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慶
【摘 要】歷史是一門研究今天以前人類活動的學科,現(xiàn)實的社會是歷史的繼續(xù),社會的進步是同總結正確的歷史經(jīng)驗分不開的。但是自從歷史獨立成為一門課程以來,我們會發(fā)現(xiàn)初中歷史課程教學由于各種原因在許多地區(qū)都不被重視。經(jīng)過課程改革的初步實驗,認為新課程改革下的許多因素將有利于初中歷史教學地位的提高。
【關鍵詞】初中歷史 新課程 提高 有利因素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110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以及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卻因為功利主義(許多地區(qū)列為非升學考試學科)的教育思想和其他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初中歷史擺脫不了一些學校、家長、學生、社會的歧視,以致導致歷史教師地位低下的命運。盡管天下不知有多少有識之士,為了證實學好歷史是何等的重要和提高中學歷史教學地位進行吶喊和疾書也無濟于事。但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并結合課程改革初期階段的實驗看來,筆者認為課程改革下的眾多因素將有利于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地位,而且預感歷史教學的“春天”已經(jīng)到來。現(xiàn)我將談談以下幾點感受。
一、課程改革下初中歷史教學的性質發(fā)生一定的改變
在未進行對初中歷史教材改革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歷史課本知識“難、繁、偏、舊”,很容易使學生對初中歷史產生厭學的情緒,但是又為了升學考試而不得不學。回歸歷史本身的原因,那就是歷史課程規(guī)定的目標過高。例如歷史教材中要求學生理解宋代思想家朱熹和明代思想家李贄的哲學思想,由于學生年齡小,而他們的思想又比較抽象,離現(xiàn)實生活太遠,學生實屬難解。而且學生所使用的教材是以嚴密的學科知識體系為框架,內容龐雜,線索繁多,忽視了很大一部分初中生所能接受的范圍,嚴重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興趣愛好。新課程標準就是為改變這一現(xiàn)狀,從新確定了歷史課程的性質。明確了歷史課程不是為培育出歷史學家,而是為了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讓每一個公民都具備起碼的歷史素養(yǎng),所以要讓每個人都能學習和掌握。
新課程改革下的課程標準所規(guī)定的內容,與過去相比:減少了頭緒,減少了一些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和過于繁多的人名、地名,盡量使得課本易教易學;同時增加一些必備的基礎知識;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進一步消除“左”的影響,更加實事求是的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加強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的教育;同時增加歷史書上的插圖、地圖,以便教師更加直觀的教學;甚至還調整了一些章節(jié),修訂與有礙科學性的錯誤。大大程度地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順應了初中生的心理特征、認知規(guī)律和有限的教學課時。從而提高了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二、課程改革把德育放在首位
歷史是政治思想很強的一門學科,通過歷史教學來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一點也不會亞于語文、政治課對學生的教育。新課改對學生進行的政治思想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堅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教育。
我們知道歷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教材。我國的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新教材充分講述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同時還加大篇幅敘述近代中國被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及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從而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維護祖國統(tǒng)一、增進民族團結教育。
在當今是民族的團結對維護國家的安定起著越來越重的作用。中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在新的教材里,著重加強學生對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維護民族統(tǒng)一學習教育,對那些曾為維護民族團結的歷史人物也給予表彰。但是歷史上有關于民族壓迫戰(zhàn)爭也不在少數(shù),但是有些民族爭論至今也尚未得到解決。從維護民族團結原則出發(fā),新教材給予如實的反應,但盡量少講或者不講。
3.加強道德品質的教育。
新教材是通過眾多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無產階級革命家等的高尚品格,向學生進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同時又通過以往階級社會的道德中優(yōu)秀部分向學生進行宣傳,如民族氣節(jié)、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的精神,有利于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質。
三、新課改下初中歷史教材的內容、體例和形式發(fā)生變化
為了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倡導教學形式、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新教材在體例和內容形式上有了很大的變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突破了編、章、節(jié)的體例,以課為單位,每一課講授一課時
人類的歷史社會發(fā)展是劃分階段的,每個階段又分為很多個時期,為了不使用編、章、節(jié)這種初中生很難接受的體例。新教材是通過每課正文之前的提示,寫明社會發(fā)展的階段和歷史時期,來代替編、章、節(jié)的體例。學生易接受,教師講起來也比較方便。
2.每一段正文之前有個提示,用顯眼的花邊框起來。
新課開始前,新教材采用提問的方式,以此來概括本課的內容,并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例如在講授“遼、西夏和北宋的并立”課時時,它的提示是這樣寫的:“傳說一個乘青牛的女子和一為騎白馬的少年,結成夫妻,你想知道他們后代的生活嗎?為什么歷史上有些外國人稱中國人為“契丹”?你想了解契丹和黨項族在我國歷史上的業(yè)績嗎?遼河西夏對北宋的關系怎樣?楊家將中的楊老令公真有其人嗎?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解開這些歷史之謎。”這些提示有助于學生自覺的進行探索,老師只須啟到引導和適時的講解。教起來老師不覺得“累”,學生也不會感到“厭”。
3.增加表格和圖示、插圖。
增加表格和圖示的主要作用是為了學生能夠比較容易的理清歷史的橫縱關系,方便學生記憶。如,在講到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時候,就用圖示表現(xiàn)出當時皇帝與三省六部制之間的關系。學生看起來一目了然。
大量的增加課本里的插圖是為讓學生更加直觀的去了解課本里一些抽象的知識。例如,在講人類進化史的時候,可以通過圖片來詮釋猿人到的演變過程。這樣既增加了學生的真實感,也啟發(fā)了學生的觀察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四、建立激勵機制,發(fā)展學生個性特長
傳統(tǒng)的評價是以掌握歷史作為評價的唯一尺度,壓抑了學生的個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潛能。而新教材的改革下,發(fā)展性教學評價不僅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技能的掌握還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態(tài)度與價值觀,更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是否符合新課標所注重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全程評價,師生間共同評價,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積極性,最終實現(xiàn)學生的個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