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桂娣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是語文學習中的重頭戲,學生要想在語文學習中“入門”乃至“入室”,必須講求“讀”,務必在“讀多”,“讀對”,“讀好”上下功夫。教師不妨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教師范讀,培養(yǎng)朗讀興趣
教師優(yōu)美動聽的范讀作用是不可小視的。狼孩之所以成為狼孩,是因為他一直與狼生活在一起,學生如果天天聽到的都是跟他水平差不多的朗讀,他就沒有學習的范本。教師經常身體力行的投入到朗讀示范中,不論是整篇整段的范讀還是一字一句的朗讀,都可以在學生的大腦皮層刻下一層正確優(yōu)美的朗讀模范,久而久之,學生一開口就會朗讀了,必將大大激發(fā)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教學余光中先生的《鄉(xiāng)愁》時,我進行了如下的設計:
1.學生個讀
從他們很難處理好詩歌朗讀的語速、節(jié)奏、輕重音的缺點中,使其明白掌握朗讀技巧是很重要的。
2.比較朗讀
在學生自行劃分節(jié)奏,處理輕重音,把握語速的基礎上,再請學生個讀表演,讓學生逐漸懂得詩人思想情感的變換。
3.教師范讀,進行朗讀指導
后來啊 (注意“啊”與前一字連續(xù)讀輕聲,不能當單字重讀)
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重讀“矮矮”)
我/在外頭 (語調稍微提高)
母親/在里頭(語氣要轉激烈,在“在里頭”可拖輕微顫音)
4.配上馬思聰?shù)摹端监l(xiāng)曲》,教師深情地演繹《鄉(xiāng)愁》
學生被深深地打動了,如癡如醉,久久地沉浸在詩歌傳遞的憂郁的氛圍中,仿佛看到詩人在海峽那邊深情凝望久久佇立的身影,感受到了濃濃的鄉(xiāng)情國愁。有家難回,有情難續(xù),綿綿憂思盡在不言中。而后學生積極參與,整個課堂洋溢著瑯瑯書聲,濃濃深情。
可見,在學生朗讀習慣的培養(yǎng)中教師的主導地位是不可動搖的,教師對學生進行有目的地示范引導,可以讓教學達到一種勢如剝筍、拾級而上的態(tài)勢,漸漸進入高潮,從而扣擊學生的心弦,達到琴瑟和鳴的妙境。
二、精巧設計,提升朗讀素養(yǎng)
教師的范讀讓學生有了可模之范,但是,更要注意朗讀上的設計,將朗讀材料的內容變形、組合,在變化多樣的朗讀活動中,感受體驗文本,這種工作雖耗時耗力,但會令學生耳目一新,收效甚大。
1.刪增文字比較朗讀
針對課文內容中某些重點詞的理解,用刪增的方法進行比較朗讀,可以達到理想的境界。我在執(zhí)教九年級下冊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一文時,文中有句詩“這一角已變成灰燼,那一角只是血和泥,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xiāng)”。有以下這段對話。
師:這句詩,我們能刪除“已”“只”和“該”嗎?
生:不可以。
師:為什么呢?
生:“已”是“已經”,“只”表明“僅僅”“唯一”,“該”是“應該”,這些詞能高度概括淪陷區(qū)凄涼的景象。
師:那能讀出詩人怎樣的感情呢?
生:無限悲痛、憤怒、惋惜之情。
師:讓我們一起來讀讀,注意剛才提到的字詞。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刪增文字的比較朗讀,學生自主地感受到了詩中的深刻感情,注意到了詞的語氣重音,培養(yǎng)了語感,提高了對語言的領悟能力。
2.改變句型比較朗讀
課文中有時會出現(xiàn)句型比較特殊的句子,如感嘆句、反問句等,這些句子往往寄寓了作者某種特殊的感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抓住這些特殊的句子,讓學生變換句型進行比較朗讀,既能使學生了解這一句型的特點,又能幫助學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九年級下冊《公輸》中有一句“宋何罪之有?”。
師:這是一個什么句?
生:反問句,也是倒裝句。
師:你能改成一般的陳述句嗎?
生:宋國沒有任何罪過。
師:請兩位學生比較朗讀,你能說說這兩個句子讀的時候有何區(qū)別嗎?
