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富碧 范波 孟衛東


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為了防止環境污染的惡化,清潔生產作為環境污染治理的一種有效方式被政府大力推行。文章運用博弈方法,分析了環境規制下企業與企業之間實施清潔生產時的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均衡和動態演化博弈均衡。研究發現,當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時的凈收益大于不實施清潔生產的凈收益時,企業會選擇清潔生產策略;當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時的凈收益小于不實施清潔生產的凈收益時,企業會選擇不實施清潔生產策略。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的收益、成本、政府監督并發現企業未實施清潔生產的概率及給予企業的懲罰力度均是影響企業是否采取清潔生產策略的因素。
關鍵詞:環境規制;清潔生產;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演化博弈
一、 引言
近年來,中國經濟迅猛發展,但是傳統的工業化模式在推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隨著霧霾、酸雨等各種污染問題不斷出現,人們逐漸意識到,環境污染治理已經迫在眉睫。為了防止環境污染惡化,國家出臺了多項環境保護措施,如:節能減排、降低碳排放量;進行排污權交易及征收排污稅;循環回收利用;稀釋排放等。各種環境規制政策的出臺,對于保護環境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環境污染問題依然嚴峻,如:2011年血鉛超標事件頻發、2012年廣西龍江河鎬污染、江蘇鎮江水污染等。這些頻繁出現的環境污染事件對中國堅持可持續發展構成了極大的挑戰。
在傳統的環境規制中,政府通常按照“誰污染誰治理”、“污染者付費”等原則強制要求企業對其所排放的污染物進行治理,即采取末端治理的方式來治理環境污染。末端污染治理方式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加大了實施環境保護行為企業的成本,削弱了環境保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在政府環境規制政策強度不大的情形下,企業不會對其所排放的污染物進行治理。因此,末端治理未達到預期的治理效果。
為了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環境污染治理的效果,清潔生產作為一種全新的污染治理模式被大力提倡。早在1994年的《中國21世紀議程》中,清潔生產就首次在中國提出。在2003年頒布并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中,將中國的實際與國際慣例相結合,對清潔生產進行了科學界定:清潔生產指持續采取設計改進,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與設備,使用清潔的原料和能源,改善管理,綜合利用等措施,從源頭上控制和削減污染,盡可能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或者避免產品生產、使用和服務過程中的污染物產生和排放量。清潔生產主張從企業的生產全過程入手,將環境保護由事后治理變為事前預防,將整體預防的環境保護戰略持續運用到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從企業生產開始就考慮資源節約、使能源的耗費和廢物的產出最小化,以降低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清潔生產能夠徹底轉變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是促進我國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當前,中國政府采取各種措施來確保清潔生產的施行,并且已經有一部分企業參與到清潔生產的實踐中,以有效地改善和保護環境。但是,在清潔生產的推行過程中,仍然存在著部分企業對清潔生產認識不足,重視不夠,主體意識缺乏,實施清潔生產的積極性不高,甚至極力抵觸等問題,導致清潔生產達不到要求,影響了其實施效果。那么,如何才能促使企業進行清潔生產?本文采用博弈方法,從理論上對企業的清潔生產策略選擇進行推導分析,對于促進清潔生產的推廣,實現我國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 文獻回顧
