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貴
【摘要】高中新課程中將語文閱讀探究能力擺在一個重要的位置,而高考語文以開放性試題的形式直接出現在試卷中,這樣,教師如何培養學生閱讀探究能力?彰顯學生個性,讓學生學會思考,就顯得尤為迫切。
【關鍵詞】高中新課程 語文閱讀 探究能力 培養
高中語文新課標明確規定了學生具備的三大能力:語言運用的能力、審美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而探究的能力在新課標高考卷閱讀題中已經以開放性試題出現,而且與大綱版教材的高考同體裁閱讀考試相比,靈活性強、學生發揮空間大。因此,提高了學生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
新課標語文高考試卷,對學生探究能力的考查,無論是文學類文本閱讀,還是實用類文本閱讀,都有一道8分的試題。從2013年全國課標卷2的語文高考閱讀來看,文學類文本閱讀考查的是阿城的《峽谷》,實用類文本閱讀考查的是劉重來的《一個不能忘記的人》。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考查是這樣設題的: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是騎手,但幾乎一半篇幅是在寫峽谷。作者為什么這樣處理?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考查是這樣設題的:為什么盧作孚被譽為“不能忘記”的人?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兩道題對考生能力的考查指向明確,要求很求高。如果學生平常不具備探究能力的素養,那對這類題可以說是束手無策的。而學生的這種探究能力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必須在高一、二就要有意識的培養。因此,對學生閱讀探究能力的培養,我們必須立足于平常的閱讀教學。那么,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呢?我的觀點是立足于教材,使用好教材。
我們語文考試遵循的原則是“根在墻內,枝在外”,即試題是課外的,考查的是課內的知識和能力。新課標教材,我感受最深的是對學生探究能力培養的力度加大了。必修教材中都有一個“梳理探究”的單元,而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后都有一些值得探究的問題。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教學的實際,選擇有代表性的問題讓學生探究。
首先,應該選擇的是學生學習中需要著重理解和掌握的,同時又是學生自己可以憑借自己的能力可以完成的。一般情況下,學生的閱讀鑒賞常常流于對文本內容的粗略感知和理解,對于文本中重要語句所蘊含的意義不愿做更為深入的揣摩,對作品深層的意蘊也不愿多做進一步的發掘,至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只等著老師來說了。而這一些恰恰是有效地進行閱讀鑒賞的關鍵,又是高考語文探究能力考查的主要內容,因而,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材的實際情況,對問題進行分解、改造——或把大問題轉換成小問題,或轉換角度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使之適合于學生思考。
其次,選擇探究的問題也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
符合學生的實際并不等于學生不動腦筋就能獲得結論。如果課文已經對問題提供了明確的信息,或者學生想都不用想就可以獲得解答,那就沒有什么探究的價值了;選擇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如果學生找不到探究的思路或者需要借助課文以外的信息話,老師就可以指導和幫助他們獲得結論。這種探究對學生的能力提高作用更大。
閱讀鑒賞中的探究,是學生在知識背景的支撐下,在整體感知文本的基礎上,調動自己的背景知識,尋求文本的某個具體疑問或者與文本相關的問題的解答,信息不一定龐雜,但思維卻不可能短平快,它必然有一個深入挖掘和通過想象與聯想,集合各種信息,對信息進行辨析和判斷并最終獲得結論的過程。因而,問題的設計除了考慮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必須把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這一過程預估在內。
再次,探究問題要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實際上,與閱讀鑒賞同時產生的就是個性化的審美,每一個讀者(包括青年學生)都擁有自己解釋文本的權利,因而,對同樣一個問題,每個人都可能做出自己的解釋,獲得自己的結論。在問題的預設性上,要體現前瞻性,否則,探究的問題就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和效果。
探究的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學生探究沒有固定的、唯一的模式和方法,探究問題的過程需要學生動起來,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生實際來確定。有的問題課堂上完成不了的,可以安排學生課后獨立完成,那就要發揮學生的獨立精神。以探討《荷塘月色》的主題為例,我們可以安排學生寫小文章進行探討。這樣的問題,學生如果不在課后查相關的資料,不了解朱自清寫作的動機和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憑空想當然去答,就不可能寫出有深度的見解。因此,問題已經從課堂內拓展到課外,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外完成。
此外,我們還要重視集體的力量,充分發揮集體優勢,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合作學習,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探討,最后得到答案。總之,無論采用什么方式,最關鍵的還是看我們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激發學生對文本解讀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另外,在培養學生的閱讀探究能力的時候,還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和差異。
面對同一問題,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不同,得出的結論必然會有差異。因此,在評價問題的結論上就不能簡單的以對和錯來評價。我認為,此時教師的角色應該是“裁判員”。 就以教學《邊城》時討論文中“儺送”形象為例,當時就有學生提出“儺送是憨包”這樣的觀點。學生陳述理由認為:“儺送在對待翠翠的問題上不敢與哥哥天保競爭,因為愛情是自私的,不能因為兄弟關系就互相推讓。”我對這位同學進行了表揚,這種觀點學生能說出來,說明他已經經過獨立思考,得出了新穎的結論。然后我結合文本解釋了“儺送”的行為,正反映了沈從文筆下湘西世界的“人性美”。如果我們只用教學資料上的結論來判斷學生的結論,那么學生自我的個性就得不到展示,還會打擊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所以,在課堂中的探究,老師應該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意見,甚至是有問題的觀點,都是至關重要的。
學生語文閱讀探究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作為語文教師應樹立全程參與高考的意識,從起始年級就注重對學生閱讀探究能力的培養,這樣,才可能厚積薄發,提高學生的閱讀探究能力。當然,我們的語文閱讀并不是僅是為了考試,而是通過閱讀,提高學生語文閱讀的探究意識,讓學生感知語文的美,學會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讓語文為我們的生活服務。這才是我們學習語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2]5·3金卷5年高考語文真題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3]給語文教師的101條建議 孫春成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4]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的說明(文科 課程標準實驗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