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常態是我國今后一段時間內經濟運行的主要趨勢。山西作為全國能源重化工經濟占主導的省份,投資始終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關鍵一環,但是由于外需的全面下滑,山西經濟運行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從現階段來看,山西要在新常態中實現轉型發展,仍然要實行投資拉動,但要調整投資結構、投資方向、投資政策,以便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投資 結構轉型 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83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4-076-03
近年來,隨著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和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刻變革,我國逐步進入了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時期,經濟社會運行進入了新常態。如何認識“新常態”根據國內外的分析,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經濟增速從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為7%—8%的中高速增長是新常態的最基本特征。二是新常態下,產業結構、投資需求結構、城鄉二元結構、收入分配結構等均有全面調整。三是創新將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四是在新常態下,我國將面臨新的挑戰,一些不確定性風險顯性化。由于我國經濟的全面調整,山西經濟也面臨巨大的壓力和風險,必須放棄過去傳統粗放的能源開采發展方式,進入多產業主導的多元化發展階段。
一、新常態下的山西投資運行分析
投資作為經濟發展的的重要標志性指標之一,新常態對投資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投資增速逐步回落;二是投資結構逐步優化;三是投資主體逐步多元,民間投資快速增長。
1.2009年以來全省投資增速逐步回落。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投資運行也逐步進入中高速發展期,從2000年以來的趨勢圖來看,全省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但是投資速度自2009年達到頂峰的38.5%后,投資增速出現了回落的趨勢,2014年1至9月,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912.2億元,增長17.7%,近五年來首次低于20%,進入中高速增長期(見圖1)。
從發展歷程看,山西固定資產投資總體上呈現出不斷加快的趨勢。1978年,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僅為21.5億元,由此增長到100億元用了9年時間,年均增長19.4%;從100億元增長到500億元用了11年時間,年均增長13.9%;從500億元跨過1000億元大關用了5年時間,年均增長12.6%;從1000億元突破2000億元用了3年時間,年均增長28.7%;2009年突破了5000億元,2013年首次突破萬億大關,投資規模擴大,但是增速出現下滑(見表1)。
2.全省投資結構逐步調整??傮w來看,山西省三次產業的投資都保持了增長的態勢,其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增加速度較快,所占比重不斷增大。2000年至2005年,全省第二產業投資所占比重保持高位,2005年第二產業投資比重達到峰值60.8%,隨后逐步回落,第三產業投資明顯上升,所占比重上升,總體維持在50%左右,2014年1月至9月,第三產業完成投資3952.0億元,同比增長19.3%,所占比重達到49.95%。第一產業近年來投資明顯增加,2014年1月至9月,第一產業完成投資585.8億元,同比增長37.2%,所占比重達到7.4%,為歷年來新高??傮w來看,三次產業投資結構逐步優化,后續發展能力逐步增強(見表2)。
3.民間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政府對市場準入相關政策的放寬,民間投資逐步興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逐步加強。從1990年至2002年,山西的國有投資保持著優勢地位,從2002年以來,山西民間投資逐步占據相對優勢。但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促使政府加強了國有投資,2010年國有投資和非國有投資的所占比例為50.2:49.8,基本上旗鼓相當。2012年以來,民間投資所占比重不斷上升,對經濟發展的作用逐漸增強。2014年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資產投資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517.4億元,同比增長26.5%,高于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速8.8個百分點,高于同期全國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8.2個百分點,依然保持快速增長,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57.1%,同比上升4個百分點(見圖2)。
二、山西投資面臨的問題
從多年的發展來看,山西的投資仍然面臨著諸多問題。
1.投資率偏高,投資規模相對偏小??傮w來看,投資仍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除發達地區外,中西部省份的投資率都比較高,山西還有追趕的空間,不過投資效率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與第一大省廣東省相比,2000年,山西省和廣東省的投資率分別為33.87%和30.11%,2013年,山西省投資率達到88.88%,遠遠高于廣東省36.77,但是兩省的經濟增長速度基本保持一致,所以說山西省的投資績效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從投資總額來看,山西比廣東落后大約是5年時間。
與同為煤炭資源型經濟的內蒙古相比,內蒙古的投資率要高于山西,2013年內蒙古的投資率為92.21%,高于山西近4個百分點,投資規模是山西的1.39倍,山西比內蒙古大約落后3年時間。
與中部五省相比,中部省份的投資率都比較高,說明中部崛起戰略取得了實效,中部投資明顯加速。與此同時,山西省投資率落后于安徽和江西,發展速度也相對滯后,追趕任務比較重(見表3)。
