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升云
【摘要】時代的發展對中職學生綜合應用英語的要求不斷提高,因此口語教學成為大多數教師關注的焦點,中職英語口語教學的目的在于能讓學生應付將來生活與工作上的需要,而大量調查表明,大多數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遠遠低于這一標準,筆者從分析中職英語口語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出發,采用行動研究方式,結合他人和自己的教學經驗,提出了相關對策,希望對今后的英語口語教學課堂帶來一些啟示與幫助。
【關鍵詞】中職英語口語教學 問題 對策
“說”作為英語的四項基本技能之一,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內在英語教學中不被重視,近年來隨著國家間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日益合作交流頻繁,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使用范圍越來越廣,這也對英語學習者在語言應用能力上要求更高,尤其對于以就業為目的中職英語學習者更是如此,顯然以往以“讀寫”為核心的“啞巴”英語教學已經不再符合時代的要求。如何有效地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提高綜合語言素養,也已經成為大多數教師關注的焦點。本文,從分析中職英語口語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出發,采用行動研究方式,結合他人和自己的教學經驗,提出了相關對策,希望對今后的英語口語教學課堂帶來一些啟示與幫助。
一、中職口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教學方法單調,陳舊,刻板,不能及時有效的引導學生展開口語交流。例如:有些教師仍然采用的是傳統語法翻譯法引導學生進行口語交流,采用句型套用引導學生進行口語學習,實際上運用該法,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并沒有發生真正的英語口語交流,只是一種機械訓練,獲得語法知識的一種手段,學生說出來的英語不具有真實的交際意義,往往學生會感到厭煩。
2.教師評價不合理—過分注重語言形式,忽視意義交流。由于口語考查上,沒有諸如考查讀寫能力上類似的書面考試那樣精細明確的量化標準,許多教師在進行口語反饋時,往往以學生是否正確運用所學句型作為標準給予一定指導意見,更為重視語言形式的正確性,而忽視了學生在語言表達上的意義交流。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英語教學既要重視工具性的一面,也要重視對學生人文性的培養,很顯然這種過分重視語言形式,忽視學生思想意義交流的做法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3.學生缺乏興趣,積極性不高。說是一個語言輸出過程,相比“聽和讀”這樣的語言輸入過程,說是一種更為積極主動的過程,因此學生的積極性成為了影響口語課堂教學效果一個十分關鍵的因素。許多中職學生由于有自己的主修專業,比如電工,土木,汽修等等,他們在主觀上認為只要英語考試不掛科即可,而口語考查并不在英語考試范疇內,所以他們并不愿意參與課堂討論發言。加上大多數中職學生英語基礎薄弱,即使想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是力不從心。
4.學生存在焦慮情緒,羞于開口。學生在使用英語進行口語表達中都存在一定的外語焦慮(Horwitzard&Toung,2003),害怕犯錯誤,被嘲笑,因此不敢大膽開口用英語表達思想,進行交流。所以在口語課堂中,大部分時間變成了教師自己的“自說自話”,也有極小部分大膽的學生,或口語能力較強的學生得到了口語鍛煉。這是不合理的。大多數學生在口語課堂中的主體性并未得到充分體現。
5.環境方面:語言環境不真實。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我們很難提供一個像母語學習一樣這種較好的語言環境,這就要求教師盡力營造語言環境,學生進行良好配合。
二、問題解決對策
1.教師要勤于反思,樂于探究。新教育理念下,課堂不再是傳統教學中教師的“一言堂”,而是由師生共同參與合作完成的。教師不再充當知識權威,而是扮演著引導者,參與者,與促進者的角色。針對教學方法陳舊機械的問題,教師首先要對自己的教育理念進行反思,教師怎樣理解課堂將深深影響他們的教學行為,只有教師思想上與時俱進,允許自己對外界開放,自由地吸收接納新的積極的價值理念,才能在教學行為上有所轉變。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教學后,通過檢驗評估教學效果來反思教學行為中的可取和不足之處,此外也可以通過與其他教師進行教學交流,互聽互評課來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
2.教師給予合理的反饋與評價。口語交際是一種有目的的語言活動,交流雙方在動態環境下交換信息,溝通情感。教師作為口語活動的參與者,其口頭評價往往影響到對話的進行情況。根據交際理論,當說話一方得到另一方的贊同默許時,更能激發說話當事人的交流欲望,反之,則挫傷說話人的交流積極性。大量口語課堂中,學生因為教師這種善意的時不時糾正句法錯誤,發音問題等,而變得局促不安,以至于影響到再次發言的自信與動機。所以教師在進行口頭評價時應該以鼓勵為主,不要過分在意學生口語中所犯的小的語法錯誤,諸如is,和are,he,和she混等問題。要讓學生明白口語交際注重的是說話人信息的傳達,情感的溝通,而語言形式是我們借來表達自己的工具,只要不影響意義交流,允許犯一些小錯誤。另外教師所展現的寬松的課堂氛圍更有利于學生克服焦慮情緒。
