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巧妹 馬燕 邱炳發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在新媒體時代下,高中課堂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提出了新要求。文章采用行動研究和文獻研究方法,分析了高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過程中出現的教學課件單一,教學形式模式化,課堂枯燥等問題,提出了在新媒體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新范式,并以高中生物課程整合為例,將新媒體技術及其教學理念融入課堂中,實踐證明,這有效的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
【關鍵詞】新媒體 課程整合 信息技術
【基金項目】重慶市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CYS14135)。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4-0150-02
一、引言
新媒體時代,媒體的每一次演進都對教育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新媒體對教育的影響促使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發生重大變革。當前國內外都在進行著課程改革和課程整合,最終目標是為了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培養高素質人才。如何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和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符合教學的教學設計應用模式,是我們教育技術研究工作者的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新媒體技術與課程的整合,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便捷的學習平臺,獲得豐富的學習資源,為師生間探究、協作學習提供環境。所以,研究新媒體技術與課程整合意義深遠。
二 、新媒體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礎理論
(一)新媒體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基礎
“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絡、手機等媒體,新媒體的概念也是寬泛的,利用數字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整合”可以將其解釋為“一體化”,是指經過相干事物之間的作用,合成為同一整體的進程,最終目的是引發這些事物的相同變革。因此,一體化是一個全面與深入,需要較長的發展過程。
“新媒體下課程整合”是一種新式的教育模式,它不只是把技術單單作為工具使用,而是要促進新媒體技術作為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來使用的一個獨立的研究,信息技術提供了多個互動、合作學習資源的學習環境,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在整合過程中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得到提升,這恰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
(二)新媒體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技術基礎
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媒體技術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媒體總在取代、補充著舊媒體。從視聽媒體、數字媒體到今天的新媒體,媒體在人類的選擇和使用中不斷地演進著。到了90年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計算機逐漸地替代了視聽媒體成為教學中的主媒體。同時還出現了電子郵件、視頻會議、網絡聊天室等基于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媒體;以及多媒體課件、、教學系統、網絡教學平臺等教學媒體;后期還有博客、教育游戲等媒體出現。這些媒體的出現推動了第三代遠程教育的發展,促進了終身教育的實施。這些新媒體的使用豐富了教學課堂,使課堂更具交互性、智能性。
二十一世紀以來,媒體的更新換代速度已經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新媒體已經融入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教育、經濟、文化。同時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給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三、新媒體下高中生物課程整合新范式
(一)新媒體下高中生物課程整合的新范式
1.高中生物的特點和整合的現狀
高中生物堅持“一題多點”的法則,要求綜合性能力、信息的獲取與處理能力、實驗探討能力都必須很強。高中生物知識內容豐富、實用、應用廣泛,生物技術重點是緊緊圍繞事物現象。
實踐調查發現,大部分高中教師僅在公開課上使用新媒體技術進行教學,而在日常的生物教學過程中使用甚少;計算機水平較高的教師比例普遍偏低,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迫切希望新媒體技術教學能更多地走進日常課堂。而整合時出現的主要問題有:(1)電子化教材運用單一(2)教學課件模式化(3)課件偏離教學目標(4)忽視學生的學習興趣等。
2.新媒體下高中生物課程整合的新范式
調查發現,現在的高中生大部分都在使用微信。因此,把微信引入到高中生物課堂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以《胚胎學——受精部分》做案例分析,首先建一個高中生物微信公眾平臺。
課前,教師把制作好的有關“受精”過程和胚胎發育全過程的視頻跟學習資料放到微信公眾平臺,通過“群發推送”功能推送給學生,讓學生們進行自主學習。碰到疑難點可以通過微信跟老師同學進行在線交流。課中,教師根據課前同學在微信中的交流情況和課中的“測評”來確定探究的問題,接著教師再創建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課堂上一起完成作業答疑、探討等,從而使知識內化。結合Flash動畫總結精子的成熟過程;通過圖片顯示排卵前和排卵后的變化;通過視頻展示排卵過程;最后通過微信公眾平臺進行總結、評價、反饋。課后,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布置作業和課堂延伸,給同學們一些資料讓其自學人工輔助生殖技術和克隆技術,領悟高科技的神奇。
