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瑛
新課程理念宛如陣陣春風吹綠了課堂,語文課堂時時處處呈現(xiàn)出一派盎然生機:小組討論、踴躍發(fā)言、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平等對話、動態(tài)生成……學習方式、師生關系有了明顯的改觀,這無疑是可喜的!但是,常常在品評課堂教學時總覺得遺憾不少。原來教師關注更多的是教法問題,而且讀讀、說說、議議、寫寫,常常片面強調(diào)課堂環(huán)節(jié)的“完整”和表面氣氛的熱鬧,淺嘗輒止。
其實,一堂好的語文閱讀課,應該至少有三個要素:正確深入的文本解讀、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設計、靈活機動的課堂實施。其中文本解讀是基礎。然而在教學實際中往往很多教師缺乏對文本的深入解讀、細讀。
那么,什么叫文本細讀,怎樣進行文本細讀呢?
文本細讀是指教師通過對語文教材進行全面、深入、細致地研讀,進行細致、精確的語義分析和充滿個性化的情境分析,從而實現(xiàn)對文本意義準確、透辟的解讀,理解作者寫作意圖,挖掘文本的內(nèi)在價值和外延價值,為教學實施服務。
語文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應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語文教師應該在淡定從容間,通過細讀文本,引領學生走進文本世界。美學大師朱光潛在《談美》結束的時候送青年朋友一句話:“慢慢走,欣賞啊!”人生是這樣,讀書是這樣,文本細讀也應當是這樣。
在此,筆者以《孔乙己》為例談談文本細讀的方法。
一、字斟句酌法
南帆先生有一本書叫《沉入詞語》,他認為“文本細讀就是沉入詞語”。我們就是要把文本讀到最細,細微到字、詞。細讀并沉入詞語、句子是走進文本的捷徑。
《孔乙己》中有不少經(jīng)典的動詞值得細細品味,如:
(1)“靠柜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中的“站”和“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中的“踱”“坐”。前者和后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身份不同,待遇迥然不同,特別是“踱”,形象地寫出了“長衫爺”的有閑有錢。
(2)“便排出九文大錢。”中的“排”和“他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中的“摸”。前者把孔乙己有錢時那種慢條斯理擺顯的得意心理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了,而后者則形象地寫出了孔乙己此時的窮困潦倒及拿錢動作的艱難。如果前者還可見他的死要面子,后者卻再也顧不了面子了,他的結局可想而知。
二、挖掘細節(jié)法
在對文本進行細讀時,除了對文章的語言進行玩味、推敲,文本中的某些細節(jié)也是我們值得發(fā)掘的點。細節(jié)可以是一個標點,一點變化,一處矛盾,一個創(chuàng)意……文本細讀能讓我們挖掘出更多的美點和亮點。
《孔乙己》這樣的細節(jié)比比皆是,如: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站著喝酒”與“穿長衫”的矛盾使孔乙己自欺欺人和迂腐的滑稽形象躍然紙上,分明窮困潦倒卻不肯脫去長衫唯恐失去讀書人的身份。
“他身材很高大”和“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jīng)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兩者的對比中可見孔乙己身體垮了,精神也垮了,因為幾乎穿了十多年從不肯脫下的長衫不見了,唯一的精神支柱也倒了,哀莫大于心死,所以他應是必死無疑的。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中“大約”“的確”看似矛盾,卻是合理,前者是因為我為親眼看見他死,只能用猜測,但孔乙己無維生能力,又沒有人同情、照顧他,精神也垮了,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確”。
三、尋找縫隙法
王尚文說:“傾聽文本發(fā)出的細微聲響。”縫隙就是破綻,就是矛盾,而這個破綻和矛盾不是作者的失誤,而是作者有意為之。語文教師要善于尋找“縫隙”,尋找作品中自相矛盾之處或作品跟生活、跟人之常情的“矛盾”。
《孔乙己》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營造復雜而幅度巨大的錯位情致。如:未考中秀才的孔乙己本該清醒脫下長衫通過辛勤勞動養(yǎng)活自己,他卻執(zhí)迷不悟,干起偷雞摸狗之事;“我”是個小伙計,小孩本該天真無暇、真誠善良卻也看不起、嘲笑孔乙己;同是讀書人的丁舉人卻打斷了孔乙己的腿,間接導致了孔乙己的死亡;對孔乙己悲慘遭遇,本該驚訝、同情,或伸出援助之手,至少是應禮貌性的沉默,可是店里店外的人卻不但當面揭短,而且還“哄笑”。
四、比較品評法
比較品評法,用譚學純先生的話講:“穿行在多重話語之間。”
比較不是為了比高低,而是比了以后讓各自的特點更明顯。
魯迅曾說過《孔乙己》是他最喜歡的作品,他認為《孔乙己》是悲劇,但是沒有任何人物有悲哀的感覺,所有的人物,充滿了歡樂,有輕喜劇風格,但是,讀者卻不能會心而笑。既沒有《祝福》那樣沉重的抒情,也沒有《阿Q正傳》和《藥》中的嚴峻反諷,更沒有《孤獨者》死亡后那種對各種虛假反應的諷刺,也就是不像《狂人日記》那樣“逼促”,“諷刺”而“不很顯露”,具有“大家風度”。
五、開掘意蘊法
意蘊就像是一只井,就像是一個礦。你不去開掘它,什么也沒有,開掘它,越挖發(fā)現(xiàn)的東西就越多,里面別有洞天,往往說出來的只是冰山一角,沒有說出來的才是冰山的底座。“開掘意蘊法”也可叫“發(fā)現(xiàn)空白法”。
《孔乙己》中也處處是冰山一角。如“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看似平淡的語言,可是在平淡之下是可怕的冷漠,孔乙己死在自己的執(zhí)迷不悟、自欺欺人中,更是死在世人的冷漠中,這也是作者重點要揭示批判的重點。
六、把握藝術法
在細讀文本時,除了感悟課文思想內(nèi)容、體會其思想感情,還需要進一步領悟作者是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得意忘形(形式)”的閱讀教學是不完美的,是殘缺的。
《孔乙己》最具殺傷力的一點莫過于“以笑寫悲”。孔乙己是有著悲慘的遭遇和傷痛,是一個苦人和弱者,但同樣在封建秩序中處于倍受壓迫的社會底層的店里店外的人不但沒有同情和幫助,相反只知道無聊地哄笑取樂,以樂寫哀,更令人悲哀,更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作品反封建的意義就更加深刻了。
另外,作品以一名不諳世事的酒店小伙計的口吻,不動聲色地講述著孔乙己的凄慘遭遇,讓人體會到,連這樣一個小孩子都這樣冷漠,可見當時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而且以第一人稱講述故事,比第三人稱顯得更為真實親切。
總而言之,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應該自覺培養(yǎng)細讀的從容,并在細讀過程中反復借助 “字斟句酌法”、“挖掘細節(jié)法”“尋找縫隙法”、“比較品評法”、“開掘意蘊法”、“把握藝術法”,收獲審美的愉悅,以此逐步練就文本細讀、文本解讀的內(nèi)功,不斷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