3.教師要合理使用課堂用語,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口語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靈活運用語言進行交際交流,所以課堂中教師的話語要具有思維導向性,才能夠激發學生說的沖動。大量調查顯示教師課堂話語多用一般疑問句,多要求學生回答yes or no ,或者是要求學生進行重復,例如:Apple,can you say it? Ok ,follow me together.而開放性的問題,激發學生活躍思維的問題則相對較少。所以教師在進行語言使用時,應使用能夠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詞諸如:guess,think,why,how 等詞,會話模式也要具有啟發引導性,例如:T: Why would Tom tell on Lucy? S: I think she was mad at him.
T: Possibly.And why do you think she was mad? 這里的第一個提問幫助學生進入話題,而第二個提問則是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促使學生更加深入話題,從而表達思想。
此外,有時教師引導性的問題大多問的比較籠統,抽象,諸如:Whats your opinion about it? 學生一時不知從何說起。這個時候教師應給與一定的例示,把問題具體化。例如,在談到what is your travel plan?時,教師可以先談一下自己的travel plan,這個時候教師要有條理地談,首先要談自己想去的地方,打算什么時間去,怎樣去,為什么要去這個地方。實際上就是根據what,when,how,why這個思路談,有了這個提綱學生就不會感到茫然不知所“說”了。
4.合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參與興趣。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學習的產生是學習者在一定社會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方式而獲得的。(陳琦,劉儒德2007) 所以,情境,協作和會話成為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在口語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創設有利于學生進行口語交流的情境,這種情景應與現實生活情景相類似,以解決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目標,同時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完成口語學習任務。例如:在學習中職英語第一冊unit8 wed like to check in 時,教師完全可以利用教材資源,組織學生展開小組討論“如何入住賓館”,再給大家看酒店入住的視頻,這時的視頻最好是中文,這樣學生有模板去組織語言,也不會完全照搬視頻對話,然后做角色分配,進行情境再現。這個話題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也更能激發學生進行交流的興趣。而小組討論,也能減輕學生情緒緊張的壓力。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教師需要對各組的口語交流情況給予必要的監督,否則有些學生就會濫竽充數,這個時候教師在設置任務時就要把任務具體到每個人的身上。
總之,英語口語學習是復雜多元的,它不僅涉及到基本語言知識的學習,語言思維的轉換,還涉及到如何體察交際環境,靈活得體地采用交際策略,達到交流目的。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非一日之功,需要每一位英語教師不斷努力實踐,改進教學方法,盡量為學生創造條件,提供機會,讓他們多開口,在實際應用中不斷提高口語水平。
參考文獻:
[1]成艷萍,何奇光,韓曉立.英語課堂焦慮對大學生口語表達的影響[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89-95.
[2]陳琦,張建偉.建構主義學習觀要義評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
[3]關瀾.初中英語口語教學問題與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
[4]梁艷紅.提高英語課堂口語教學效率初探[J].教育導刊(上半月).2010(6).
[5]胡登攀.袁瑞镅An Approach to Teaching Oral English[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7(6).
[6]曲虹燃.中職英語教學方法探索與研究[J].科教導刊. 2014(2).
[7]徐文芝.如何讓學生成為積極的傾聽者和發言者——淺談中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J].新西部,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