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定春
美術教育是整個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美術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激發和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主體能力和主體人格,以積極的態度去參與自身的發展過程,促進創造能力的培養。作為一名美術教師,必須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學生的需要去進行創造性的教學,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體說來,我認為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把握學生心智發展規律,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鼓勵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改變以書為本的強迫、灌輸式教學方式,真正建立以人為本的啟發、引導式教學方式。學會關注、鼓勵和欣賞每一位學生,給學生以“我能行”的信心,從而點燃學生濃厚的興趣、奮發進取的精神和旺盛的表現力、創造力。同時,還應采取積極措施,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1.教學內容、方法、形式要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和認知習慣。
學生對學習內容有無興趣,直接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書本上的教學內容不一定是學生最感興趣的,所以教師要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教學需要選擇能更好完成教學任務的內容,尋找新授知識與學生頭腦原有知識“相合”的結合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的選用方面要靈活多變,遵循學生年齡特征和認知習慣,滿足學生好奇、求新的心理,這樣才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樂于接受。例如,學習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讓學生從家居的陳列、校園的布局、文具的樣式來理解產品在滿足使用的前提下,裝潢、設計、造型等的必要性。這樣,很容易的將學生引導入新課學習。
2.給學生以希望,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信心。
初中學生的情感豐富而且易外露,當他們看到自己繪制的作品被老師和同學們贊美時,情緒就會振奮,并能帶動其他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引發求知、探究、創作的欲望與信心。在教學安排上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使學生覺得只要稍加努力就會獲得成功,在不斷獲得成功的喜悅中變得更加努力。
3.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中學美術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對全體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高學生感受美、欣賞美、鑒別美的能力,而不是把所有學生培養成為藝術家。作為美術教師,要承認學生中存在的個體差異,允許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允許學生興趣的不同發展方向,給學生以足夠的空間和時間來消化和掌握知識,營造一個愉快、寬松又充滿藝術情趣的學習環境,以培養學生參與美術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豐富教學的組織形式與手段,緊密聯系生活實際
中學美術課程標準要求:“以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美術學習領域,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緊扣新課標,美術教師必須對以往的美術課堂常規經驗和教學組織形式重新審視,立足美術色彩沖擊力、渲染力和愉悅身心的獨特魅力,探索適應新課標的教學組織形式。
在具體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自由、靈活、開放,選擇學生身邊的、最熟悉、最喜愛的題材作為課堂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緊密結合學生經驗,適合學生年齡心理特點,這樣的教學才可能深入人心,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地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創造欲望,使學生內在的發展要求和教學相吻合,實現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如,在講圖案設計時,把它與民族服飾上的圖案、家中的沙發靠墊圖案、床單上的圖案等有機地聯系起來講解,還可以穿插講一些關于顏色的搭配、服裝色彩與個人氣質等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這種靈活、開放、與學生的生活經驗零距離接觸的教學,就是以學生為本,就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就是真正面向全體,面向每一位學生。這種充滿興趣與激情的積極的學習狀態,為學生創新能力的生發提供了更大限度的可能。
在教學環節上應有意識地給學生自由發揮的機會,注重發揮學生的創造性,讓學生在美術課活動中去感受和發現作品的內涵,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學生的參與、實踐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開放、自由、民主的教學環境,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創新能力不是“教”出來的,是鼓勵出來的,是培養出來的。我們教師要牢固樹立“創新”的教育觀念,走創新之路,在新時期努力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