生:反問句更有一種咄咄逼人的氣勢,倒裝“何罪”立刻將幫助楚國攻打宋國公輸盤置于理虧的境地。
教學過程中,通過句型的轉化,學生懂得了如何變換句型,通過比較朗讀,讀出了特殊句式中的特殊感情
3.變換角色比較朗讀
課文內容的敘述往往是平面的,經過角色互換的設計,可以使內容“變形化”,虛擬化”,能有效激活文本的內容,創(chuàng)設出獨特的朗讀體驗。
例如教學《珍珠鳥》一文,在朗讀到筆者與珍珠鳥之間互相熟識、交流、信賴的文段時,如何讓學生更好地體驗這種美妙的境界,體會人與動物之間的情感呢?特設計了“互換角色”的方案。把文中出現(xiàn)的“我”和“珍珠鳥”這兩個角色的相關詞語,一律換成“我”和“你”,于是原本客觀的敘述,頓時煥發(fā)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學生在更短的時間內,更全面地理解了人與動物之間那種絕妙的情感,超越了一切的講解和分析。
三、豐富內容,走進朗讀世界
教學朗讀,一般只在課堂上進行,僅限于教材中的文章。這樣,可供讀的材料較少,閱讀面較窄。
一方面要求教師在朗讀教學過程中注重拓展,提供更多的材料來豐富擴展學生的視野。如教學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前,特選擇《減字木蘭花》,讓學生在學習之前先感受到其磅礴的氣勢,豪邁的氣魄。教學《望江南》時,選擇與其意境相似的《錯誤》加深感悟。在欣賞完鮑西亞精彩的獨白后,課余又印發(fā)了哈姆雷特的獨白,使其更好地理解經典的情感獨白。
另一方面,要求把朗讀由課堂拓寬到課外,動員學生利用課余多方收集,通過網(wǎng)絡、課外書籍、電視等媒介多角度地搜索,于是,不同的文體,內容及語言風格的文章走進了學生的視野,從《初中生優(yōu)秀作文》到《讀者》,從《唐詩三百首》到《外國名詩三百首》,從中他們也漸漸認識了曾傾慕已久的林清玄,張曉風,余秋雨,顧城,戴望舒,海子,汪曾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正是全員參與讓學生不約而同的把視線伸向課堂之外,他們孜孜不倦地暢游在大家的作品中,盡情汲取,開闊視野。
四、制定計劃,培養(yǎng)朗讀習慣
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缺乏關鍵是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朗讀也同樣如此。但朗讀習慣的培養(yǎng),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多實踐,多強化,要在廣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制定相應的朗讀計劃。
七年級側重于普通話的規(guī)范和朗讀技巧的把握,注意普通話和方言在語言上的差異,注意多音字的讀音,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類推引起的誤讀,以及異讀字的讀音,還要求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要求在聲母、韻母、輕聲、兒化、音變以及語句的表達方式等方面符合朗讀規(guī)范,要求讀通、讀順、讀流利。同時要注意停頓、重音、語速、語調等方面的練習,要在朗讀中注意聲音的高低升降變化,注意高升調、降抑調、平直調、曲折調,要求讀出語感。
八年級側重于對文本的基調的把握,深入分析,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力求從作品的體裁,作品的主題,作品的結構,作品的語言,以及綜合各種要素而形成的風格等方面入手,進行認真、充分和有效的解析。在此基礎上,產生出真實的感情,鮮明的態(tài)度,產生出內在的律動。這樣,情不自禁,讀出感情。
九年級統(tǒng)籌規(guī)劃,側重于綜合訓練,并積極有效地開展朗讀競賽活動,進一步促進朗讀教學,堅持每月開展一次朗讀競賽活動。其中,既有集體朗讀競賽,又有個人朗讀競賽。從一個側面了解學生朗讀的實際狀況,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朗讀訓練的效果,從而更好地促進朗讀教學。同時做到評讀結合,評議時,注意評價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尊重學生,使每個學生在被評價過程中領略成功的喜悅。“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只要是學生讀出真情實感,能準確理解和表達朗讀內容的,都應給予肯定。
總之,朗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只要我們平時加強朗讀實踐,在一點一滴中慢慢沉淀,積累,就能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不斷總結經驗,探求新方法,必將讓我們的朗讀變得更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