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哲
寫作缺乏素材是高中生面臨的普遍困境。有一個高三學生曾這樣描述他的心里話:“我是剛進入高三的學生,一提起作文,我和不少同學一樣就感到頭痛。每到作文時總感無話可說,無奈之下,只好搜腸刮肚、東拼西湊,甚至模仿抄襲、編織故事,應付了事,結果可想而知。對此我很苦惱。”這個學生說出了大部分高中學生的心里話。可是學生們為什么無話可說?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同學平時不會儲材,寫作時不會選材并對材料進行優化加工。那么,作文的材料從哪里找呢?其實,我們不是缺乏材料,缺乏的是發現材料的眼力。其實作文材料完全可以從身邊的幾個途徑去尋找:①從各科教材中找②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找③從平時的閱讀中找④從語文復習資料中找:閱讀題材料、材料作文等。除此之外,網絡、電視,甚至手機短信等都是寫作材料的來源之處。而這些中,語文教材更是一座富礦,是鮮活的例子,是可供二度創作的不竭源泉。
葉圣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目前的語文教材中的選文總體上說都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這就為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從中挖掘寫作素材、積累寫作資料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那么,在寫作教學中我們如何引導學生去與教材進行對話,尋找寫作素材呢?
古希臘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在《殘篇集》中說:“一個人如果知道的東西不多但都有用,那他就是個聰明人。”教材就是一座寶藏,只要不斷開掘生發、精挑細選,從優質選文入手挖掘寫作素材,就一定能讓學生在自己的作文中把平時積累的不多的素材用上了、用足了,就能讓他們積累的素材充分燃燒,讓他們成為一個聰明人。
一、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度解讀
只有在牢固地把握文本內涵的基礎上,才能把握作者創作的意圖,也才能進一步理解作者或是作品主人公的思想境界、精神內涵,也才能進一步提取生發寫作的素材。例如《觸龍說趙太后》一文,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是把它運用在表現親情及子女教育的作文主題中。而在深入學習文章后,我們可以文中的主人公觸龍入手,從他能迎難而上,將逆耳的忠言變成和風細雨的拉家常,反彈“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千年琵琶的過程中來說明語言藝術的重要作用。
二、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多角度解讀
文學作品的理解往往可以多元化,所謂“慷慨者逆聲而擊節,蘊藉者見密而高蹈,浮慧者觀綺而躍心,愛奇者聞詭而驚聽。”是說性格習尚不同的人在閱讀中各有所好。因此在把握作品主旨的前提下,應鼓勵學生進行多元解讀,甚至提出質疑。例如,有人認為竇娥的三樁誓愿,“混淆了其復仇對象與其他公眾的利益界限,將一己之私仇擴大至整個楚州人”、“竇娥的復仇一定要犧牲其他無辜者的利益嗎?她有這種形式的復仇權力嗎?”最后結論是:“竇娥:一個善良的野蠻人。”(參見《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04年第4期)如此觀點可謂新穎。同是對竇娥的解讀,《竇娥式的抗爭:人肉筵宴中弱者的呼號》(《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 2004年第5期)一文,立足于《竇娥冤》全劇的有效把握,提出了“竇娥的指斥天地和三樁誓愿,與作者的反抗精神,事實上僅是一種表面的巧合。從整個劇本看,竇娥之悲之冤,不在于她的反抗性,恰恰在于她亦步亦趨地順從那個社會所倡導的思想和規范,一生恪守孝道和貞節,危難來臨時信官府、信天理,卻最終被那個社會扼殺”的觀點,應該說這一觀點很有個性。不僅于此,從對張驢兒逼婚的抗爭、對桃杌屈打成招的控訴,對最后指天斥地三方面如何認識,結合全劇實際,作了有理有據的闡述,最后指出“在這樣的社會,弱女子竇娥無處可逃,無法反抗,只得充當封建倫理秩序構筑的‘文明祭壇上的犧牲品。她的哭訴和祈禱,套用魯迅先生的話說,無非是幾千年來無數的人肉筵宴中悲慘弱者的幾聲微弱的呼號”。可見,對同樣的一篇課文進行多元化地解讀,從不同角度去問幾個“為什么”,是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的,同時也能讓課文素材得到充分地燃燒。
三、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一材多用”
在理解文章多義性的基礎上,讓學生從同一個素材中多角度提取關鍵詞,或者讓學生嘗試將同一素材應用于多個作文題目之下。當然在這一訓練過程中,要特別提醒學生切勿生搬硬套。例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的主要人物燭之武,以三寸之舌說退百萬雄師,可謂智慧的化身。他站在對方立場,分析利害關系,可當作通過溝通化干戈為玉帛的典型;他的臨危受命,彰顯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高尚情操;他大器晚成,說明了成功需要機遇。文中的次要人物佚之狐舉薦燭之武,說明了伯樂的重要性;鄭伯認錯,說明知錯能改的可貴、真誠與團結人才的重要。秦伯退兵,是雙贏智慧的結晶;晉伯退兵,不失為善忍者的代表。這些都是作文的絕佳素材。
四、引導、培養學生主動挖掘積累教材的意識
變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從教材中廣泛搜集、整理寫作素材的意識,養成良好的做讀書筆記的習慣,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久而久之,就能積累下豐富的寫作素材,并在寫作時信手拈來,應用自如。如在作文訓練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用篩選的眼光從教材中存在著相關或相似的事例精華中提煉出一兩句,加以分門別類,冠以諸如“愛國”、“素質教育”、“說話藝術”等話題加以匯總,以豐富自己的作文資源。例如:
(1)表現和諧共贏、團結協作的。
①位于廉頗之右的藺相如深知“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的道理,于己于國不利,“定國雙璧”名揚天下。
②六個大國雖強大卻并不團結,甚至隔岸觀火,勾心斗角,居然被地處西北的秦國各個擊破。
(2)表現親情及子女教育的。
①“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觸龍的言論給意氣用事的趙太后當頭棒喝。
②父母越俎代庖,干涉子女自由,終釀成焦仲卿、劉蘭芝“自掛東南枝,舉身赴清池”的悲劇。
……
總之,激活思維之水,運用語文課本中一些相關的經典性材料作為寫作的素材,其亮點在于能充分調動學生熟悉的材料倉庫,幫助他們減少由于積累不足而造成的作文內容空洞的負面影響,這也是“學以致用”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因此,引導學生與教材展開對話,多元化開掘生發學生擁有的不多的寫作素材,使之得到充分地燃燒,就能讓學生在作文時左右逢源,如魚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