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艷麗
【摘要】什么是數學課堂中的“數學味”?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我們的老師為什么會忽視“數學味”?怎樣給課堂增加應有的“數學味”?上出“數學味”的課我們應該注意些什么?這些都有待于每一位數學老師的認真思考。
【關鍵詞】數學 ?課堂 ?數學味
新一輪的教學改革,給我們的小學課堂教學帶來了一片生機。由此而來的一些教學理念如情景教學、探究教學、數學建模、做數學等開始被老師們所接受,而且也正被老師們以滿腔的熱情實踐著。它讓我們看到希望的同時,也給我們的課堂教學送來了一些發人深省的東西。一些教師為了在自己的教學中體現某些理念,淡化了對數學課程意義的學習與研究,丟掉了數學課堂中應該具有的“數學味”。
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一節有“數學味”的課堂,應該是學生愿意上、期待上的課堂,但并不是“數學自身的特點”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有趣味、有問題、有思考、有碰撞、有生成、有收獲。
我用以下做法使我們的課堂凸顯“數學味”
1課題引領教學,提升教師數學素養
(1)成立課題小組,制定“數學味”課題研究方案
第一,開展“數學課堂中‘數學味大家談”活動。通過網絡收集資料,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什么是數學課堂中的“數學味”,通過交流,互為啟發,主動吸收、構建自我認知。
第二,開展“說課標,說教材”活動。通過“說課標,說教材”解讀課程標準,細化教學目標,結合教材內容,梳理知識結構,系統掌握教材,把握數學教材的“數學味”。
第三,實施“同課異構”。不同老師同上一節課,研討教學設計,優化教學環節,以時間求效率,提高課堂實效,減輕學生負擔,上出“數學味”的課堂。
(2)實施目標教學,強化集體備課
強化集體備課,從教材的編排意圖著手,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與內涵的挖掘,弄清課標與教材的聯系,結合課標與教材細化學習目標:課程標準----階段目標---每冊教材目標---每單元目標---每課時目標,要站在統攬教材的全局來看待數學,理解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數學知識之間蘊含的數學思想與方法,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等,使知識之間的橫向聯系脈絡清晰,目標明確。
2課堂成長教師,凸顯“數學味”
(1)注重嘗試,突出“數學味”
如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我們都是學會了加法才學減法,求15-8=?我們會想8+?=15,通常我們的教法是強化加法,加法練得極其熟練,熟到8+?=15能脫口而出7的程度。實際這個問題完全可以讓學生去嘗試。可以試著8+(10)=18結果比15多,說明加10加多了,那么再試著加一個小一點數,8+(5)=13,結果小了,由此一定能確定要加的數一定在5和10之間就可以縮小范圍再試,經過有限次的嘗試,一定能找到結果。這個過程比純粹為了記住一個得數的訓練要有意義得多。不提函數思想,也不用單調性,這不就是具體的滲透嗎?學生對加法的一個最基本的性質有了體驗,即:加得越多,結果就越多。所以說嘗試是數學里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
(2)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經歷“數學味”的思維碰撞
如“圓的面積”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的內容,有經驗的老師是這樣執教的:“怎樣計算一個圓的面積?能不能把圓轉化成學過的圖形來計算?”接著提出具體的探究方向:“將圓等分成偶數份的近似等腰三角形拼一拼,看看有什么發現?”讓學生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引導學生從4等份開始想起,從有些輪廓到有點像,再到更像,使學生感知圖形的變化趨勢,并做出合情推理。只要無限等分下去,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形。在這樣開放的探究性活動中學生的經歷是豐富的,感知是深刻的。
(3)關注思想,領悟“數學味”的“魂兒”
著名數學家李大潛院士指出:“如果僅僅將數學作為知識來學習,而忽略了數學思想對學生的熏陶以及學生數學素質的提高,就失去了數學課程最本質的特點和要求,失去了開設數學課程的意義。”數學課要有“數學味”,就是要展示數學本質的一面,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想像、歸納、等一系列數學思維活動,將隱含于一切教學內容背后的數學思想、數學觀念和數學內涵充分激活,為學生所觸及、所分享,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會有濃厚的“數學味”。
3、注重命題,引領師生
我利用做教研員的優勢,在命題上下大功夫。因為教師的視野決定著學生的視野。教師能把“死知識”教“活”,學生就能把“死知識”學“活”、用“活”。學生的發展才能與新課標同步。在五年級的試卷上我出了這樣一道題:靠墻邊圍一個花壇,圍花壇的籬笆長46米,花壇是梯形的,花壇的高是20米,題中直接告訴了梯形的高而沒有告訴上底和下底,但通過籬笆的長可以知道上下底之和是46-20=26米,再根據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直接用26×20÷2就可以求出梯形面積。但在閱卷時學生的反饋出乎老師的意料,有部分學生要假設出它的上底和下底,然后才能代入公式求面積。顯然在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梯形的面積與“上底”“下底”和“高”三者都有直接關系,還是與“上下底之和”和“高”有更直接的關系?
作為數學教師,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教育》
[2]《小學數學教師》
[3]《數學課堂應有數學味》,蔡宏圣
[4]《數學課程標準》
[5]《數學課堂應有數學味》,黃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