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學生的成長關系密切。在閱讀時,培養他們對課程本身的興趣,讓學生有始有終地入情入境;在讀書的過程中注重方法指導;在學習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歸納、交流、積累、運用讀書方法;調查發現,語文學習成績好的同學都有一套好的讀書方法;進行有效的自我建構是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核心 。
【關鍵詞】閱讀教學;積累;領悟;聯想;有效性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學生的成長關系密切。試想,沒有語言的感悟與積累,孩子腦中一片空白,孩子們如何去表達?因此,促進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渠道。近年來,我對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作了些初淺探索和實踐,現將體驗描述于后與大家共勉:
一、在閱讀時,培養他們對課程本身的興趣,讓學生有始有終地入情入境
這一點非常重要,它是讓學生主動參與讀書活動的前提,是內因。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讀中積累、體會、領悟,讀中受到啟發、產生聯想、解決問題,吸取力量。如何培養學生對課程本身的興趣呢?
在學習一篇課文前,可以借助作者簡介、寫作背景等,盡量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建立聯系,來激發學生的讀書欲望,讓他們主動參與讀書。將一些有關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的課文轉變成一些生動的、富有戲劇性的影視形象儲備在孩子的腦中。像學《武松打虎》文章時,我充滿激情的問:“同學們你們喜歡看電視劇《水滸傳》嗎?”學生立即活躍起來,這時就讓學生們盡盡興,待有約一半多的學生欲言又止時,就給制止,然后就一起唱主題歌《好漢歌》,讓孩子初步領略《水滸傳》的主題,給他們介紹文章的寫作特色。最后就讓孩子自讀,找出孩子覺得寫得最好的句、段體會交流……
在學習過程中,摹仿文中人物的表情、語言、動作等,在腦中再現文中的形象。如在學《清明上河圖》、《翠鳥》、《曼谷小象》等,就運用了這種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對文章內容印象深刻,而且豐富了學生的表象,語言和情感,將語言與情感、表象建立了聯系。
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朗讀、按故事情節編演課本劇、演示等,如《詹天佑》、《草船借箭》、《武松打虎》等,讓學生讀中悟,演中學,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調動學生的多感官參與學習,讓語言與形象相互轉換,從而學會表達。
在理解文中重點詞語時,指導學生想象詞語所表達的意境:如“急匆匆”、“躡手躡腳”可指導學生表演。“張冠李戴”、“雪中送炭”可讓學生體會文中的相關語句。“五彩灑金”、“翠色欲流”等,可讓學生想象它們的形象。盡量讓靜止的文字轉換成生動的形象,讓文章內容“活”起來。
二、在讀書的過程中注重方法指導
(1)引導學生把握重難點及要求,指導按照課本提示的方法進行學習。在學習一組課文前,先引導學生從“導讀”、“預習”、“閱讀提示”、“閱讀向導”“課后思考練習”中把握住每一組課文及每一篇課文訓練重難點及要求,尋找學習的思路方法。在學習每一組課文時,在學習第一篇講讀課文時,指導學生圍繞該組課文的訓練目標,要求及重難點按照提示的方法進行有效讀書。學完后,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積累學習方法;在學習第二篇講讀課文時,就可稍加指導便能完成。閱讀課文就可以放手讓學生去運用方法進行自讀,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在學“讀進去,想開去”這一組課文時,我先讓學生在導讀中形成“讀通——讀懂——理解——想開——交流”的學習程序。在學習第一課時,引導學生按照程序進行學習。
(2)分層要求,分層指導。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發現學生哪一環節有困難,就對哪一環節進行指導,讓學生進行踏實的訓練。不僅讓好的學生吃得飽,又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彌補了以前欠缺的東西。對優先達標的學生,可以對他們進行更深的訓練,或讓他們閱讀一些課外讀物,給他們加餐。
(3)引導學生把握不同類型課文的一般學習方法。不同類型的課文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古詩,就要先讓學生了解時代背景、作者的處境和心境等,再讓學生讀中理解,讀中體會,讀中悟情。在理解時,提醒學生要結合注釋,有時還要運用工具書。
學習寫事的文章,要先讓學生初讀課文,感知它是寫事的文章,再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事情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理清事情的發展順序。然后再讓學生抓住主要段落去體會,去感悟,去品味,去聯想。
寫人的文章,要先讓學生讀全文,感知文中人物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再讓學生去感受人物的特點是怎樣表現出來的。長文章,就先要讓學生抓住筋脈,再抓住重點段落讓學生品讀,領會。散文,像《匆匆》這樣的課文,就必須讓學生從整體上去感悟,去朗讀……
三、在學習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歸納、交流、積累、運用讀書方法
調查發現,學習成績好的同學都有一套好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總結、交流學習方法,不僅可以在歸納過程中加深運用的印象,以便遷移到新課文的學習或課外閱讀中去,而且還可以使一些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學會探索,精選最佳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歸納出以下幾種常用的學習方法:
(1)整體讀書法。在讀一篇文章時,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從整體理清課文結構,從整體體會思想感情,從整體領悟文中道理,從整體上品析妙詞佳句的方法稱之為整體讀書法。
(2)分散讀書法:就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分層目標或重要典型段落,有針對性地讀書,解決問題。
(3)圈點批注讀書法:就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把自己認為重要的,有疑難的地方用符號文字標出來,寫出自己的問題、見解、想法等,以便以后的高效復習。
(4)質疑問難法:是一種探求真知,向未知領域深入掘進的讀書方法,它是從學生心中的疑問,調動其思維進行探究的讀書方法。這種方法便于使教學與重難點、學生實際更貼近,減少教學時間的耗費。
(5)情景再現法:就是將作者所寫的人、事、物、景在腦中變成真實的場景與活動畫面,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然后再根據頭腦中的情境進行復述或背誦的方法。它可以促進表象與文字的相互轉化,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四、進行有效的自我建構是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核心
閱讀教學應致力于學生的發展,致力于學生學科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任何學習及學科素養的形成都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新的信息和簡單地傳遞、復制書本知識,而是主動地建構。閱讀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閱讀的過程。
閱讀教學過程的自我建構是建立在學生對文本閱讀理解基礎之上的。因此,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感受、體驗和理解,要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體驗,就是在實踐中認識;感悟,就是在感受中領悟。以體驗感悟為手段和過程的閱讀教學,實質上是個體在情感驅動下的、感性化的、直覺性的閱讀理解過程。
語文是有生命的,語文的生命融入主體參與下的不斷生成的語境和語流之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是在這樣的活生生的動態的語言環境中進行的。回歸生命,回歸主體,回歸生活是語文新課程的重要理念,語文閱讀教學應該成為學生了解社會、體驗生活、感受幸福、表達自我、溝通學生與世界交流的過程,讓學生在感受、體驗、交流中,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構建和提升。
作者簡介:
張建平,男,現任教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五申鎮第二小學,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