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國倉
初中思品課是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臺階,它不同于任何一種其他文化知識課,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教育學生成長為有道德素質的好公民。然而思品課教學也必須讓課堂有活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活力課堂應該是煥發師生活力的、動態、高效而愉悅的生命課堂。那么如何上好初中思品課?
一、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學習
教的本質在于引導,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價值和做人。引導可表現一種啟迪,當學生迷失方向時,教師不要輕易告訴他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辨明方向。引導也可以表現為一種激勵,當學生畏懼時候,教師不要拖著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比如我在教學七年級下冊第一課《珍惜無價的自尊》一文時,根據學生生理變化突出、身體成長快速的這一特點,讓學生從心理上尋找自己的位置,關注自我形象以及自尊的需要,認識自我,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優缺點,懂得自尊和知恥,理解自尊和尊重別人,不做有損人格的事。小組展開討論,在全班進行交流與評選,評選出“樂觀之星”、“自信之星”、“助人之星”。由于引導正確,方法得當,學生自主參與,解決了學生面臨的問題。
二、教師要善于激勵學生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在所有的東西中間,人最需要的東西是愛。”學生最需要教師的愛,需要與人交往,需要得到教師的尊重和理解。教師要熱愛學生,就要做到“理智公正”、“不挖苦學生”、“不體罰與變相體罰學生”、“不心罰學生”、“嚴愛結合”。 在課程改革理念的支撐下,教師要帶著鼓勵,帶著微笑走向學生。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要善于運用鼓勵性評價,要善于以商量的口氣和學生說話,激勵學生,鼓勵學生,寬容學生,等待學生,賦予他們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給他們一片自由翱翔的藍天。
三、實行開放式教學
(1)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所謂自主學習,是學生在已有的技能水平、心理水平的基礎上與教師傳授的信息在互動中建構和發展起來的學習。這種互動和建構的過程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要特別注意學生學習的接受性。
(2)注重學生的互動合作。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為教而教,學生成了知識的“容器”,這種灌輸式的單向互動,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師與生之間、生與生之間的互動,有利于學生在相互啟發和感染中獲取知識,促進他們知識、能力、情感和覺悟的健康發展。比如在教學第七課《感受法律的尊嚴》一文中,可以先讓學生閱讀引言中的案例,然后讓學生進行思考,并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的現象進行互動學習,分組討論并剖析學生身邊較常見的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指出避免和矯正這些行為的有效方法。通過互動合作,讓學生掌握法律知識,從小學法、知法、懂法、守法。
(3)突出探究式學習。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是“鼓勵學生在實際的矛盾沖突中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根據這一理念,教材在每個單元安排了一個探究活動。圍繞主題,展開探究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從發現問題開始,分組活動揭示主題。然后根據主題進行教學,層層展開。讓學生結合生活,認識社會,了解社會,掌握運用,最后歸納總結,得出結論。這種探究式的教與學過程,從發現問題開始,展開一系列的分析研究,達到了解決問題的目的。
四、尊重差異,因材施教
學生在經驗儲備、發展水平和個性特征方面都存在著差異,教師承認并尊重這種差異,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前提。我們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采用適當“調試”的方法和各種“差異教學”的策略,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收獲和提高,使學生獲得成功的經驗,培養學生學習的信心。
1.重視轉化和輔導差生
差生每所學校都是有,轉化差生是一項艱苦、細致的工作,對差生要熱心、耐心,愛護他們的自尊心,激勵他們的上進心。教師應首先轉換教育觀念,認識到差生學習基礎差,更需要得到教師的精心培育,更需要得到教師和全體同學的尊重。對差生,決不歧視他們,切忌一味指責。課外多花一點時間與差生談心、談學習,幫助他們分析落后的原因所在,指導他們查漏補缺和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差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用愛心去關心他們,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其次要努力去尋找,去發現差生身上的閃光點,多表揚,少批評,多肯定,少否定。每位差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常為自己的優點不被人所知而感到委屈。最后,要耐心輔導,逐步提高。教學上要充分考慮到差生的接受能力,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學生基礎差,只有耐心輔導,才能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我經常利用早晚自習和課余時間,每次組織三至五名差生,給予耐心輔導,決不歧視、諷刺、打擊他們。在輔導中,主要是教給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糾正他們錯誤的學習態度,使他們不致于破罐子破摔,而成為社會的負擔。臺下十年功,臺上幾分鐘,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大部分差生的學習成績明顯提高。
2.多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思想品德課有些內容理論性、系統性較強,要把抽象的觀點、深刻的道理向學生講清楚,難度較大。對教師來說,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提高抽象思維、邏輯推理歸納論證等能力是相當關鍵的。而恰當的教學手段的方法的運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學中,有效地利用和運用多媒體設備,以其新鮮、活潑、生動的形象,一掃傳統說教式教學導致的沉悶氣氛,帶給學生活潑、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從最不喜歡思想品德課,變成非常喜歡思想品德課。教師在教學過程,通過教學課件的制作與應用,對教材的內容給予適當的簡略或補充,或展示有關最新最熱門的討論觀點及意見。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提供豐富、生動、有趣的感知材料,激發他們的興趣,讓學生踴躍發言,激烈討論積極參與到教與學中來,引起他們的豐富想象,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落實了教學目標。
3.教學語言要有動感和彩色
許多學生不重視、不想學思想品德課,主要是他們認為想品德課不是老生常談,就是高談闊論,與己無關。可見我們的教學在過去是多么失敗。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不管是對老師來說,還是對學生來說,都成了一份苦差事。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徹底轉變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生硬、平鋪直敘式的教學語言,要用彩色的語言、動感的語言融合積極愉快的情感來調動學生參加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活動的興趣和主動參與的動機。教師在上課時,充分運用體態語言來傳達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對知識點的強調,同時也運用肢體語言和情態語言來表達教師自身對知識、對學生、對課堂的情感。在語氣上,通過輕重、緩急、抑揚、快慢等變化進行教學,在語態方面,以平等方式、交談方式進行情感教學,體現對學生的理解、信任和尊重,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建立起平等、和諧、融洽的關系,在其樂融融的學習環境下,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就激發出來,主動性自然就發揮出來,也就不再有思想品德課毫無生趣的結果了。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體現人文精神,給學生以更多的信任和寬容,還學生以更多的自由和平等,這樣的課堂才能涌動生命的活力。只有這樣才能煥發學生的創新精神,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教育的奧秘是幫助學生樹立自信,自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