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網絡網民評論對新聞嚴肅性的影響,采用文本分析法、案例研究法,以新浪微博為例進行研究并對網民評論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對網絡網民評論的特點、機制進行研究,研究了網民的特點如本身的多樣性、娛樂性等問題,對網絡評論的特點和影響進行探討,并分析網民評論對新聞嚴肅性是怎樣實行消解以及消解的后果和對此問題的反思,以及新媒體語境下如何更合理地建造網民評論機制。
關鍵詞:網絡評論;新聞;新浪微博
中圖分類號:G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5-0048-02
一、網絡網民評論概述
我國網絡自20世紀90年代之后進入迅速發展時期,網絡的出現使原來地域限制不再成為信息流通的障礙,同時形成了新的網絡世界。我國網民的數量10年為4.2億,占人口比重為31.8%,截至2014年六月網民數量為6.3億,占人口比重為46.9%,由此可見互聯網滲透力之強。我國網民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且網民主要分布在城市、學生群體、20~29歲的人群之中,而這些青年也正是思想較為活躍并敢于表達出自己思想的人群。伴隨著智能手機的飛速發展,手機網民與迅速崛起手機網民也成為網民的重要組成,截至2014年6月,手機網民數量共有5.3億人,占所有網民的83.4%。
新浪微博成立于2009年,成立之初就被稱為中國的Twitter,截至目前注冊人數有8億(其中包括重復注冊),并且自其開始創辦截至目前一直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一大批網絡流行語也不斷經過新浪微博進行發酵。新浪微博自誕生之初就如黑馬一般在網絡中站穩腳跟,甚至騰訊微博在擁有QQ龐大數量資源的基礎上依然在微博上難以超越新浪。因此通過對新浪微博個案研究可窺見網民網絡新聞評論特點。
二、網絡網民評論對新聞的影響
網絡網民是組成網絡活動的主體,對網絡上信息的傳播擁有更大的主動權,甚至網民成為信息的傳播者。例如柯震東吸毒的消息就是由微博上一位父親是警察的普通用戶曝光出來,之后引起軒然大波,在媒體界引發不小的震蕩,這起事件中普通受眾變為信息的傳播者。
網民的網絡評論是網友自發的對某事件進行關注而發表自己的觀點或看法的行為。“我們認為,網絡評論從本質說是一種意見信息,是個人或組織在網絡媒體上就新聞事件或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發表的評價性意見。[1]”網絡評論是以網絡作為新的載體,以網民為主體,網絡評論與傳統的評論機制最大的不同是評論者身份的改變,由專業人員向普通網民過渡。除此之外,網絡網民的評論特點有:
1.受眾話語權得以實現。網絡新聞評論最大的特點就是范圍廣、及時性、雙向性,這也是Web3.0最大的特點之一,Web1.0實現了信息的迅速傳播;Web2.0實現了傳播的交互性;而Web3.0則是將這種交互性繼續向前推了一大步,將觀點的傳播加入進來,受眾與傳播者可以直接及時地進行交流,信息的反饋實現了及時化。雙向互動傳播在網絡中成為可能并成為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
相比傳統媒體來說,網絡最大的優勢在于參與門檻較低,只要會使用網絡的受眾就可以在新聞、微博等信息下面進行跟帖、評論。這種低門檻使受眾的話語權得到實現。“在網絡論壇上,任何公眾個體的發言都是平等的,不存在特定的話語強勢群體,每個人都是在平等的條件下和平臺上發表自身見解。[2]”由于受眾的職業、年齡、喜好等影響對新聞事件關注的角度、進行的思考等也有所不同,網民的網絡評論是一種較為自由的評論。因此,網絡傳播從另一方面來說又保證了不同的受眾發出不同的聲音,網絡評論的多樣性得到保證。
2.缺乏真實性、公信力較弱。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網絡評論門檻低、范圍廣、參與人數眾多的特點。任何會使用互聯網的人都可以對新聞事實進行評論。這種評論機制保證受眾話語權的同時也會產生一定的問題。由于其監督機制還待完善也會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進行煽動性、辱罵性或者伴有其他目的性的評論。
傳統媒體的新聞、評論制作周期長,傳播速度慢,但其整體真實性強,公信力高。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曾在我校的公開課上說到:看靠譜的新聞還是看央視。網絡由于其本身的特質,其新聞或者評論上自覺帶有魚龍混雜的特質,這就造成其評論的公信力下降,“網絡水軍”的形成正是這種現象的直接反應,我們也經常可以見到所謂的“五毛黨”在網絡上招搖;另一方面受眾難以區分信息的真實性。“炒作”也成為網絡中最常見的字眼,受眾要在海量的信息中找尋找出真實有效的信息實非易事。
3.把關人角色的轉變。把關人理論由美國學者盧因提出,即對新聞篩選起作用的人或者組織。網絡評論的廣泛性、多樣性以及真實性不足、公信力不足等都與其把關人的設置有關系。在網絡中把關人主要是對信息進行后臺操作的人員,具有更大程度的隱性,把關人通常由網站的設置者、貼吧、版主等來扮演。就新浪微博來看,普通的受眾對于評論只能選擇刪除微博或者禁止評論來實現對評論的屏蔽,此時把關人的作用逐漸減小,除非涉及大是大非問題或具有政治煽動性的言論,新浪微博會進行處理之外,整體上網絡處于自由發展的狀態。