鑒于清潔生產對于環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學者們對企業清潔生產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何勁(2006)從清潔生產的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管理模式研究、法規政策體系研究、清潔生產的評價指標和方法研究、現有中國企業清潔生產研究存在的缺陷與展望等方面對企業清潔生產進行了綜述。周箏(2007)對我國清潔生產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國外清潔生產現狀、國外清潔生產的啟示幾個方面對國內外清潔生產現狀進行了綜述。王暾等(2014)、白艷英等(2014)也對中國企業清潔生產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他們指出,當前中國清潔生產推行仍處于初級階段,激勵機制單一、企業的違法成本低、環保部門的清潔生產管理人員管理能力欠缺、補貼資金來源不確定等問題仍然存在,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吳南宏(2014)分析并總結了重點企業清潔生產發展狀況,認為存在企業對清潔生產認識不足,資金缺乏等問題,并提出了應該加強宣傳、進行政策支持等解決對策。
此外,另一部分學者構建數學模型對企業的清潔生產行為進行推導分析。段寧、于秀玲等(2010)構建了清潔生產驅動力模型,采用回歸方法分析了經濟發展水平、污染壓力和外部條件對重點企業清潔生產推進的影響。陳舜友(2007)建立博弈模型,求出納什均衡解來分析清潔生產中企業與消費者的策略選擇。陳舜友等(2008)從清潔生產和博弈論入手,對政府與企業的清潔生產博弈行為進行了分析,得出了在政府監督與不監督情況下的政府與企業的混合策略納什均衡,并據此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建議。費瑞波,盛旗鋒(2013)運用行為博弈理論分析了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清潔生產行為的互動關系,并指出建立政府——企業——消費者共同作用機制才能為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策略提供根本動力。
從以上研究文獻可知,學者們對清潔生產的定性研究文獻較豐富,定量研究相對較少。定量研究大多采用博弈理論和方法進行研究。由于清潔生產涉及到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多個方面,與既有的研究文獻不同,本文采用博弈方法,分別在參與人為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的條件下從靜態和動態的角度對企業在清潔生產過程中的實際行為決策、博弈過程及策略進行分析,本文的研究結果可以為政府部門和企業更好地實施清潔生產提供理論依據。
三、 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清潔生產行為博弈分析
1. 模型假設。假設政府進行環境歸制并對企業的清潔生產行為進行監督,企業具有兩種策略選擇:實施或不實施清潔生產。現假設兩個對稱的企業在現有環境規制政策及自身生產函數約束等多種因素影響下決定是否實施清潔生產,假設R為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獲得的收益,C為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的成本。如果雙方都實施清潔生產,則企業的凈效用為R-C;雙方都不實施清潔生產時,企業雙方的凈效用都為-pF,其中p(1?燮p?燮1)為政府監督且發現企業未實施清潔生產的概率,F為政府發現企業未實施清潔生產時給予企業的罰款金額;若一方實施清潔生產,另一方不實施清潔生產時,實施方的凈效用為R-C,不實施方的凈效用為-pF。這是一個對稱博弈,雙方的收益矩陣如表1所示。
2. 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分析。由表1的收益矩陣可知,當R-C>-pF時,無論企業1選擇實施清潔生產或不實施清潔生產,企業2的最優策略為實施清潔生產。給定企業2選擇實施清潔生產策略,企業1的最優策略為實施清潔生產,因此策略均衡為(實施清潔生產,實施清潔生產)。即當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的凈收益大于不實施清潔生產的收益時,企業會實施清潔生產。
當R-C<-pF時,無論企業1選擇實施清潔生產或不實施清潔生產,企業2的最優策略為不實施清潔生產。給定企業2選擇不實施清潔生產策略,企業1的最優策略為不實施清潔生產,因此策略均衡為(不實施清潔生產,不實施清潔生產)。即當企業不實施清潔生產的收益大于實施清潔生產的凈收益時,企業不會實施清潔生產。
由以上的靜態博弈均衡可知,要促使企業積極進行清潔生產,需要使得企業清潔生產的凈收益大于不實施清潔生產的收益。其中增加企業清潔生產的收益,降低清潔生產的成本,提高政府監督并發現企業未實施清潔生產的概率,增加對企業未實施清潔生產的懲罰力度等措施均能促進清潔生產的推廣實施。
