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奎英
梁漱溟說:“人一輩子要解決好人和物的關系,再解決好人和人的關系,最后解決好人和自己內心的關系?!比私K其一生的學生和老師都是他自己,能夠游刃有余地駕馭自己,說服自己,波瀾不驚地適應和改變世界,解決好“人和自己內心的關系”,你就是自己最終的老師。以“我”為師具有穩定而恒久的價值,這種價值在于自己隨時可以調節自我狀態:成長中的自求,失誤后的自糾,失望時的自救,成功后的自獎……我以為,以“我”為師是人生的一種境界——就像江河之于大海那樣所追求的境界——江河流到最后的結果是自己變成了大海。這種境界,于我而言,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教師最好的生活狀態應該是時刻保持樂觀和感恩的心境,隨緣自適。教師職業值得生氣的大事情往往并不多,大家經常都在為一些小事而生氣。比如,學生惹了一些是非,教育了,也聽話了,但過幾天又反復了,我們氣得不得了。做教師是需要一些“容量”的。有一年,外地轉來一些學生,要上時集小學六年級,有的班主任老師幾次三番出試卷考學生,意思是成績不好的就不要。我當時也是六年級的班主任,我說,反正得有班級要,孩子還得要上學的,人家不要的都轉在我班吧,進我們班級不要考試。我說這些并沒有貶低他人拔高自己的意思,我只想說,把心胸放寬闊一些,你就會得到一種真自在,大快樂。教師成熟的重要標志在于如何對待學生,善待學生的感情和尊嚴,善待學生的權益往往會給教師留下珍貴的記憶和綿長的感動,使教師反思教育存在的根本意義。
我在時集中學任教的時候,一次一名學生意外身故,遺體就放在學校的操場上,家人肝腸寸斷,哭聲震天。學校為了防止學生圍觀,提前打鈴上課,不少班級老師都像平常一樣地給學生上課,只有我,只有我班的幾十名師生,在靜靜地聆聽和感受死者家人那悲戚的哭聲,陪著他們一起落淚,一起感慨生命的脆弱和易逝。我認為在那個特定的時間里不宜講授知識,那是對生命的大不敬。我曾寫了一篇名為《師心如枕》的小文章,我非常喜歡文中引用的這樣一句名言——“清白的良心是溫柔的枕頭”。也許我有些偏執,但我覺得自己就應該這樣做。
用心描繪和追求自己心中“善好生活”的圖景,這本身就是一個自我教育的過程。這種“善好生活”“能夠讓人感受到愜意與輕松、感受到內心的充實與和諧、感受到精神的富足、感受到心靈的舒展與個性的張揚”(肖川語)。只有當一個人心中洋溢著幸福美好的情愫,處于情緒飽滿和精神充實的時候,他才更有可能成為“人師”。這取決于環境,也取決于自求。
(作者單位:江蘇新沂市教育局)
責任編輯 ?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