“‘把關人理論告訴我們,傳媒組織決定著什么樣的新聞信息能夠進去大眾傳播渠道。[3]”對于把關人角色的轉變所帶來的影響我們也應該一分為二的來看待:一方面這種形式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了受眾的話語權,從機制上保障了受眾能夠發出自己的聲音;從另一方面而言,這是把關人的缺失造成信息的真實性不足,受眾可以隨意對消息進行評論或者再傳播,甚至可以通過“贊”或“頂”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在新媒體的環境下,把關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但如果過于忽視把關人的作用又會造成信息的失真,這也是新媒體所應該權衡的地方。
三、網絡網民評論削弱新聞嚴肅性的表現
網絡網民的評論由于網民的多樣性也帶來評論的多樣性,網民對待事件的不同態度也對事件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同時網友惡搞、打趣、圍觀的態度也會對新聞事件的嚴肅性進行消減,使原本正式的新聞事實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時無形之中被消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新聞評論趨于碎片化、娛樂化,對權威進行消解。從表現上來看,新浪微博根據受眾的喜好將微博分為幾個版塊:新聞、讀書、旅行等等,新聞又可以分為時政要聞、娛樂新聞等,通過多種途徑進行了版塊的細分,這種版塊化的劃分使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迅速定位到自己關注的話題。同時,微博的形式是每次發送140字以內的內容,從形式上避免了傳統媒體的深度報道的產生,其新聞只能是對事件事物高度概括。評論的碎片化、娛樂化主要來自網民的多樣化。不同的網民看待同一事件也會有差別。網絡大俠太多以至于網民甚至發出看微博就是過來看評論的呼聲,段子手們太厲害以至于評論比事件本身更有趣、更好玩,受眾也容易接受此種調侃式的解讀方式。每個單個的受眾都有自己的愛好、特點、性格等,每個群體又有自己的規則、意識等,受眾的這種特質影響評論的多元化。網民可以自由地對原來嚴肅的、神圣的新聞事件進行調侃。網絡評論也可謂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新聞的嚴肅性、正式性逐漸降低,不斷成為受眾調侃的對象。
2.意見領袖角色轉化。“在傳播學中,活躍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觀點或建立并對他人施加個人影響的人物,稱為‘意見領袖。[3]”在傳統媒體中,意見領袖通常是由某一領域的專家、領導等有名望、有影響力的人來擔任,并且意見領袖具有一定的被動性,常常是傳統媒體主動去尋找、采訪等。且意見領袖在某一領域形成之后則不容易發生改變,即成為這一領域的“發言人”。
而在網絡傳播中,“只要你的意見和建議能夠得到其他人的認同和支持,你就可以成為網上意見領袖。盡管網上意見領袖在支持者作用下,似乎具有更重的話語分量和更大的傳播影響,但從本質上講其自身并沒有什么話語特權。而且,一旦網上意見領袖的見解不再被其他人接受和認同,其意見領袖地位及其影響也會隨之消解。[2]”網絡中的意見領袖通常是網民自發選出來的,通常是通過“贊”,使評論或者跟帖變為熱點,這種“一人一贊”致使意見領袖是網民自身投選出來了,具有更大程度的代表性。并且網絡中的意見領袖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確定性,如果我們將某條微博中的熱點回復定義為意見領袖的話,則其在另外微博中則可能銷聲匿跡。
除此之外,網民的觀點也在影響傳播者,傳播者從新聞傳播的角度就降低新聞的嚴肅性;網民的喜好、網絡本身的娛樂性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新聞的嚴肅性。受眾逐漸缺失觀看報紙或者雜志的儀式感和禮儀性,信息變得唾手可得,網民的評論也更加簡單,只要在對話框輸入相應文字就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而網絡以及網民也用自己的方式對新聞的嚴肅性進行了消解。
四、對網絡網民評論的反思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網絡網民評論對新聞嚴肅性的消解,這種消解也影響了新聞本身,這也就引發我們對這種影響的關注。“在Web2.0 環境下,人們普遍感到,獲得觀點已經與獲取信息同等重要,但要想從中獲得體現價值的觀點信息卻變得越來越困難。[4]” Web3.0的加入更是讓新聞、評論、傳者、受眾變成大雜燴,各種觀念并行,把關人缺席、意見領袖身份不明,似乎沒有人對新聞或者評論的影響負責。
通過對此問題的分析可以使我們對網絡網民的評論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在自由表達觀點的同時應該考慮自己言論的影響力。在海量的信息中更是要進行深度的挖掘,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保持自我。無論是隱形的影響還是顯性的影響,網絡都毫無疑問地改變了傳統新聞的制作方式,而這種影響所帶來的結果我們也應一分為二來看待:一方面,新聞以一種受眾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出現在大眾的視野,受眾的參與程度也空前提高,話語權得到保障,提供了受眾表達觀念的場所;另一方面,開放性的網絡魚龍混雜,同時形成一批網絡暴民,在網絡中進行肆意的謾罵和攻擊網,網民也難以區分消息的真假。網絡過度的開放也會產生一定的負作用。新聞評論工作能不能做好,新聞評論的質量如何,能不能在社會生活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也主要取決于評論工作者的素質和修養[5]。網絡評論健康機制的建立需要機制與網民同行。
參考文獻:
[責任編輯:東方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