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兵


摘要:程序設計課程是高等院校計算機專業學生的主要專業課程,很多學生在學習時感到困難,學習積極性不高。文章針對目前高職高專院校程序設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教學計劃、教學案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實訓檢查方法、考核方法6個方面闡述對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觀點
關鍵詞:教學改革;高職高專;程序設計
引 言
程序設計課程是計算機相關專業的主要專業基礎課,不少高校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印象是難學、難懂,但另一方面社會培訓機構對于很多中學生學員的培訓效果卻比較好。對于沒有接受過正規高等教育的學員能夠學會的課程,在校大學生卻普遍反映難學、難懂且不感興趣,這說明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在高校的教學確實存在問題。
1 存在問題
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入學率,很多高職高專院校的錄取分數不斷降低,入學學生整體水平下也隨之下降。如何根據現狀開展相關專業課程的教學,對于提高教學質量至關重要。從教學方面看,問題主要集中在教學周期長、教學內容不能滿足學生后繼課程學習的需要、教學模式和方法落后、實訓檢查機制陳舊、考核方式單一等方面。
2 教學改革與實踐
2.1 教學計劃的改革
教學計劃是課程設置的依據,傳統的課程設置方法是每周按同定學時數安排教學汁劃,課程貫穿整個學期,這種方法對程序設計課程來說有很大弊端。以Android應用開發課程為例,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教學安排是總學時數108學時,分18周授課,6學時/周,其巾3學時的理論課教學,3學時的實踐課教學。
程序設計類的課程都是以基礎知識(包括語法、結構等)起步。教學的初始階段,基本概念、語法和結構的理論知識等會占用較多的課時。學期初,學生一般都會對課程學習充滿熱情,但在理論學習階段,學生不容易看到學習的成果,不能利用所學的知識完成針對實際問題的項口;看不到實際應用的成果,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下降,甚至應付了事,很難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為了使學生比較迅速、直觀地看到自己的學習成果,達到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動手能力的目標,教師對程序設計類課程應該采用線性交叉式的教學計劃,在安排教學計劃時可采用階段性的教學模式。以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計算機科學系的計算機應用專業一年級第二學期專業課程的教學計劃為例,程序設計類的課程主要有Java程序設計、數據庫應用和靜態網頁設計,每門課程均為72學時,各門課程的教學進度見表1。采用這種線性交叉式的教學計劃能夠縮短每門課程的教學周期,學生學完一門課馬上就可以利用所學知識完成相應的項目,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和熱情。
2.2 教學案例的改革
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出發點,設計高質量的案例或項目用于實踐教學環節,在設計教學內容時站在學生的視角,分析學生的興趣重點,可以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計算機科學系Android應用開發課程的案例設計為例,具體設計見表2。處在高等教育本科年齡段的孩子大多有兩大興趣愛好,一是愛玩,尤其愛玩游戲;二是好奇心強。據2014年地平線報告顯示,目前喜歡玩網絡游戲人群的平均年齡在30歲左右,而其中68%的人年齡在18歲左右,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剛好處于這個年齡段。既然學生對網絡游戲感興趣,教師就可以將一些專業課程知識點設計到各種小的游戲案例中,讓學生自己設計想玩兒的游戲并編程實現。學生運行自己設計的游戲時,一方面會獲得成就感,另一方面會對設計中運用的知識有進一步的探究和思考,在程序運行過程中主動地尋找問題,改進設計,從而培養創新精神。剛剛進入大學的新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對于學生的好奇心,教育者應該給予保護并善加利用。在程序設計類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相關知識點設計到實踐案例中,使學生能夠通過編程實現訪問特定手機信息的功能,如訪問短信的內容、通話內容、通訊錄等,這樣可以通過實用且效果直觀的案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自發地學習。
2.3 教學模式的改革
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有針對性地實施“導學、自學、助學”的教學模式,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通過導學引導和激勵學生自學;學生通過自學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則根據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不同類型問題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共性問題集中講解;個性問題個別輔導,這就是助學。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成立各種真實課題的軟件工作室,吸收對相關課題感興趣的學生進入工作室,讓他們參與項目的研發并在參與和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應用。遇到問題時,學生可以通過團隊互學互助的方式討論解決。當采用互學的方式仍無法解決問題時,教師應給予指導,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從而更好地為自學服務。
2.4 教學方法的改革
教學方法得當,則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由于自身素質的不足,對邏輯性比較強的純理論性知識學習能力不足,但年輕人的思維活躍,學習熱情高,對于運用形象思維的實踐類知識接受能較強;另一方面,在學習的持久性方面,學生普遍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不能保持長久的學習熱情。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可以設計趣味性強、有一定實用價值的小項目,以持續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項目的編程實現,學生能夠獲得成就感。對于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教師也可以沒計一些操作性強的案例,將這些難以理解的知識點融入到案例當中,通過案例教學幫助學生理解這些知識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現場操作、講練結合的方式,讓學生了解該案例的實現步驟及運行結果。在學生充分理解知識點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針對特定知識點的任務,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從而加深對該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2.5 實訓效果檢驗方法的改革
學生對技術掌握的熟練程度是檢驗實訓效果的依據;、傳統的實踐教學步驟是學生上機實驗,發現問題后教師答疑,編寫實驗報告,最后由教師批改實驗報告,給出成績。這種考核方式下,教師只是檢驗了結果,而沒有考查結果產生的過程,造成的后果是學生之間實驗報告互相借鑒抄袋的情況增多,實驗報告成了應付差事。為了克服這種弊端,檢驗學生真實的學習效果,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交互平臺,讓學生將自己開發程序的運行效果展示給大家看,并對編寫的代碼加以說明,同時指出在實現的過程中遇到過哪些問題,又是如何解決的,將自己的開發經驗與大家分享。對代碼的講解可以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點,而作品展示則能夠使學生獲得成就感,激發學習的熱情,進一步加強自覺、自主的學習并通過開發過程的分享積累更多的開發經驗。
2.6 考核方法的改革
對于程序設計課程,目前主要有兩種考核方式,一是試卷考試,二是分組考核。試卷考試題型主要有選擇、填空、判斷等,側重理論知識掌握程度的檢驗;而分組考核主要考核學生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動手能力情況,注重的是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對技能掌握的熟練程度,必須將兩種考核方式有機結合,才能有效地考核學生的綜合專業素質。高職高專院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能夠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實用性人才。企業選聘員T、進行面試時要求應聘者既要有較強的實踐工作技能,又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這樣才能更好地勝任工作。在學生在校學習時,教師應該將兩種考核方式結合起來,通過過程考核檢驗學生的技能水平,通過試卷考核檢驗學生的理論水平。
3 結語
通過教學計劃和實訓效果檢查方法的改革,可以使學生產生成就感,增加學習的動力;通過教學案例的改革,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創新精神;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課程知識;通過教學模式的改革,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間的協作交流,培養團隊精神,最終達到讓畢業生成為勝任崗位的實用人才目的并具備持續發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