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娟
【摘要】高中歷史的教學能夠帶領學生經歷中國的過去,能夠感受過去的時代、生活,當然也包括中國近現代的重大變化。歷史是中國的烙印,它記載著我們過去的恥辱與榮耀。雖然對于高中生而言,歷史學習的主要目標是高考分數線,但從歷史教師的角度出發,本人覺得不僅要帶領學生掌握好知識,還要讓他們體會歷史學習的意義。總結個人經驗,本人覺得應當安排特殊的教學環節,從而讓學生們在教學中學習、感受、歷練。
【關鍵詞】高中歷史 ?教學 ?環節
針對歷史這門學科的學習,學生持著明顯不同的態度。在教學中,教師不難發現,真正對歷史課程感興趣的學生并不多,更多的學生只是把歷史課程當作是一項任務,而也有小部分學生對歷史完全不感興趣。高中生的這種學習分化現象使得教師在課程教學上顯得較為被動,故而也就難以提高高中歷史的教學效率。總而言之,即高中歷史教學并沒有引起多數學生的注意,也沒有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這種現象除了部分學生的個人因素,主要則是教師的教學方式。就高中歷史的教學現狀而言,大多數歷史教師選擇了相似的教學方式,照本宣科或者是簡單扼要,要么是根據課本,根據教案講述歷史知識點;要么是直接提醒學生歷史知識的扼要點。如此的教學局面不僅僅讓學生失去了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也會使得教師在長期反復的教學中失去教學動力。因而,為了避免不良的教學情緒、學習情緒產生,教師應當設置新穎的教學環節,從而帶動學生共同學習、探討歷史知識。就個人角度出發,本人覺得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設置“錯誤”環節的教學。而“錯誤”教學環節的設置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步驟。
一、選擇恰當的“錯誤”
在許多學生看來,教師講述的知識的正確率達到百分之百。因此,無論對于教師課堂上的講述,還是教師課后的指導,學生都深信不疑。長此以往,學生習慣于接受教師的知識講述與傳輸,也習慣于對教師的依賴。若在此情況下,教師再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進行討論,可能教師不能看到學生理想的學習狀態,也得不到想要的答案。要改變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必須凝聚他們在課堂上的專注度,教師可以選擇“錯誤”教學。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要提醒學生,對于本課堂的歷史知識教學會存在數個錯誤,而發現教學錯誤則是學生的學習任務之一。明確的學習任務能夠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有方向性,并且為了發現錯誤,學生必須做好功課預習,才能保證跟上教師的教學節奏。當然,為了發現教師的教學錯誤,學生則需高度集中精力,才便于發現教師教學與個人理解的不同,從而確定錯誤的成立。
對于教師而言,“錯誤”的選擇也是關鍵的,首先,教師可以選擇知識點上的錯誤。相對而言,這種教學錯誤明顯而且簡單。當學生逐漸地接受“錯誤”教學時,教師可以選擇分析觀點上的錯誤,或者評述總結方面的錯誤。這種錯誤往往出現在某章節歷史知識告一段落時,此時,學生對該章節的歷史知識也大致熟悉。而“錯誤”教學在檢驗學生學習掌握成果的同時,也促使了學生學會自己總結、分析歷史觀點。恰當的“錯誤”能推動課堂的前進,也能帶動學生的情緒,希望教師能夠恰當把握。
二、共同分析、糾正錯誤
針對教師在課堂上“錯誤”遺留的問題,教師還需要安排一段時間對這些“錯誤”進行糾正。
1.教師要驗證學生的“錯誤”發現是否正確。將課堂時間進行合理的分配,教師可以十五分鐘討論,二十五分鐘教學。十五分鐘則是針對上一節課堂的“錯誤”問題,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提出錯誤的所在;學生之間也有可能有不同的意見,盡量保證所有意見的呈現。
2.針對錯誤再各個擊破,讓學生繼續表達對錯誤的糾正,也可以讓學生相互之間指正錯誤的觀點。針對錯誤問題的各個擊破,教師處于協調的位置,學生之間的相互指正能讓班集體進行互動;與此同時,也能總結、歸納正確的知識點。教師需要做的則是對學生的討論進行控制及評論,從而保證課堂的和諧,保證知識點的正確性。但對于歷史事件觀點的提出,教師還需要不斷地鍛煉及培養學生,這也是高考中的重難點。從歷史事件中提出觀點,要做到語言簡潔明了是較難的,這也是學生在試卷中明顯的缺陷。
對于教師在歷史事件中的錯誤觀點,學生并沒有充分的把握,但是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說出個人的觀點。這樣教師才能從學生的觀點中逆向發現學生的錯誤。在與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還要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分析問題的方式、提煉觀點的方法等。當教師充分了解學生思維時,才能更好地理解學生的錯誤,也才能找到一種適合教育、說服學生的途徑。共同地分析、糾正、討論,不僅僅是針對歷史知識問題,也是針對學生,希望學生能夠在“錯誤”的教學中有所成長。
總而言之,利用“錯誤”教學環節教學歷史是有利且有弊的。相對其他的教學方式而言,這種方式可能將占據更多的教學時間,這對于教師在教學任務、內容上的安排可能造成壓力。因此,希望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合理的安排教學時間,制定適宜的教學計劃,當然也可以選擇將這種教學環節與其他方式進行結合,從而創新歷史教學。
“錯誤”教學環節除了在課堂上的設置,當然也包括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的反省。“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作為教師,在生活中、教學中也會犯下錯誤。而錯誤出現時,教師需要做的是能夠自覺地發現錯誤,糾正錯誤,并且從錯誤中找到新方法。“吾日三省吾身”,這是古人對自身的要求。
三、就作為歷史教師而言,本人覺得教師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反省自身
(一)教學態度方面
對于今天的教學工作是否認真、積極,對待學生是否耐心、溫和。從教學表現反省個人錯誤所在,從而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二)教學準備方面
課程教學是否用心、全面地準備,是否將相關的歷史內容都做到有所提及,是否做到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本人相信充分的教學準備不僅能夠支持教師出色地講解知識,也能帶給學生更多意外的知識收獲。
(三)教學方式的自省
通過每天課程地開展,學生的互動及反應,教師能夠感受到目前教學方式的適合度,從而做出適應地調整。作為歷史教師,并不是一開始就是成功者,需要從教學錯誤中積累經驗、教訓,從經驗、教訓中改變、完善自身。
“錯誤”教學環節只是歷史課堂安排的方式之一,根據歷史教學現狀,根據當代高中生的特點,教師要學會靈活變通。在歷史教學的道路上,我們都是學生,都在努力探索。教師需要做到適時、適地調整及創造教學的方式,為高中歷史的教學揮灑下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