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首先對國外農業研究成果進行了文獻回顧,重點從農業保險的外部性、農業保險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農業保險的經營技術三方面進行了闡述;其次對國內農業保險研究進行了系統梳理,重點從農業保險性質、農業保險需求、農業保險制度、農業保險政策等方面進行解讀;最后對國內外農業保險研究進行了對比,對農業保險的研究趨勢進行了探討,從而指出農業保險研究應該更多地注重金融融通功能和社會風險管理功能。
關鍵詞:農業保險 研究 趨勢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4-073-03
農業易受到土壤、氣候、水利、生態環境等自然條件及社會經濟技術條件諸多因素的影響,農業災害近幾年呈現頻發狀態,一些農民因災返貧現象出現。而農業保險能夠有效地轉移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帶來的損失,使農業生產遭受的災害損失得到了補償和轉移,不僅保障了農民收入的穩定而且還減輕了政府處理災難事故的財政負擔。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農業保險在農業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農業保險作為支持農業發展的綠箱政策之一受到世界很多國家的重視。近年來,發達國家及一些發展中國家紛紛加大了對農業保險研究的投入,農業保險研究已成為經濟研究中方興未艾的領域。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自然災害事故頻發,由于農業保險沒受到充分重視而投保率低,在災害事故損失中農業保險補償比重較低,農業保險的補償作用遠未充分發揮。因此,我們要加快我國農業保險研究,尋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業保險模式,充分發揮農業保險的經濟補償、資金融通、社會管理等功能。
一、國外農業保險的研究現狀
農業保險是世界各國支持和發展現代農業經濟的重要手段,國外農業保險不僅有災害損失補償功能而且還有社會福利功能,其目標是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增加農民的福利。20世紀初,西方發達國家紛紛成立了經營農業保險的專業性組織。作為一種保護現代農業發展的制度,西方國家在20世紀30代均對農業保險立法給予高度重視,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通過立法將農業保險同農民的福利制度掛鉤,從而使農業保險發生福利化轉型,公平性、普遍性和強制性成為西方發達國家農業保險的基本特征。21世紀以來,福利化農業保險致使政府財政開支增大,而農業保險的功能發揮并沒有得升級,一些國家又重新開始探索農業保險的適度市場化道路。
20世紀30年代,農業保險在理論研究領域獲得關注,一開始學者主要研究的是農業保險市場失靈問題,比較主流的觀點是農業保險是特殊的商品,具有外部性和公共產品屬性,政府補貼不可缺位。理論界的研究不同程度地促進了西方各國農業保險立法的形成。20世紀80年代,對農業保險的研究國外理論界主要的研究層面限制在技術層面,例如農業保險的逆向選擇問題、道德風險問題和系統風險問題等。21世紀以來,許多研究者發現公共保險制度帶來了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他們開始反思農業保險供給體制的創新,強調農業保險的提供主要依賴市場而不是政府。
1.農業保險的外部性。由于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許多研究人員認為農業保險具有外部性,單純的市場不能解決農業保險的問題,政府應該給予充分重視。一些研究人員如Wrigt和Hewitt(1990)在研究中發現,以個人或者商業性質來經營的農業保險在歷史上難以生存,即使存在也只是曇花一現,歷史上大部分的農業保險基本上都是靠政府直接經營或間接經營的。農業保險的公共產品屬性得到理論界普遍贊,從而農業保險的補貼必須由政府來負擔成為了一種不容置疑的常識。但也有反對的觀點,Siamwalla、Valdes(2003)認為,農業保險就是普通商品,政府不應該對其補貼,他們利用消費者盈余和生產者盈余的概念進行分析得到補貼可能使供給曲線向下偏移,補貼成本大于福利總產出。
2.農業保險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20世紀80年代,西方理論界對農業保險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業保險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而且理論界把多重險或者一切險的市場失靈歸咎于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理論界普遍認為,逆向選擇普遍存在于農業保險中,一些農戶購買農作物保險是因為農業保險的逾期賠償超過保費成本,而與此相反的,一些農戶不可能購買保險是因為農業保險逾期成本超過保險賠償。在農業保險的逆向選擇問題上,國外許多學者從實證和計量經濟學方面進行研究,成果頗豐。Calvin與Quiggin(1999)研究發現,風險規避在決定農民參與聯邦農業保險項目中所起作用有限,部分農民參與農業保險主要是為了得到補貼。有研究者從計量經濟學方面分析得出,一些農戶傾向于購買保險是因為他們期望能夠從農作物保險中獲得較高收益。也研究發現,農業保險的參與率與農場規模成反比例,農場規模越大越傾向于不買保險,主要原因在于大農場在各種作物和牲畜的管理上分散風險的能力強。Serra和Goodwin(2003)等在實證研究中發現,美國一些農民財富達到一定程度后,購買農業保險的動機從而降低,原因在于其自身承擔風險能力增強。
3.農業保險的經營技術。進入21世紀后,盡管理論界對農業保險供給機制升溫,但并沒有取得什么研究突破,反而在農業保險的經營技術研究方面有了突破性進展。為消除農作物多種風險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Xiaohui Deng等(2006)研究了農作物的指數保險產品,這項研究評價了各種指數保險產品在減少農作物產出損失方面的效率。Barry K. Goodwin等(2004)展示了指數保險的制定過程,包括保險計劃和保險費率的制定。他們利用統計和計量經濟學的最新成果回顧了風險模型概念,為農作物指數保險提供了技術支持,展示了這些風險模型技術怎樣消除價格風險從而發展了農作物收入保險。
