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新
【摘要】寫好作文,就要讓作文與學生生活相結合,讓生活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寫作素材,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文、言之有情。
【關鍵字】注重閱讀 ?留心生活 ?真情實感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作文教學成為了語文教師的一大心病,學生害怕寫作文,老師批改作文時也很頭痛。因此,如何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在潤物無聲的情景中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己感悟對生活的真切體驗,用語言文字真誠表白,是新課改教學中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留心生活,在觀察中習作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觀察、思考、表現的能力。但從農村小學生的作文情況來看,作文常見困難是相當一部分學生感到缺少生活的體驗和感受,“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他們對自己天天接觸、時時面對的東西反倒司空見慣,幾乎處于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狀態。所以,指導學生用發散思維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觀察是思維的起點,生活的積累是知識的源泉。用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才能不斷有所發現,積累經驗,豐富知識,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提高。
要多角度地觀察:1、 留心觀察大自然。就以家鄉的田野來說,田野一年四季的風光各不相同,春天的忙碌,夏天的成熟,秋天的豐收,冬天的沉寂無疑都是冬天一道道風景線。即便是春天的田野,田野里碧綠的麥苗、金黃的油菜花固然值得欣賞,但田邊的野草、野花這些點綴也不容易忽視,他們都代表著生命和活力。2、 留心觀察身邊人事。同學們要仔細觀察身邊人事,觀察他們的相貌、體型、穿著、打扮等,了解他們的品質、性格、特點等,熟悉他們的典型事跡。同學們去密切關注身邊的事,了解它們的前因后果,了解它們的經過情形,并對事情形成自己的思考。
要掌握觀察的方法:1、觀察要有順序。觀察一個物品或一個景點時,或從上到下,或由外到內,或由遠到近,或從整體到部分,即確定首先觀察什么,接著觀察什么,最后觀察什么。除了注意空間順序外,還有時間順序,運動過程的先后順序等。 2 、觀察時要展開想象。觀察時從實在的事物出發,根據事物特點同學們可以展開合理想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發散開去,展開想象的翅膀,才能觀察到事物的“神”。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要攝取到好的材料,就必須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到處處留心觀察,時時留心觀察,事事留心觀察。
二、注重閱讀,在積累中習作
課外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呂叔湘曾經說過:“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于課外閱讀。”教師應介紹學生閱讀較好的文學作品,并充分發揮學校圖書館的作用,讓學生們在課余時間到圖書館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閱讀;學會上網查閱資料,快速瀏覽文章。要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作好讀書筆記習慣是至關重要的。學生課外閱讀時的語言積累可分以下四類:(1)摘錄精彩的句段。如摘錄格言警句、優美的描寫文字,以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知識等,摘錄后盡量寫上一兩句評語類的話。這類訓練主要是為了豐富語言、增長知識、啟迪思維。它也是作文的前奏,是作文必備。(2)根據原文編寫故事。如續編故事、改寫故事等。這類訓練通過讓學生聯想,發展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3)寫出文章提要。主要是讓學生掌握作者的寫作思路,從中學習表達方式,并發展抽象思維能力。(4)寫心得體會。即把閱讀后的收獲感想寫下來,這是作文的重要訓練形式。寫時要注意聯系自己思想實際,也可適當應用原文。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邊敘邊議。
一篇成功的習作,不只是言通句順,還應富有較強的感染力,讓讀者產生共鳴。這就需要學生用豐富、貼切、生動的語言來表達真情實感。而這些好詞佳句就靠在日常的閱讀中注意積累。應讓學生養成隨時記錄好詞匯的習慣。并鼓勵學生進行成語、古詩、格言、警句、諺語、歇后語、古文精彩句段、唐詩宋詞、元曲的背誦。可采用設擂臺等形式激勵學生,使之成為自主的行動。
用發散思維組織閱讀,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各種語文能力的培養關鍵是通過閱讀這個主渠道實現的,通過一些典型范文的閱讀,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立足點分析課文,把握主題。
三、用心寫作,要有真情實感
《語文課標》提出作文要“感情真實”。但遺憾的是,現今小學生虛假作文的現象非常嚴重,胡編亂造十分普遍。在學生的作文中,我們很難察覺出地方文化散發的鮮活氣息,大話、套話、空話充斥作文之中,虛構或泛泛之談成為學生作文的通病。寫“父母”不是“父母冒雨送傘”,就是“自己生病了,父母背著自己去醫院看病,如何守候在跟前”;寫“老師”的不是選取“老師到我家幫我補課”,就是選取“老師晚上批改作業如何辛苦”。學生作文“假”、“大”、“空”,究其根源在于在應試教育一統化標準的嚴酷束縛下,教師在作文指導時重技法,輕體驗,學生的寫作動力多源于外動力,學生必須根據教師的意志愿望或限制條件進行寫作。因此學生缺乏情感體驗,個性得不到充分的發揮,享受不到寫作的樂趣。另外,我們的作文教學嚴重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缺乏積累而造成“無米之炊”。
這樣,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樂于動筆寫而且有內容可寫了,樂于表達,學生關注現實,也能聯系生活實際,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學生就能說真話、實話、心里話。
總之,在農村小學,實施生活化作文教學,在教法上鼓勵學生獨立又合作地思考與表達,只有強化語言積累、放飛個性才能超越思維情感,提高學生習作能力。同時,教師要充分發掘學生生活的積淀,符合新課程精神,符合學生發展需要,符合寫作的基本規律。學生將走出“作文難作,難作作文”的困境,從而達到“我因作文而快樂!”的境界。惟有如此,作文教學才算真正返璞歸真了。
【參考文獻】
[1]《程紅兵與語文人格教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年1月第1版
[2]《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師讀本》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3月第1版
[3]韋志成:《作文教學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4]楊再隋《語文課程建議的理論與實踐》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5]《新課程標準解讀》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第1版
[6]《教育走向生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