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文
【摘 要】教學是一門藝術,課堂上的留白顯示的是一種教育智慧。它如書畫中的留白,方寸之地頓顯天地之寬,營造出空靈的課堂空間;它如同音樂中的留白,余音繞梁,三日不絕,讓學生的情感體驗余意綿綿;它又如同文學作品的留白,言有盡而意無窮,讓學生的思想延伸向無限的生活空間。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留白
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唯恐課堂容量不大,唯恐學生對精妙文章理解不透,把整堂課安排得滿滿的,把文章逐字逐句地賞析。可面對學生的木然表情,語文教師的認真與辛苦真真是一種尷尬。“擅畫者留白,擅樂者稀聲,養心者留空。”也許我們可以從其它門類藝術創作與欣賞中得到一些啟示。書畫中有“疏處可當走馬,密處自不透風”之說,更有“計白當黑”之論;音樂中有休止符延音伸意之技法;文學作品中亦有故意留白之構造。因此,作為大藝術門類的教學藝術同樣也需要留白這種獨特的藝術處理手段,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語文教學中的留白,就是讓課堂有相對適度的“休止”與“空白”,是學生學習認知規律的需要。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與“思”是一個緊密的結合體,不可分開。課堂上的留白正是在“學”的同時構建了一個“思”的平臺。但留白絕不是隨隨便便的行為。好的課堂留白應該是“留而不流”、“白而不空”的。表面上平寂無波折,實則暗潮涌動,神思飛揚。從某種意義上說,留白恰是在為形成新的高潮而蓄勢。
以下探討留白藝術帶給我的教學思考:
一、在知識上留白,讓學生自我構建和完善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化,我們應該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把某些知識有意識地留下不講,給學生暫時性的知識“空白”,這會使學生迫不及待地到廣闊的知識海洋中去尋找、去發現。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講:“有經驗的教師往往只是微微打開一扇通向一望無際的知識原野的窗子。”所以這種空白的設計并不是對于部分知識的舍棄,而是通過空白的設計去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通過自己的探索研究去獲得空白處的內容,從而達到對知識的掌握。
例如語文教學中的成語設誤類型,教師只對其中某一種作分析,其余有意留給學生自己去觀察、發現和總結,或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給出一類型成語,由學生發現其共同規律,總結設誤類型。學生必然會在自主學習中形成系統的認識。學生在知識自補、遷移、完形中不僅形成了良好的認知結構,而且培養了探究能力。
二、在表達上留白,讓學生自我體驗和感受
語文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決定了教師重在引導學生去閱讀文本,而要想領略語文之美,求得文章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必須要從深度上去靜觀默察,冥思苦想,涵泳品味。
詩歌最善于留白,“猶抱琵琶半遮面”、“小叩柴扉久不開”、“不識廬山真面目”等等都是留白。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有意象的疊加,這是滿與實,但省卻了過程的敘述,這是空與白。“千里鶯啼綠映紅”大家都能品出味兒來,但就有人說“千里鶯啼,誰能聽得”(楊慎《升庵詩話》)?這種左見就是因了詞語語義的多維呈現。正是有了這些疑問,有了獨具只眼的看法,才使得閱讀詩歌有了多種的體驗和多樣的收獲。
三、在思考上留白,讓學生的思維過程充分展現
一首詩,一篇演說,一個充滿真情催人淚下的故事,朗讀完或聽錄音結束,教師切莫急于講解。須知,此時無聲勝有聲,繞梁的余音正是把學生帶入詩書境界的最好媒介。有了這種浸潤身心的氤氳,生硬的剖析無疑已成多余。情感回味留白,讓時光駐足,把韻味留住,對于美與鑒賞而言,二三分鐘“浪費”實在是物有所值啊!
思維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過程。有的教師只注重結果,而忽略了思維過程。問題一提出,就馬上要求學生發言,不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只要學生說出正確答案,教師就心滿意足,這種不“開”只“達”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能力培養也成了一句空話。
四、在心理上留白,把學生探索的熱情點燃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生的注意力、思維、情感、意志等交織在一起,是智力發展的最佳時刻。教師要善于創設這樣的空白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憤”和“悱”的狀態,點燃學生探索的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
例如《孔雀東南飛》我就抓住課文中的這一處描寫,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想象,蘭芝為什么嚴妝?她在嚴妝的過程中會想什么?這兩個問題是課文留下的“空白”,對認識劉蘭芝這個人物卻很關鍵。學生表面凝神屏息,而內心卻如即將噴發的熔巖。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人物性格中的閃光點是學生自己體會到的,讓學生們很有成就感。
“恰是未曾著墨處,煙波浩淼滿目前。”丹青大師巧妙聰慧的“留白”給我們以美的熏陶和藝術享受,而我們課堂上的刻意給學生留下的“留白”, 似書畫家在創作作品時,以虛空傳遞豐盈,于不著一劃中表達著無盡的風流,在一種幾乎“無”的狀態中達到了高境界的“有”——韻味。這是創作者高深的藝術修養的體現,更是身為一名教者的大智所在!
參考文獻:
[1]田慧生,李如密.教學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陳建先.陳建光經典課堂與創新設計.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