2.傳統行業投資比重偏高,新型產業投資不足。山西是典型的資源型經濟,能源重化工等傳統行業發展程度較高,從2005年到2013年,傳統行業中采礦業、制造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房地產業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始終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2013年四大行業投資規模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68.2%,處于明顯優勢的地位(見表4)。其中,從2011年以來,全省制造業和房地產業的投資規模明顯提升,成為投資的重點領域。不過,隨著房地產業調控力度的加大和調控手段的創新,房地產業的下行壓力逐步加大,對整體經濟產生了負面影響。
三、新常態下山西投資的對策建議
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速度將會從高速增長逐步調整到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的動力將會由投資和出口拉動轉向消費和內需推動,經濟發展的質量將會由要素投入推動向科技創新促進轉變。
從山西經濟發展的基礎來看,一方面全省經濟不屬于外向型經濟,出口所占份額不大,2013年全省出口額80.0億美元,不足全省GDP的4%,拉動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全省城鄉居民收入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80%多,居民消費能力有限,并且由于城鄉居民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有差距,還需要加快發展,轉型追趕。因此,投資在未來幾年中仍將是全省經濟發展、產業轉型的關鍵抓手。今后必須加快產業調整的步伐,提高投資效率,促進經濟增長的動力由“投資驅動增長”向“自主性內需增長”轉變,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穩定發展。
(一)優化投資的政策導向,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結合山西發展實際,制定投資政策,引導投資向重點行業、新興行業集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產業的動態優化。
1.制定科學的投資政策和有效的工作機制。根據山西產業特征,盡快制定產業投資引導政策,明確投資任務目標和對策措施,嚴格落實責任制,將投資結構優化的工作細分,制定出科學有效的考評體系,形成有利于促進投資結構調整的考核導向,強化激勵約束,增強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調整優化投資結構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有效促進產業投資優化調整。
2.科學安排產業投資的優先序。要明確新經濟增長點,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中心環節,通過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培養的投資,合理安排投資優先序,不斷提升產業科技水平。重點是加強煤化工、先進制造業、醫藥、電子工業、食品加工、現代服務業投資的比重,集中力量扶持科技含量高、帶動作用大、有利于產業升級的高新技術產業和加工制造業項目建設,同時,注重利用發展高新技術改造煤炭、煉焦、電力、化工等傳統產業,延長產業鏈,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造和升級,增強工業經濟發展后勁。
3.堅持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投資政策取向。積極推進經濟投資和社會投資的協調發展,重點是加大交通、運輸、水利、環保、旅游、批發和零售業、公共設施管理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文教衛生等行業的投資,改善投資環境,改善招商引資的氛圍。與此同時,要優化消費環境,擴大消費需求,積極培育和發掘社區服務、體育健身等新的消費點,大力拓展農村消費市場,逐步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力,實現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積極引導民間投資,拓寬民間投資的領域
通過政策調整和引導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發展,積極推進民間投資多形式、多層次、多領域參與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投資結構的改善和投資效率的提升。
1.通過產業政策和結構調整吸引民間自主投資。進一步規范、完善鼓勵和激活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及時向社會發布有關項目投資信息,鼓勵民間社會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加快結構調整的步伐,促進民間投資全面深入地參與經濟社會發展,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保持宏觀經濟的持續穩定較快增長。
2.降低民間投資市場進入門檻,拓寬民間投資領域。制定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不同市場主體在經濟社會中的合法地位,促進不同市場主體的平等合理競爭。打破壟斷市場壁壘,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保障民間投資在經濟上實現平等競爭。積極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新能源、環保產業、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多種形式參與公共服務、社會事業、公共設施等領域建設。
3.創新投融資模式,促進民間投資多渠道參與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推進金融改革,創新投融資模式,拓寬民間儲蓄向產業資本轉移的渠道。一是加快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和完善,促進民間資本合理、合法、健康、有序地進入資本市場,成為市場融資的重要力量,為產業融資提供有益的補充。二是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基金,積極發展支持民間投資的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提升競爭力。三是發展公共投資基金,通過政府資金的杠桿作用,吸收民間資本參與。
(三)優化區域投資結構,促進落后區域發展
由于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的不同,山西經濟社會發展的區域差距明顯,必須合理分布投資的空間與產業配置,注意避免投資的“馬太效應”。
