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清
在新時期的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對于文章的寫作來說,創新則是文章的生命;對于文章的閱讀來說,創新則是思維的火花;對于學生的學習方式來說,創新則是探究學習的根基,故此創新在學生的語文學習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創新”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靠后天的開發和培養的。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利用教材,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活學生思維的創造力,是中學語文教師的義不容辭的責任且必須為之的任務。面對當前的激烈的競爭形勢,我們必須加強學生創新思維的訓練,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創新思維,心理學認為,創新思維是指有創見的思維形式。創新思維具有以下特點:敏銳性、獨特性、發散性。
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呢?下面結合筆者的語文課堂教學做一粗淺分析。
一、激發興趣培養其創新思維
“興趣是學習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才能敢于面對一切障礙,才能有創新的強烈欲望,從而形成創新思維。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才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培養創新思維。
學生在實際學習中,說明文與其它文體的文章相比,可謂平淡無味,很難打起精神。這就更需要教師精心設計,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蘇州園林》這篇說明文時,我充分利用課程資源,上網搜索寶典有關蘇州園林的圖片,并配以精煉、優美的解說詞。在布置作業時,我給學生展示了一組黃山的風景圖片,要求學生在搜集相關資料,寫段導游詞,為大家當一回導游。結果,第二天學生展示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
二、精心設計啟發其創新思維
在課堂上,精心設疑,引導學生想象,促使學生對學習篇目或問題情境作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和分析,從而盡可能地提出新穎獨到的見解。
在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時,學生明確了該文的寫作背景,理解了作者在月光澄澈如水的月夜中,邀好友張懷民賞月的暫時的欣喜之情,同時,寄予了作者對仕途坎坷,前途未卜,理想無所寄托的淡淡的郁悶之悲。我趁機引導學生思考:你所讀過的有關月色的文章,多是表達什么主題?學生認為多與思鄉,戀情有關。于是,我要求學生寫一段文字,以月色為背景,主題除上述之外,任其選擇。學生躍躍欲試,紛紛試筆。有的借月光抒寫海峽兩岸渴盼統一之情,有的通過月光寫母愛的深厚,有的寄明月以情感寫友人相思之情……總之,有意識地大膽求異,使學生的思維空前活躍,大拓展了他們的創新思維。
三、張揚個性激勵其創新思維
個性是創新的生命,我在教學中盡可能地創設情境,激勵學生大膽嘗試,不囿于成規,不滿足于共識,而要突破思維的定勢,大膽張揚個性,有效地激活學生個性。
在學習《懷疑與學問》時,學生對該文的結構發生了分歧,分歧點在于:文章第六自然段開頭:“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一部分學生認為全文的結構應該是遞進式。另一部分學生則認為全文的結構應是并列式。面對這兩種結論,雙方據理論爭。我深感驚訝,也倍感欣喜,驚訝的是因為在教學參考書中明明做了詳細的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遞進式;欣喜的是作為一名教師,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學生的大膽質疑、分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有了提高。這也引起了我對教參觀點的思考。進而抓住時機,因勢利導,要求雙方學生展開進一步的討論,我也參與其中。
討論結果否定了教參的觀點,否定了文章結構。問題有二:一是無論就全文還是就此復句而言,這兩個分句的內容是并列關系,不應用表示遞進關系的關聯詞“不僅……也……”,而應用表示并列關系的關聯詞“既……又……”;二是語序混亂,較順暢的說法是“懷疑,從消極方面說,是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從積極方面說,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這節課不僅再一次證實了創新思維的重要,同時,也使“教學相長”得到了充分證實。
另外,在實際教學中,我始終堅持與學生平等對話,扮演好“導演”的角色將學生推到了前臺,為學生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臺,做到了既是老師又是學生的知心朋友。還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暢談已見,這樣就與學生建立起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課堂上就出現了一種積極、互動、輕松的教學氛圍,在這種氛圍下,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了很好的發揮。
總之,學生蘊藏著極大的創新潛質,關鍵看我們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開掘學生思維,燃起學生的創新的思維火花,從而創造出智慧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