在生物學科的教學中使用新媒體技術進行教學,不僅可以學到新媒體技術知識,還可以解決生物問題,這是一舉兩得的事。
3.新媒體下高中生物課程整合新范式的優勢
新媒體技術與高中生物課程整合的最終目標是:建立新的教學方式和理想的學習環境,通過新媒體技術,構建生物課程整合的新范式,從而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與傳統相比具有特殊的優越性:(1)獲取豐富的資源信息(2)獨立自主的探索研究(3)促進師生間的交流討論(4)高效輕松的復習方式。
(二) 新媒體下針對高中生物課程整合問題的解決對策
針對如上問題提出了如下的對策:
1.利用新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把微信運用于教學,通過微信傳遞教學相關的內容,可以把一些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生動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率。
2.改善軟、硬件設施,構建信息化環境
為使教師能方便地使用新媒體技術設備來進行教學,就必須改善軟、硬件設備,加強信息化建設。建立軟件資源庫,為課件制作提供參考和借鑒,實現共享資源均可實現信息化環境的建設。
3.提高教師的整合技能,與時俱進
教師要建立自我學習、終身學習觀念,著重學習新媒體技術,提高技術水平,實現人人都能自己制作課件的基本目標。其次,教師要與時俱進,把握先進教學理念,以適應教育快速發展。
四、新媒體下信息技術與高中課程整合的新范式
新媒體下信息技術與高中課程整合的新范式中,我們采用新的教學理念、運用新的媒體技術融入教學課堂,如: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來對高中課程進行教學;利用微課、慕課MOOC來對高中課程的某一個知識點進行深入的學習;利用微信等移動終端設備來促進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和開展移動學習。
(一)課前準備
課前,學生主要通過“觀看教學視頻”和“針對課前練習”進行學習。首先,教師先設計好教學資料,通過公眾平臺的“群發推送”功能直接將學習材料和視頻發給學生。學生在自主學習時碰到疑難點可以通過群聊功能進行交流討論,也可以給老師留言,尋求幫助。
(二)課中教學
課中,教師可以根據課前在微信中的交流情況和課中的“快速少量的測評”環節來確定問題。教學過程中,微信的“公眾平臺”、“即時通訊”和“群聊”等功能,都能很好的創建教學情境,都能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個性化指導和協作學習。最后通過微信的“公眾平臺”、“即時通訊”、“群聊”和“朋友圈”等功能來為進行總結、評價、反饋。
(三)課后延伸
課后,教師碰到好的教學資源可通過微信向學生推薦,同學間有好的學習方法也可通過微信來進行交流分享。教師也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來布置課后作業。最后,學生運用微信等工具,可以隨意寫下自己在生物課堂中的體驗,構成學習筆記,這樣無形中構建起自己穩定的學習思維方式。
這里把微信整合到高中課堂,不僅能促進交流還能提高教學效率。微信能夠傳遞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內容,使老師、同學們可以更清晰、更直觀地了解對方想表達的內容,可把一些抽象的東西具體化、生動化,加深大家對知識的理解記憶。最主要的是利用微信進行交流不會受到心理等因素的影響,學生敢于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老師、學生之間的對話是真誠的、平等的;因為微信具有這些直觀擴展性、實時高效性和互動平等性等特點,所以微信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老師和學生的青睞。
五、總結
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影響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都要學會掌握新媒體技術,做到終身學習。在信息化的今天,高中生物與新媒體技術整合是培養信息素養的要求和必然趨勢。但在現實中,新媒體技術與高中生物課程整合是一個長期的任務,要有理論指導、教學實踐、創新實驗。所以我們不能擇返,我們要有勇氣去研究。相信經過努力,新媒體技術與高中生物課程整合一定會取得好成績。
參考文獻:
[1]余勝泉,吳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網絡時代的教學模式與方法[J].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2]斯蒂夫瓊斯.新媒體百科全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2.1.
[3]曾祥霖,張紹文.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層次和基礎[J].電化教育研究.2006,(01):50-54.
[4]余勝泉,吳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網絡時代的教學模式與方法[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
[5]李克東.數字化學習[J].電化教育研究.2001(18):46-49.
[6]曹惠玲.生物課本[M].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7]蔡茶米.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程整合的行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
[8]吳疆,常櫻,張攀峰.現代教育技術學與綜合學科課程整合方法與實踐[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鄧巧妹(1990-)女,碩士,福建人,研究生會部長,研究方向: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馬燕(1960-)男,博士,云南人,教授,研究方向:人工智能與教育應用、語義網格、云計算與現代教育技術等。
邱炳發(1990-)男,碩士,廣東人,院主席,研究方向:新媒體技術與教育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