩詞就有不步人不知ball大還是pill更大,也不知它們分別包括哪些“球、丸”類東西,對它們的內涵和外延都不甚了解,以至造成理解和用法上的錯誤;因此當一個詞出現在腦中或文句中時,缺乏詞感,不能準確浮現該事物(或動態)的具體形象,詞匯學習也必然會障礙百出。
再如,抓不住“beat”為“hit repeatedly”這一本質意義,就難以從理解其引申或活用義的多義功能。也就不能準確地把握下列句子中“beat”的臺義:
①This team beat that team
②The bird beats into the high dky
③He beat down his price
④We beat the drums with beating hearts
⑤The sun beats us bitterly
⑥The problem bas beaten us now
為此,詞匯教學務必注重詞匯的內涵外延和詞感與多義(或活用)功能的學習,并抓住詞的本質才能巧記妙用。
五、英漢對比,求同存異
漢語歷史之長,文化與文學發展之早,舉世無雙。它有很強的語言優勢,與其他語言不乏基本共同點。通過外語與漢語相同部分的比較,這部分在學習中可直接借用,加速學習的進程,而對貌似實異的部分與母語中相應現象加以對比,使學生知其區別所在,以便克服母語的干擾,對兩種語言中完全不同部分(主要是因特殊文化背景等)造成的很小一部分的比較,有助于學生更探刻地理解和掌握兩種語言的實質。 詞匯教學中,應歸納英漢異同,并把詞匯置于句子中進行講授,不要孤立地就詞講詞;努力引導學生對英漢句子及詞匯進行自覺對比,訓練學生能迅速認識和掌握兩種語言特征的能力,發揮母語及學生自覺能動性在外語學習中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穎,姜晶.淺談小學英語發散性思維的教學[J].科學大眾,2008(1).
[2] 吳杏梅.基于建構主義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探究[J].外語藝術教育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