1.加大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公共服務投資。針對全省貧困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要提高政府預算內資金包括中央、地方基本建設資金和建設國債用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公共服務建設的比例,加強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提升發展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協調快速發展,實現趕超戰略的目標。
2.制定財稅優惠政策,吸引產業資本進入。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吸引產業投資。明確財稅優惠和支持政策,對不同性質和類別的企業,在所得稅、耕地占用稅、農業稅等方面實行適度的減征、免征政策,為企業提供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提升產業對未來發展的預期,使企業快速落地,迅速發展,成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主要支柱產業。
3.增加科技教育的投入??萍冀逃墙洕鐣l展的助推器,經濟欠發達地區必須要充分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提高產業經濟效益。要加大教育發展的支持力度,提高本地勞動力素質,加強人才培養與引進,促進人口素質的提高和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為地區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奠定好人才基礎。
(四)積極引進外來資本,改善投資來源的渠道
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積極引進外來資本,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改善地區的產業結構,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1.完善和優化投資環境。要加快現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步伐,規范審批程序和時限,并實行“一站式”服務、“首問負責制”等相關制度。建立健全有效保護投資主體的法律體系,增強可操作性,用法律手段維護投資主體的合法權益,為投資主體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要建立政府、企業、銀行多方相互促進,共謀發展的良好氛圍,改善融資環境,調整地方金融機構的業務定位,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2.大力開展招商引資。一是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與國內外大企業、大公司合作、合資,或采取兼并、收購和資產重組等方式,走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相結合的路子。二是鼓勵、吸引民間資金投向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拓展投資領域。三是加大對外商投資的政策指導,提供面向國際市場的信息,以本地區優勢項目吸引外資,促進投資結構的優化升級。
3.完善項目落地和發展制度。立足于高層次發展,突出抓好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大項目和外資項目,突出大項目的推進和儲備工作。在發揮金融信貸融資主渠道作用的同時,創新金融手段,積極探索發展產業投資基金。建立和完善小企業信貸審批制度、小企業貸款定價體系、企業貸款考核體制、貸款風險化解與補償的良性循環機制、根據小企業資金需求特點,進一步拓寬擔保渠道。
[基金項目:山西省社科聯2014至2015年度重點課題《山西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農村人口轉移問題研究》(編號:SSKLZDKT2014003)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何大安.投資運行機理分析引論[M].上海三聯書店,1992
[2] 郭衛東,穆月英.政府投資與民間投資的相互影響分析[J].經濟問題,2011(1):57—60.
[3] 郭玉清.中國財政農業投入最優規模實證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06(5)
[4] 林毅夫.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啟動農村市場農業[J].經濟問題.2000(7):2-3.
[5] 林毅夫.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M].上海三聯書店,2004.
[6] 林毅夫.中國農業科研優先序[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
[7] 林毅夫.中央財政應通過五種方式支持農業發展[J].領導決策信息,2003(12).
[8] 劉昌黎.關于投資概念的理論思考[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9(2):13-15.
[9] 樊勝根.科研投資、投入質量和中國農業科研投資的經濟報酬[J].中國農村經濟.1997(2):11-17.
[10] 范道津.公共管理視角下非經營性政府投資項目管理績效研究[D].天津大學,2007.
[11] 方鴻.政府財政支農資金效率的地區比較[J].軟科學.2011(7)
[12] 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美].貨幣金融學(第七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13] 龔六堂.什么造成了經濟增長的波動,供給還是需求.—中國經濟的RBC分析[J].世界經濟.2004(4)
[14] 辜勝祖.“后危機時代”讓民間投資接力公共投資[J].中國人大.2009-11-25
[15] 郭慶旺,趙志耘.論我國財政赤字的拉動效應[J].財貿經濟,1999(6):19-22
[16] 郭慶旺、賈俊雪.政府公共資本投資的長期經濟增長效應[J].經濟研究.2006(7)
[17] 韓東林.轉型時期中國農業投資主體的投資行為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山西省社會科學院 山西太原 030006)
[作者簡介:郭衛東(1977—),男,山西清徐人,山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員,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農村經濟。](責編: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