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
【摘 要】師生關系,是教學過程的核心。健康的師生關系是發展教育的基礎,教師能否勝任教育教學工作,學生能否全面、主動地發展,最終完成學習任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生關系是否良好。
【關鍵詞】師生關系;內涵;特征;影響因素
一、內涵與特征
1.健康師生關系
健康的內涵已拓展到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性三個方面。健康的師生關系,就是要讓學生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感到生理的安全,心理的安康,創設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人際關系。
2.特征
陶行知先生曾經告誡我們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在健康的師生關系中,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應該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應該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和諧的。
首先,平等性體現在師生的人格上,教師和學生作為教育活動的交往主體,雙方誰也不能控制誰,或強行將自己的意志加到另一方身上。健康的師生關系需要教師放下架子,改變教師“獨尊”的狀況,需要用“理解、真誠、同感”的原則與學生建立平等的輔導關系,實現人格平等。
其次,民主意味著教師不能以“知識權威”自居,要平心靜氣地和學生探討問題,有胸懷容納學生的質疑甚至是抗議。在討論時,學生能暢所欲言,課堂里聽不到教師的呵斥,而是循循善誘的啟發誘導,充分體現出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和關愛。從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達到“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的思想境界。
最后,和諧是指創造一種融洽的課堂氣氛,教師和學生心理相容,心靈互相接納。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認為:“師生之間是一種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諧關系,這將有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
二、影響因素
1.“師道尊嚴”的傳統
在大部分時期教師處于“傳道、授業、解惑”的主體,是主宰、權威,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體現著“師道尊嚴”。在我國傳統的師生關系中,教師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者,是真理的占有者,認為教師是無可置疑的長者,學生是弟子,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
2.教師的心理健康
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每天的情緒,是造成學習氣氛和情境的主因。沒有健康心理的教師,難以正確理解學生的心理與行為,有時可能會采取不合常理的態度、方法來對待問題,造成師生間的矛盾與沖突。因而,很難與學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營造愉快、輕松的課堂教學環境。
3.“消極”人際關系
“消極人際關系”,是指師生間的矛盾、敵視、互不接納的現象。有時會演變為沖突、僵持狀態,如學生之間拉幫結派、集體對抗教師等。消極人際關系往往是由于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一些不經意的錯誤或誤區而導致,如批評過于激憤、過于情緒化,將本來是合情合理的批評演變成責罵,因而傷及學生的自尊心,以至引起學生的對抗和怨恨;就事論“人”,將教育變成“人身攻擊”;而造成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芥蒂;沒有“一視同仁”、揭人短處等,都會造成學生情感上的排斥,很難建立健康的師生關系。
三、建立健康師生關系的對策
1.正確認識、尊重學生
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有的教師采用諷刺、挖苦等方法,使用“語言的刀子”,從而使學生出現抗拒心理,形成難以教育的僵局。因此,教師需要正確認識與尊重學生:①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避免使用傷及學生自尊的話語。②表達出你對學生的關注,讓學生感覺到你對他們所講的很感興趣。③注意學生的異常行為。④相信學生的能力。主要表現為:布置任務時,充分相信他們的能力;他們的言行正確而有意義時給予關注和采納,當他們的言行不太合適或犯錯誤時,給予善意的批評和提供改正錯誤的機會。⑤承認學生作為“人”的價值。師生之間沒有高低和尊卑之分,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特定的權利和尊嚴,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⑥杜絕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對學生一視同仁,讓學生擁有安全感,不可讓學生產生對課堂的恐懼和不安全感。
2.多渠道的溝通與交流
教育對教師的要求是多層面的。教師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知心朋友、心理輔導者、組織者等多元角色。教師與學生之間不應只局限于課堂上“問答”式的交流,而要進行多渠道的溝通,如個別談話、課外交流、家訪等。教師在與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的時候,應注意:首先,表情應親切、真誠、自然。其次,應學會使用自然親切、風趣幽默的語言。再次,談話時可以坐得近一些。可給雙方一種促膝談心的感覺,從而縮小師生間的心理差距。最后,恰當運用、選擇環境與良好的情緒。針對不同的事件、情況與不同類型的學生,選擇不同的談話環境。
綜上所述,健康的師生關系是發展教育的基礎,教師能否勝任教育教學工作,學生能否全面、主動地發展,最終完成學習任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生關系是否良好。
參考文獻:
[1]秦淑平,高博.師生關系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心理學分析.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J],2008年7月第5卷.
[2][美]Raymond M N.健康課堂管理——激發、交流和紀律[M].王建平,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