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國?劉一可?陳曉梅?聞文
摘 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主題。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著眼于高素質高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以就業創業為導向通過實施基礎素質拓展、職業素質強化和創業素質培養這三大工程,充分利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兩個培育載體,深入探索學習型、應用型、創新型的教育模式。將素質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關鍵詞:素質教育;基礎素質;職業素質;創業素質
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科學素質和人文素養。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務。教育部多次強調,高校要重視人才培養質量。
一、高職類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分析
1.當前各類高校就業率現狀比較
據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2013年6月對21個省份30所高校的問卷調查,高校畢業生畢業時初次就業率為71.9%。從學歷層次比較來看,初次就業率呈現兩頭高中間低的特點:??粕鸀?9.7%,本科生為67.4%,碩士生與博士生均為86.2%。從學校類型來看,高職高專院校初次就業率最高,為78.1%;其次是“211”(包括“985”)重點大學,為75.5%;普通本科院校排第三,為75.4%;獨立學院和民辦高校最低,為44.3%。通過數據分析得出高職畢業生有很好的就業市場,比很多本科院校畢業生更有優勢。
2.當前各類高校畢業生就業起薪比較
報告指出,“211”重點高校畢業生平均月薪為3157元,一般本科院校為3793元,高職院校為3291元,民辦高校和獨立學院為2610元。通過數據分析得出高職院校畢業生有較好的市場需求,學校層次高并不能夠直接帶來高收入。
3.當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匹配度、晉升與離職現狀
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偏低,工作不符合興趣愛好為主因。53.4%的畢業生在畢業一年內有過離職經歷。個人發展空間不夠、薪資福利偏低、想改變職業或行業是畢業生離職的主要原因。32.7%的畢業生一年內在工作上獲得過晉升。工作能力達到要求、獲得領導賞識是畢業生獲得晉升的主要原因。
4.當前企業招收高職院校畢業生標準的期待
有強烈的責任感、認真細心、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是企業招聘時注重的三項職業素質。對畢業生在大學期間是否參加社團活動也有一定的評價標準,同時參加社會實踐及公益類社團活動也是很受企業歡迎的。
二、高職院校大學生普遍缺失的素質問題
1.思想道德缺失,理想信念薄弱
當前大學生普遍表現為沒有遠大的理想和奮斗目標,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理念,對個人的職業發展缺乏長遠規劃。部分大學生價值取向趨于功利化,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社會責任感。
2.心理素質差,自我管理和協調能力弱
當前大學生心理素質普遍不足,容易沖動、煩躁、焦慮、逃避現實,不能正確地認識自我,經受不住挫折。表現為生活自理能力差、群體意識淡薄、協調性差、自我意識過分突出、不能順利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學生心理沖突、心理壓力和心理困惑不斷出現,給學習和生活帶來很多不利的影響。
3.文化素養和技能素質較差,各項技能存在明顯不足
部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不濃厚,僅僅滿足于通過考試拿到學分,對本專業知識缺乏理解和融會貫通,不懂得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分析和研究問題方面缺乏主動性。在解決問題方面,沒有掌握研究方法和缺少實踐能力,更缺乏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
三、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
1.拓展基礎素質教育促進學生人文和基本素質的發展
發展職業教育應堅持以拓展基礎素質為主體,在課堂內外,有效地將課堂教學活動和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實現“知行合一、學用并重”。
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加強思想政治素質與人文素質課堂體系建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1)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增強社會責任感。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通過社會調查、參觀考察、社會服務等多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引導青年學生了解社會,增加社會閱歷,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充分發揮學生的知識和智力優勢,為社會基本需求服務,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和奉獻精神。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增強其社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2)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生活、學習心態。針對大學生心理問題頻頻出現的現狀,成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由專職和兼職老師形成一支心理健康咨詢隊伍,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增強學生關愛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識,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幫助學生形成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心理品格。
2.強化職業素質,促進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的協調發展
加強職業理想教育,注重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將素質教育和學生的職業規劃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擇業觀。開展職業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職業精神和吃苦耐勞、誠實守信、踏實干事、積極進取的優秀品質,強化職業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1)開展具有職業化特點的校園文化活動,提升職業素養。積極組織策劃具有職業文化特點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
(2)構建職業實訓環境,共建校企合作,搭建見習平臺。結合企業及崗位要求,制定出專業實訓的規范要求,加強與企業合作,搭建實訓平臺。同時引進企業的設備、軟件和生產流程,建立校內實訓基地。
3.實施創業素質培養工程,促進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全面提升
加強創業素質培養會提升學生職業化發展水平,為學生走上創業之路奠定基礎。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創業教育,傳授創業基本知識,培養學生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開展創業實踐活動,建設大學生創業園,搭建實踐平臺,積累創業經驗,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積極鼓勵學生自主創業,努力創造一定條件,為學生提供創業實踐機會,讓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
(1)以專業性科技教育活動,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培養除貫穿于課堂教學外,結合專業實際的課外科技活動是一個重要的途徑。在實際教育管理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創新思維,嘗試“優秀生創業培訓計劃”、組建大學生創業團隊,鼓勵并組織優秀學生參加創業計劃大賽。開展各類創業大賽等專業性科技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開發創新潛能,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
(2)搭建創業實踐平臺,培養學生自主創業精神。自主創業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僅僅通過書本和課堂是無法真正培養出自主創業能力的。自主創業的實踐需要復雜的條件支撐,需要項目、資金、場地等條件的扶持和保障。只有積極整合資源,為自主創業搭建平臺,提供實踐機會,才能更好培養學生自主創業精神。
參考文獻:
[1]孫 璐,張 昕,袁 旭.大學生職業素質提升的實踐探索[J].經濟師,2012(08):12—13.
[2]翁鐵慧.高校學生輔導員行動指引[M].上海:中國福利會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