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勇
【摘 要】作為新時期的英語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
【關鍵詞】初中英語 學生主體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12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傳統教育理念下的“師本教育”向著“生本教育”的方向轉變,關注“教師教好”轉向為“學生學好”,讓學生能夠更加主動、積極地發展自我。初中英語“生本”課堂的建構,應以“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核心價值,在尊重學生個性、自由成長的基礎上,在教師的輔助下,依靠學生來進行教育,并以學生發展為教育的本體,讓學生盡快自己思考和行動起來,并不斷地去吸納知識,解開問題的謎團,把學習的權力和責任轉移給學生,從而獲取提升學習質量的嶄新教學模式。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一)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英語學習初期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重要的意義,對英語的自主學習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培養出來的,是在學習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在學習中應該有目的的養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上課專心聽講,勤于動腦,善于思考,認真記筆記,敢于開口說英語,積極參加課堂上的各種教學活動,每天堅持英語朗讀,廣泛閱讀,堅持用英語寫日記等。
(二)教師的引導
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教師的角色也要進行轉變,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教師經常組織、啟發、點撥、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誘導學生的思維,啟發他們自行思考,激活學生整個認識系統,引導學生參與和確定對自己有意義的學習目標的提出,自己制定學習進度。自主學習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過程,而不是一個靜態的、一旦達到目的就一勞永逸的過程。為了幫助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擁有更大自主權,需使他們認識到一些對自己可能有用的策略,并最大限度地鼓勵自主學習。有些學生雖然求知欲很強,刻苦努力,但學習成績的提高往往不很理想,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學習方法上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之處。因此教學過程既是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的過程,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二、引入小組競賽,創設互動課堂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運用英語能力的素質教育非常必要,那么如何有效的利用一些能夠激發英語課堂活力的“生本”教學模式,便成為英語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而小組競賽便是這些有效模式之一。在小組競賽教學中,每個學生都作為不同合作學習小組的代表,同其他小組成員展開競爭,為他們所在的合作學習小組贏得分數,成績優秀的小組可獲得認可或其他形式的獎勵。采取小組競賽方式,能夠激活英語課堂。例如,在講授一些單詞時,可采用一個比劃一個猜的競賽活動。競賽規則:1.兩個人配合,一個學生用英語解釋卡片上出現的某種事物,背對的學生要猜出它的名稱。2.單詞必須是教室范圍內的。3.全班分幾個小組,教師展示一張物品或人物圖片,然后面對的同學用英語來進行解釋,解釋對了而且同伴答對了,加一分,如果表述良好的追加一分。小組合作學習能消除學生的疲乏感,使學習成為一種來自學生內在的“娛樂”,使學生在合作中吸取集體的力量,并且輕松、愉快的展開學習溝通,有效形成初中英語課堂的“生本”模式。
三、創設表演劇本,調動學生參與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應該使其積極參與到教學當中,學英語更應如此,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動起來,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而初中生又活潑好動,他們有著很強的想象力和表現欲。讓學生通過一定的角色扮演(編演課本劇)等游戲化形式,能夠使學生與課文中特殊的語境、人物和故事開展交流與溝通。這樣學生就會對課文所描述的情境產生親切感,更容易體會課文。同時便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興趣,使學生不僅輕松愉快地學到知識,而且能夠怡情悅性,消除疲勞,在心理和生理上得到有益的調節。
通過這種方式,能有效的促使學生擴展思維想象力,增強語言表達和表演的能力,將生硬的英語課堂教學轉變成展現學生個性與魅力的舞臺,使學生在輕松的心情下學習英語。在英語課堂上,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課文改編成劇本,然后找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到講臺上進行表演。這種教學方式更加生動活潑、輕松愉快,能激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求知欲。老師也可以走到學生當中去當演員,與學生一起表演。根據英語教材的內容活潑,貼近生活實際的特點,引導學生迅速進入角色,從而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促使英語“生本”課堂的形成。
四、注意提問的方式,師生互動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提問是英語課堂中最普遍的師生互動方式,它能幫助教師了解和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調控課堂教學。精彩而有效的提問能使教學有聲有色,也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因此,提問不僅是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策略之一,也是最有影響力的教學藝術之一。教師在課前應明確提問的中心,備課時應圍繞中心問題擬定提問的提綱,包括主要問題、提問對象、提問順序、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難等,課堂提問時做到心中有數。同時,教師在課前應指導學生通過復習和預習為回答課堂提問做好準備,使課堂提問有條不紊地進行,并收到預期的效果。
此外,提問的難度應略高于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若提問過難,學生無從回答;反之,若提問太簡單,則不易激發學生回答問題的興趣。有些教師帶領學生復習已學知識時,沒有任何鋪墊就要求學生立即回答問題,而學生因沒有準備,加之心理緊張等因素的干擾,自然不能準確而流暢地回答問題;而教師也常會因學生的回答不盡如人意而情緒低落,這樣就很容易造成課堂氛圍緊張而不和諧。
教師的提問應先易后難,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聚合到發散。提問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并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幫助學生深化知識,突破難點。并且教師提問后還應注意及時并中肯地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反饋。反饋應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以肯定和鼓勵為主。語言不是唯一的反應方式,眼神、表情、身體動作等也是有效的反饋方式。教師的微笑、不屑一顧或目不轉睛地注視學生等行為都是對學生回答的有效反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