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
【摘要】“中國夢”這一思想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學英語課堂也面臨著挑戰和機遇。應該著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培養他們的個人素質與文化修養。同時,著重提高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使他們都能成為本民族文化的傳播者,輸出者。
【關鍵詞】中國夢 跨文化英語教學 民族自豪感 文化自信心
中國共產黨十八大召開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指導思想,其中“中國夢”這一偉大理念的提出,標志著國家建設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各個領域都在開啟新思路,力求實現這一“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大學英語課堂作為文化領域的最前沿陣地,理所當然的要面對最強大的挑戰和最嚴峻的考驗。但是,這些挑戰和考驗同時也是絕佳的契機,讓我們必須開啟新思路,緊跟時代潮流,順應國家和世界的形勢,更新我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讓大學英語課堂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從而為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在這個過程中,跨文化英語教學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手段。
一、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人民群眾是中國夢的載體,而其中尤以青年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習近平在五四青年節上做的重要講話中強調: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作為青年人中佼佼者的大學生,將來會成為復興中華民族,實現中國夢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個人素質和文化修養,都是高校新型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方案的重中之重。
1.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應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課堂的意義遠遠不止于學習知識。大學階段的學生經過多年的學習經歷,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如果只將書本上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只會使很多學生變成“書呆子”。“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大學英語課堂的重點應該放在如何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潛能,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會讓學生終生受益。科學技術的更新以及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死讀書,讀死書只會讓人被時代所拋棄。而我們需要的是有思考能力,有學習能力,能夠應對任何變革和挑戰的新型人才。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可使用跨文化英語教學手段作為重要工具。首先,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交流,而創建良好的跨文化交流氛圍和情境,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活躍的思考,從而提高學習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其次,在跨文化英語教學中,學生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之下,可以自行做出比較分析,從而確立自身在多元文化中所處的合理位置,這樣不但能幫助他們培養自主思考能力,也能夠使他們將來在跨文化交流活動中做出合理的應對。
2.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應努力培養學生的個人素質和文化修養。要實現中國夢,我們需要的是有素質,有文化,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文明的精神氣質的積極向上的年輕人。而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都會對其產生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教師如能將正能量傳遞給學生,學生就會給予積極正面的回饋,在良好的氛圍中導正學生的價值取向,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和精神氣質。
在跨文化英語教學活動中,應該脫離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采用平等的教學模式,以民主化教學為常態,塑造學生的民主精神。如在課堂交流活動中,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傾聽和引導,對問題進行討論和辨析,在平等的條件下使學生增強自身的文化意識。另外,在課堂互動中,思想和觀點的交集與碰撞也可以培養學生進行主動的分析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能力。
二、提高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心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西方的科學技術,文化思想,乃至意識形態,如潮水般紛紛涌入中國。在這種文化輸入遠遠大于文化輸出的格局之下,中國文化一直作為一個被改造者,被動的接受著西方文化的洗禮和侵襲。雖然這種改造有其積極正面的意義,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也在逐漸的流失。許多年輕人西化嚴重,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民族精神知之甚少,缺乏民族文化意識和歸屬感,更無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心。這一狀況不但令人遺憾,更加令人擔憂。一個缺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夢想的民族,也不可能有光明的未來。而中國夢這一理念的提出,正標志著一個轉折的契機。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已經幾近實現。我們要讓世界聆聽我們的聲音,了解的我們的思想,見識我們的文化。因此,提高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構建中國文化輸出格局,是實現中國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大學英語課堂一直以來都以介紹西方文化為主體,存在著本民族文化缺失的問題。因此必須轉變思想,營造文化輸入和文化輸出平衡的交流格局。在跨文化英語教學課堂中,可以把有關本民族文化的知識引入到課堂教學內容中,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能夠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從而幫助學生產生民族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將文化傳播的重任賦予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把英語語言作為工具,成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者和輸出者。
參考文獻:
[1]彭清.民族地區地方院校英語教育本土文化輸入[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
[2]張崎靜,劉亞棟.高校英語教學中“中國夢”意識的培養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