二、國內農業保險研究的現狀
我國的農業保險在20世紀30年代就出現嘗試,但起初的規模小,1934年全國僅有5個村61戶農戶參加了農業保險。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試率先試辦了農業保險,主要險種為牲畜棉花保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政策的鼓勵下農業保險一度加速發展,但好景不長,1992年至2003年,農業保險陷入停滯萎縮。2004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加快發展農業保險后,農業保險又獲得生機。2007年中央1號文件要求中央財政對主要糧食農作物保險保費補貼試點,因此,從2007年開始農業保險開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中央財政開始對農業保險進行補貼。2008年財政部頒布《中央財政種植業保險保費補貼管理辦法》和《中央財政養殖業保險保費補貼管理辦法》,由于財政的大力支持我國農業保險又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在實踐過程中,我國逐步形成了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制度模式來運營農業保險,該模式最主要的特點是公私合作。這種模式的優勢是促使政策性農業保險快速發展,公私合作既實現了政府責任的回歸,又充分利用了保險公司現有的組織資源。然而,該制度模式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面臨很多問題。比如,財政補貼政策不健全,保險公司供給效率不高,面臨風險相關性、信息不對稱、客戶對其缺乏信任以及交易成本過高等難題。
總而言之,國內農業保險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業保險理賠的復雜性、農業保險費率高與農民收入低下的矛盾等,基本上順延了國外的研究路線。盡管如此,國內農業保險研究范圍主要是農業保險性質、農業保險需求、農業保險制度等方面。
1.農業保險的性質。怎樣對農業保險性質進行界定是國內農業保險研究的一個熱點。李軍(1996)認為農業保險屬于準社會公共產品,因為農業保險具有明顯的社會公益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因此農業保險不是私人物品。馮文麗、林保清(2003)也認為,農業保險的正外部性表現在保險公司對農業保險的生產和農民對農業保險的消費兩方面,農業保險是一種具有正外部性的準公共產品。農業保險能夠保證農業生產順利進行,由可使全體社會成員享受農業保險帶來的農業穩定、農產品價格低廉的福利。在國內關于農業保險的福利分析中,比較多地研究認為農業保險具有外部性,屬于公共產品。
2.農業保險需求。到目前為止,農戶缺乏農業保險需求成為研究領域的一個共識,但在探討原因時研究人員解釋的角度有所不同。張躍華等(2004)的研究認為,在收入低的時候,農民往往趨于風險中性偏好。庹國柱(2007)進一步認為,政府應該是農業保險的第一需求者,因為農民缺乏需求,從農業與農村發展大局出發,農業保險和政府的政策目標一致。王阿星、張峭(2008)研究發現,農戶的家庭農業收入比重、教育、受災程度、性別、保險購買狀況等對農業保險需求存在顯著影響。謝家智(2009)認為農業保險市場的完善程度從長遠來看決定著農業保險的供給水平,影響農業保險供給因素主要有:政府財政支持力度,農業保險供給的主體及方式、農業保險制度的供給、農業再保險發展水平。也有不少研究人員認為,農業風險的相關性、非獨立性、非同質性以及農業保險交易成本高等造成了農業保險市場需求不足。
3.農業保險的制度。我國農業保險制度選擇是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關注點。在農業保險制度模式上存在著政府主導型、政府參與型以及政府誘導型三種類型。在農業保險組織形式上,政府主導下的商業保險公司運營模式和聯合體模式被討論的最多。朱俊生、庹國柱(2009)提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公私合作”農業保險制度模式。此外,庹國柱等(2005)探討了國外農業保險的立法情況以及對我國保險立法的啟示。對農業保險的立法,庹國柱、朱俊生(2007)進行了較為系統全面的論述。
三、農業保險研究的趨勢
起初,私營農業保險市場失靈和農業保險福利分析是國外研究人員重點關注的農業保險研究領域,其目的是為政府補貼與政策干預尋找理論依據。理論界主流的觀點是要求政府提供補貼,建立公共農業保險制度。當公共農業保險制度面臨問題時,例如政府財政壓力、政府定價不當、管理成本過高和激勵不足等,研究者開始反思傳統的農業保險制度供給體制,強調要解決農業保險問題必須依靠市場的方法,探討基于市場運作的新型農業風險管理方式,例如指數保險。
國內學者對農業保險的屬性做過廣泛的探討,而且對各地的實踐經驗及區域模式的探討也較為豐富,在農業保險制度模式的選擇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實證、數量和精算方面的研究逐漸增多,但仍然存在不足:一是多將農戶視為同質的整體,忽略了日益分化的農戶異質性需求的特點;二是多強調政府介入農業保險的必要性,對政府財務的可持續性以及補貼對市場機制的扭曲缺乏深入的研究;三是多局限在對試點地區制度模式的描述,對制度運行中的深層次矛盾缺乏深刻的考察、歸納和總結;四是多著力于現狀分析,相對缺少結構性的理論凝練和前瞻性的趨勢分析;五是對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建設的薄弱環節、政策偏差和階段性特征的認識和研究不夠深入;六是研究方法上缺少實證研究,主要進行的是經驗分析和理論探討。
與國際上相比,我國農業保險研究不夠深入,成果轉化少,大多還停留在觀點探討上,而且許多觀念需要突破,例如,在保險理賠方式上現在依然采用的是災后定損的傳統落后方式,農業保險風險區單一,保險區劃分一直沒有推展,保險產品單一且質量不高。因此,應該采取產學研結合,政府要促成研究機構和保險公司合作,加強農業保險的研究工作,鼓勵新的農業保險品種的研發,并盡快地把研究成果付諸實踐。
