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流琰
【摘 要】小學數學是奠定基礎的階段,在此階段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以后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小學教師,我們不能忽視自己在教學中的作用,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自己的教學作出調整,上好小學數學這門課,讓學生打好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方法 建議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155
小學階段是學生對學習初步下定義的時期,這一時期學生對各門課程的印象將會大大影響學生以后的學習,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應該盡力讓學生了解每門課程的實質,為小學生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調。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較為理性,許多學生在學習時感到很吃力,對學習缺乏興趣。小學數學是學習學習的開端,打好基礎很重要,小學數學老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想方設法上好數學課。筆者就自己的教學經驗簡單闡述以下幾點小學數學的教學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的基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使教學關系更加融洽,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育還尚不成熟,對老師的喜好會影響到學生對學科內容的喜好。因此,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教師上好數學課,同時更有利于學生學好這門課。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端正自己的態度,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上,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相處,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了解學生的脾氣秉性,既要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的問題,也要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上的問題,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教師要積極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提升個人魅力,讓學生喜歡上自己,從而喜歡上我們所教的課程。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好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讓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積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都知道數學是一門偏重理性的學科,有些學生可能覺得數學學習比較枯燥,因此,對數學學習積極性不高。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理性的數學“感性”起來,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加減法時,教師可以聯系實際生活,為學生創設生活中的例子,如,制造這樣一個情景:你今天要去超市買玩具,一共帶了100元錢,買玩具花掉20元,那么你還剩多少錢呢?以此來激發學生積極思考,調動課堂氣氛,同時創設情境還能增加學生對加減法的理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2.組織教學小游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好動的年齡,注意力時間較短,自我控制力差,要想讓學生認真學習,必須要教師想辦法來帶動。作為小學數學老師,我們必須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學生的特點制定教學計劃,這樣才能使教學實現高效目標。小學生的動手能力比較強,好動,喜歡玩,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利用這一點,組織與課堂有關的教學小游戲,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如,同樣是學習加減法,也可以利用做游戲的方式。教師上課前提前準備紙牌,1-10分別代表數字,兩兩分組,沒人隨意出牌,做加法題和減法題,作對的人可以拿到對方出的牌,最后根據牌的多少來決定輸贏,教師可以對贏的學生給以適當的鼓勵,以此來激勵他們更加努力的學習。通過游戲方式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游戲能夠讓學生迅速進入狀態,達到在玩中學,學中玩的目的,減少學生學習的難度,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有幫助。
3.積極動手實踐,讓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
除了做游戲外,讓學生動手實踐,也是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的,對數學學習有很大幫助。如,在認識圖形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各種圖形,讓學生辨認,增強學生對各種圖形的理解,然后讓學生自己畫出相應的圖形。又如,在學習軸對稱圖形時,教師提前準備好各種軸對稱圖形的剪紙,課上的時候發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發現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增強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理解。課后,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各種軸對稱圖形,以此來鞏固所學知識。由于,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差,利用動手實踐的方法,可以將數學學習中較為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象的事物,減少學生理解的難度,這樣學生學習起來難度大大減少,通過自己動手來發現新問題,解決問題,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解決問題的喜悅感,激發學生學習的斗志,找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發現數學中隱藏的魅力。
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實施,使得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主體性在教學中的發揮,小學階段是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時期,在此階段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能促進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培養。
1.加強生生交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小學生喜歡和別人一起游戲、學習,在教學中我們要順應小學生的這一特點,課堂上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學好數學這門課程。學生之間通過交流,能夠達到查缺補漏的目的,能夠發現別人在解決問題時與自己不同的方法思路,開闊學生的思路,達到靈活學習數學的目的。
2.全面了解學生,因材施教。
全面了解學生是上好數學課的前提和基礎,做到因材施教一直我國教育事業不能拋棄的教育方針。因材施教,除了要了解整個年級和各個年齡段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也要盡力了解班級中每位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要盡力兼顧到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尤其是那些在課堂上不怎么積極或者學習稍微差一些的學生,讓所有的學生都能有所進步,從整體上提高教學質量。
3.分組合作,增強課堂活力。
分組合作是在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利用分組合作的方法,可以讓學生盡量發揮自己能力解決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通過分組合作的方式還能增強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同時,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是一種思維的交流,能開闊學生的思路,找到問題解決的多種方法,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
四、以鼓勵學生為主
多鼓勵學生,能夠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尤其是小學生,教師一句鼓勵的話,一個滿意的眼神,就能夠成為學生不斷努力向上的動力。因此,我們不要吝嗇對學生的贊美,要對學生的反應及時回應,以肯定為主,加之正確的指導,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存在感,不斷積極努力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