3. 動態演化博弈分析。當作為博弈方的企業僅具有有限理性時,由于理性層次不高,企業之間清潔生產博弈的結果可能為表1中所示的策略組合的任意一種。現在考慮在一個由有限理性的企業組成的大群體中隨機配對反復進行該博弈。假設在該群體中,實施清潔生產的企業所占的比例為z,則比例為1-z的企業不實施清潔生產,其中0?燮z?燮1。設企業選擇實施清潔生產與不實施清潔生產時的期望收益分別為Ez,E1-z,平均期望收益為E。
由表1可得,Ez=R-C,E1-z=-pF,E=(R+pF-C)z-pF,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策略的復制者動態方程為:
H(z)=■=z(Ez-E)=z(1-z)(Ez-E1-z)=z(1-z)(R+pF-C)
當R+pF-C=0時,H(z)=■=0,此時所有的z都是穩定的,博弈處于穩定狀態。即當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的凈收益與不實施清潔生產的凈收益相等時,企業可能采取實施清潔生產與不實施清潔生產中的任一策略。當R+pF-C≠0時,由H(z)=0,得可能的穩定狀態為z1*=0,z2*=1,根據微分方程的穩定性定理及演化穩定策略的性質,當z*滿足H′(z*)<0,z*為演化穩定策略。當R+pF-C>0,即R-c>-pF時,H′(1)<0,此時,z2*=1為演化穩定策略,即當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所獲得的凈收益大于企業不實施清潔生產而遭受政府罰款的損失時,企業就會選擇實施清潔生產策略; 當R+pF-C<0,即R-c<-pF時,H′(0)<0,此時z1*=0為該博弈的演化穩定策略,即當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所獲得的凈收益小于不實施清潔生產而遭受政府的罰款損失時,企業不實施清潔生產。
四、 結論及政策建議
清潔生產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對于保護環境,促進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運用博弈方法,以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清潔生產行為為對象,分別分析了完全信息靜態博弈下的策略均衡和動態演化博弈均衡。靜態和動態演化博弈均衡均表明:當R-c>-pF時,企業選擇實施清潔生產策略;當R-c<-pF時,企業選擇不實施清潔生產策略。可見,要促進企業積極實施清潔生產,需要滿足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的凈收益大于企業因為不實施清潔生產而遭受的政府罰款的損失。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獲得的收益,成本,政府監督并發現企業不實施清潔生產的概率,企業不實施清潔生產被政府發現后的罰金大小均是影響企業是否實施清潔生產的因素。為了使得清潔生產在企業中被廣泛推廣,政府應該盡可能幫助企業增加實施清潔生產的收益,如:政府對實施清潔生產的企業給予各種稅收優惠、補貼、獎勵或鼓勵消費者進行綠色消費等。政府也可以通過提高清潔生產技術水平等措施降低企業清潔生產的成本。另外,政府還應該加強對企業不實施清潔生產行為的監督,提高監督水平,一旦發現企業不實施清潔生產,則給予重罰,以增大企業不實施清潔生產的成本。
當前,在政府大力推動下,我國的清潔生產已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尚待改進的地方,比如,主要是經濟效益較好的大中型企業在進行清潔生產實踐,中小企業大多對清潔生產未足夠重視,并且也尚未形成供我國大多數企業實踐的通行清潔生產模式。相關配套政策法規有待進一步完善。這大大降低了清潔生產的實施效果,使得清潔生產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基于本文的研究結論,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1)增加對環保技術的研發投入,降低企業清潔生產的成本。為了努力提升環保技術水平,降低企業進行清潔生產時的成本,政府應加大對環保技術研發經費的投入,并對進行自主創新的企業給予資金方面的支持以及各種獎勵并對其進行稅收優惠,以激勵企業實施有利于環境保護的行為。
(2)完善國家財政補貼及優惠政策,增加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的收益。財政補貼可以對綠色投資者進行補貼,鼓勵投資者投資于綠色生產,調動企業清潔生產的積極性。也可以對綠色產品的消費者進行補貼,消費者購買綠色產品獲得一定的補貼,降低了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購買成本,促使消費者更多地選擇綠色產品,逐步培養消費者的綠色消費意識,進而提高社會公眾的環保意識。財政還可以給予綠色產品補貼,以增加企業生產綠色產品的收益。除了完善國家對清潔生產的財政補貼以外,政府還可以采用低息貸款、稅收優惠等一系列優惠措施來促進清潔生產的實施。低息甚至貼息貸款,可以降低企業的資本成本,減輕企業的利息負擔,從而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稅收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調節手段,也可以對清潔生產的推行發揮引導和刺激作用,政府給予實施清潔生產的企業一定期限的稅收優惠或者減免,可以增加企業清潔生產的收益,促使企業更積極施行清潔生產。
