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虹
《小學六年級與初中一年級音樂課堂教學差異的比較研究》這個課題組成員在我的組織下,研究工作已經有一個階段了,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著眼于課堂教學,區分在小六和初一這兩個學齡段,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實踐,在音樂教學課堂上做出來如下方面的對比和總結。
一、發聲方法
發聲訓練是歌唱當中重要的基礎訓練。這也是很多教師在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課堂上容易忽略的一個重要環節。不同年級的學生他們的嗓音條件,音色,音準,嘴形,發聲習慣各不相同,甚至有一些初一學生較早就進入了變聲階段,所以對學生因材施教,對于不同學齡段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發聲練習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學發聲練習一般都要排在每節課的開頭時間,不宜過長,而且要注意科學性,系統性,要少而精。唱得正確、熟練、每支練聲曲應注意難易程度,一般應當由淺入深,每支練聲曲都有自己的要求,必須按要求去做,引導他們通過想象和模仿達到練習的要求。在一般情況下,剛開始的發聲練習選擇元音字母或是相對比較平穩的音階開始。
二、音域及聲區
小學生能演唱的聲音,從最低到最高音之間的距離稱之為小學生的音域,其總音域一般是從小字1組的a到小字2組的c。小學生的聲區是指他們的總音域按不同共鳴腔發聲,音色特點分成高、中低三個聲區,中聲區也叫混合聲區,是小學生原來有的自然基礎音。從小字1組d到小字1組的a,這幾個音容易發出比較優美動聽的聲音,因此也稱自然聲區。因為在低高兩個音區中間,具有混合音色,故被稱為混聲區,低聲區是從小字組a到小字1組的d,高聲區則從小字1組的a到小字2組的c。在這里應當說明的是我們在選擇歌曲時,要盡量適于小學生的音域及聲區,發聲練習時更應如此,不要過低,過低會使學生的聲音容易疲勞,也不應過度,過高易使學生的聲音造成沙啞、發炎等病變。中學生在音域上相對于小學生要有所拓展,但這個時期也往往是中學生敏感的變聲期。雖然音域更廣,但是還是要注意保護嗓音,男生盡量控制在小字組g到小字2組的c,女生控制住小字1組的c,到小字2組的f。當演唱過程中音高較高時要教會學生用氣息支持聲音的延續。發聲和歌唱時,要在學生能夠自然唱出的實際音域范圍之內,最好用輕聲進行短時間的練唱。
三、咬字
“一首歌曲,如果我們連歌詞都唱不清楚,那能夠打動人心嗎?”這是我經常問學生的一個問題。咬準字頭,延長字腹,歸韻收尾。例如在小學階段學生在唱“前”這個字的時候,他們知道要唱清楚,所以往往是把重音放在聲母q上面,然后初中階段我們要灌輸學生咬字的拉長,特別是在唱長音的時候。“前”首先字頭“q”唱清晰,但是字頭不能延長太多時值,然后借母
韻母延長,即“an”變成“q-i-an”把整個字拉長來唱。
1.教學內容上的擴展
人教版小學音樂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是學唱《小小少年》和欣賞《兩顆小星星》。這兩首歌曲都選自影片《英俊少年》,這是小學音樂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從內容來說《小小少年》結構規整,節奏單一,曲調簡單,學生只要掌握好附點節奏,就能夠演唱好歌曲。因此在課堂教學上要求對學生進行附點的節奏訓練,在節奏掌握好之后加歌詞用自然聲音演唱歌曲。
《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同樣是影片《英俊少年》的插曲,這是人教版初中音樂所學習的知識內容,隨著中學生年級的增長,知識范圍的擴展,音樂演唱技能的提高,音域的延展,以及音樂感受能力的增強,教師在教學的內容上也要有所豐富。我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將故事的影片片段截取放給學生們看,讓她們通過電影的情節想象音樂的情緒情感,相信通過影視片段和故事情節,學生能更加深刻的體會歌曲情緒所要表現的內容。
2.器樂教學
在音樂課本上,每一個年級都有器樂教學的任務,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他們識譜的能力較薄弱,而非熱點學校或是農村小學來說也沒有很好的條件來進行器樂教學。基于這種狀況,教師可以從打擊樂器著手,也可以自制打擊樂,便于操作。而對于初一的學生,器樂教學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打擊樂器的強拍若拍上,書本上的豎笛學習就是不錯的選擇,豎笛小巧輕便,適合教師課堂教學,技法簡單,適合學生課堂學習,教師若能從旁指導,學生一定能掌握簡單的曲子,從而推進學生對器樂教學的濃厚興趣。
3.對音樂作品內在的挖掘
《紅旗頌》是小學六年級音樂和初中一年級音樂課本上都有的知識內容,這堂課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節欣賞課,要完整的欣賞這部作品是非常難的,因此我在教學任務上做出了一些調整,首先學生要會哼唱樂曲的主題旋律,主題旋律用了什么器樂來演奏?其次要求學生通過聆聽來感受音樂的速度力度和情緒。我們說樂隊是器樂的談話,器樂的交流。在教學過程中分別從弦樂組,木管組,銅管組和打擊樂組里,分別找出學生感興趣的或者是具有代表性的器樂進行圖片的欣賞和音色的聆聽,既可以直觀到看到器樂的形狀顏色外形,又可以調動學生探索新奇事物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