未來一段時間內,農業保險立法是我國農業保險研究的重中之重。發達國家對農業保險都制定了專門的法律法規,如美國的《聯邦農作物保險法》、日本的《農業災害補償法》和法國的《農業保險法》。而我國目前還沒有針對農業保險的法律法規。法律的缺失給農業保險實踐帶來了很多困難,如農業保險的定位、對農業保險支持的原則、政府在農業保險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保證農業保險的投保面、對農業保險投保人的利益保護和對保險公司的保護等問題,有法可依成為農業保險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此外,一些理論問題也亟待解決,現代保險業包括災害損失補償功能、資金融通功能和社會福利功能。目前理論界主要關注的是農業保險的災害損失補償功能,而資金融通功能和社會福利功能的研究涉及較少。在農業保險的資金融通研究領域未來的主要側重于:如何認識農業保險在農村金融領域的地位、農業保險怎樣促進農村信用市場的重建、農業保險發展與農村信貸發展關聯性程度如何、農村金融改革的突破是否有賴于農業保險市場的健全等。在農業保險的社會風險管理功能研究領域未來的研究重點側重于:政府如何通過農業保險建立巨災風險分散制度、如何通過農業保險來降低農村貧困、如何通過農業保險來減少農村環境的污染等。
參考文獻:
[1] 蘇曉鵬,王兵.我國農業保險補貼現狀與制度供給對策[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0(6)
[2] 李軍.農業保險的性質、立法原則及發展思路[J].中國農村經濟,1996(1)
[3] 馮文麗,林保清.我國農業保險短缺的經濟分析[J].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3(6)
[4] 張躍華等.農業保險需求不足效用層面的一個解釋及實證研究.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4)
[5] 庹國柱等.試論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財政稅收政策[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7(5)
[6] 陳妍等.農業保險購買意愿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農業技術經濟,2007(2)
[7] 謝家智.中國農業保險發展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8] 朱俊生,庹國柱.公私合作視角下中國農業保險的發展.保險研究,2009(3)
[9] 庹國柱,朱俊生.關于我國農業保險制度建設幾個重要問題的探討.中國農村經濟,2005(5)
[10] 朱俊生,庹國柱.我國發達地區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比較制度分析.保險研究,2007(7)
[11] Wright, BD,and JD Hewitt All Risk Crop Insurance: Lessons From Theory and Experience, Giannini Foundation, California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 Berkeley, April 1990
[12] Miranda,M.J. Area-Yied Crop Insurance Reconsidered.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73(1991)
[13] Goodwin,B.K.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Demand for Multiple-Peril Crop Insurance.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75(1993)
[14] Serra, T.,B.K. Goodwin, and A.M. Featherstone(2003),Modeling Changes in the US, Demand for Crop Insurance during the1990s. Agricultural Finance Review,63(2)
[15] Xiaohui Deng, Barry J, Bamet, Gerrit Hoogenboom, Yingzhou yu, and Axel Garcia,2005,Evaluating the Efficency of Crop Index Insurance Products, Selcted Paper prepare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southern Agricultural Econmomics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s Orlando, Florida, February 5-8,2005
[16] Barry K Goodwin, Oliver Mahui, 2004,Risk Modeling Concepts Relating to the Design and Rang of Agricultural Insturance Contracts,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aer92,September 2004
[17] 朱俊生.農業保險問題研究綜述.重慶社會科學,2009(9)
[18] 陳文輝.中國農業保險發展改革理論與實踐研究.新金融評論,2014(12)
[19] 楊曉娟,劉布春,劉園.中國農業保險近10年來的實踐與研究進展.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2.3.21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2488;作者簡介:王月金,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農村金融。)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