(3)政府應該加強對企業未實施清潔生產的監督,提高監督效率,一旦發現企業未實施清潔生產則給予重罰。在促進清潔生產的過程中,監督與懲罰機制也是有效方式之一。對于未采取清潔生產技術的項目改、擴建工程,政府部門不予批準。對于已經生產的重污染企業,政府責令其采用清潔生產工藝或技術進行改造,或者給予較大金額的罰款,這樣增加企業未實施清潔生產的成本,降低其收益,從而達到迫使企業采取清潔生產策略的目的。
(4)加強宣傳和培訓,促進清潔生產廣泛實施。加強清潔生產的宣傳和培訓工作,使得清潔生產意識深入人心,尤其是要讓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認識到清潔生產對于樹立企業形象的重要性。同時,也需要加強國際交流,拓展國際合作渠道,借鑒國外成功的經驗,促使清潔生產在我國各行業產業全面實施。
(5)將政策引導,法制監督和企業清潔生產機制有機結合。同時,在大中型企業清潔生產試點、示范的基礎上,加快清潔生產在中小企業的推廣和實施;各地方政府應該將建設生態園區與企業清潔生產相結合,使清潔生產由企業層面上升到園區、城市甚至區域的層面,逐步實現人、社會、企業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何勁.關于企業清潔生產研究的文獻綜述.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6):178-180.
2. 周箏.國內外清潔生產進展現狀綜述.能源與環境,2007,(4):20-23.
3. 王暾,舒型武,王冬.中國清潔生產審核現狀及激勵機制研究.環境科學與管理,2014,(3):179-181.
4. 白艷英,周長波.重點企業清潔生產推行十年的現狀與推進建議.環境保護,2014,(6):13-15.
5. 吳南宏.淺談企業清潔生產相關問題.廣東化工,2014,(9):37-41.
6. 段寧,于秀玲.重點企業清潔生產推進的驅動因素分析.環境科學研究,2010,(2):242-247.
7. 陳舜友.清潔生產中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博弈分析.經濟論壇,2007,(21):80-81.
8. 陳舜友,丁祖榮,李娟.清潔生產中企業與政府之間的博弈分析.環境科學與技術,2008,(1):142-144.
9. 費瑞波,盛旗鋒.行為博弈視角下企業清潔生產行為選擇研究.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13,(1):71-73.
10. 劉鵬,孟凡生.中國能源供給結構低碳化影響因素及實現策略.現代經濟探討,2014,(6).
11.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課題組.中國2050年低碳發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12. 周宏春.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意義與途徑.理論視野,2010,(2).
13. 丁丁,周同. 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途徑和政策建議.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08,(3).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多階段群體決策的博弈過程分析與偏好信息集結”(項目號:13YJC630252);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有限理性下產學研合作研發防合謀激勵機制設計”(項目號:2012M511909)。
作者簡介:孟衛東(1964-),男,漢族,重慶市人,重慶大學副校長,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戰略管理、戰略聯盟、技術創新及管理;羅富碧(1974-),女,漢族,重慶市人,重慶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學中國產業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為優化方法、環境經濟、公司治理;范波(1973-),女,漢族,云南省昭通市人,重慶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重慶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后,研究方向為戰略聯盟、技術創新及管理。
收稿日期:2015-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