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根秀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國為應對國內外的挑戰和市場經濟的機遇,通過高校擴招的手段來實現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隨著國家招收研究生人數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考研隊伍中。伴隨著“考研熱”,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現象——大學生盲目考研。那么盲目考研到底值不值呢?帶著這個疑問,筆者展開了一系列的調查訪問。
在進行調查之前,我先做了一些準備工作。首先,我做了一份考研調查表,包括專業班級、大學期間是否準備考研或已在準備,考研的出發點(隨大流、迫于就業壓力、從事學術研究)這幾欄,然后打印了數百份。其次,準備了一些問題,打算采訪一些考研學子。
12月17日,筆者走進考研群體,來到我院圖書館的考研自習室。我悄悄地走到他們身旁,給在座的每一個人都發了一份調查表,然后等他們填完了我再一一收回來,把資料進行一番整理。隨后,我又采訪了一些考研者。通過調查、采訪、搜集數據,了解了他們背后的豐富故事,現在筆者將調查采訪回饋的資料進行分析。
考研者的心聲
筆者在深入調查采訪后了解到,目前的考研隊伍中,大概有這么幾種類型:一是隨大流,為考研而考研,別人都考研,我也要考一下;二是迫于就業壓力;三是有志于學術研究,想在學科上有所作為。
被調查的考研者當中有15%是隨大流。財經學科部的一名考研者告訴筆者:“我們班上有好多同學考研,看人家在為考研而奔忙,心里也癢了,覺得好像如果不做好考研準備,萬一大四畢業時沒找到好工作,大學就等于白讀了。”還有一名接受采訪的學生說:“現在考研的人太多了,有些人讀大二的時候就開始為考研做準備,積極參加各種培訓班,而且還有意放棄一些基礎課程的學習,騰出時間復習將來考研有用的科目。”他還補充說道,“現在有些同學從一開始就不喜歡所學的專業,一心想通過考研來改變專業方向。”
被調查的考研者當中有80%左右都對現在的就業形勢不樂觀。“現在本科生在就業市場一點優勢都沒有,尤其是三本院校的學生,有些用人單位甚至連求職簡歷都不收。為了將來能謀個好工作,不得不努力謀取更高一點的文憑。”一名正準備考研的學生說。
當然,有一些考研者是想在學科上有所作為,這類型的約占5%的比例。例如,理工學科部的幾個同學就感慨道,“大學四年對專業只是略知一二,而要想在這一行上干下去,必須繼續讀研。讀研,可以為科研事業增加份量。”此外,信息學科部的小張說,他想扎實做點學術才選擇考研。“也是平時喜歡讀書吧,”他向筆者解釋,“另外很喜歡跟老師、同學探討一些思想觀點,所以想以后搞學術。”這些人考研的最大原因是立志于實現自己的學術理想,提高自身修養,提升自己。
在調查采訪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并非所有決定考研的學生對自己的未來都有清晰的判斷和認識,選擇考研的學生出現的誤區比較多,比較典型的大概有四類:一是專業選擇過于理想化,沒有結合實際分析;二是喜歡單純從專業名稱的字面意思進行狹義理解,對專業的職業去向缺乏了解;三是片面追逐熱門,扎堆現象嚴重,很多考生把報“熱門專業”理解成“好專業”;四是過于強調專業的對口,完全以本科專業為依據選專業。
在此筆者建議:專業選擇應考慮職業取向,不同專業的考研應該有不同的職業目標和價值取向。如“理工農醫”等技術含量高的專業要走“研究”路線,亦即考生要清楚這類專業的讀研的目的是深化專業水平,讓自己成為行業專家和研究型人才;“教育學、法學、經濟、管理”類專業則一定強調讀研的實踐性,要走“職業”路線,即讀研的目的是提高就業層次,提高職業競爭能力,實現職業的可持續發展;“文史哲”等專業的路線比較復合,既有可能是為了研究,也有可能是為了職業,或者規避本科的就業風險,報考這類專業的考生要著重提升個人綜合素質,報考時盡量選擇名牌院校或者綜合類大學,讀研的目的是提高個人品牌價值。此外,專業好不好的標準,應以是否適合大學生的職業規劃和考取的可能性。簡單點講,以職業規劃為前提選擇考研的專業是理性并且科學的,要么因為讀研而“學術”,要么因讀研而“職業”。
順便提醒一下廣大學生:無論你考研動機是什么,一旦選擇考研之路,內心就要有考研的強勁動力,“要始終堅持考研第一,把考研當成自己的事業;要端正考研態度,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該做什么并且知道自己該怎樣去做;要勇敢地面對考研中遇到的困難和障礙,克服猶豫不決、精力分散、躲避面對、信心不足等消極影響,集中精力積極面對;要能夠在較長時間里保持注意力,并且堅持學習到最后。”
盲目考研的弊端
考研成為一種潮流,在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下,為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為躲避專、本科生就業難的處境,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選擇了考研,其中有部分大學生考研帶有盲目性。那么盲目考研有哪些弊端呢?
首先,最大的弊端是缺乏明確的職業目標,加劇了研究生就業難題的解決。“讀書要有目的,這個目的就是要有職業目標。讀死書而不考慮就業可能,求學位而不追求就業技能,是教育最大的弊病之一。臨到大學畢業時期,如果你決定考研,你就一定要仔細想清楚你的考研目的———畢業后出來干什么?即將大學畢業做出考研決定時,一定要非常慎重,三思而后行。”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徐小平面對盲目考研現象直言不諱。盲目考研帶來的必然社會問題就是學歷貶值,就業仍舊是個難題。很多人沒有把自己的奮斗與出路結合,把自己的學習與生存掛鉤,把自己的成功與就業連接。他還舉例說,假如飛機起飛,卻不知道飛往何方,這樣的飛機,怎能不滿載重重危“機”?而一個人的人生航船,在學海中起航,卻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之舟在驚濤駭浪之后停泊何方,這人生航船,怎能不繼續面臨凄風苦雨,繼續面對風吹浪打?
其次,加劇了競爭,打亂了本科教學秩序。盲目考研最直
接影響就是加劇了學生的競爭壓力。很多大三的學生提前參戰,實施考研計劃,摒棄一切與考研無關的活動,整天忙于考研功課的學習。此外考研生還要忙于了解和聯系招研的學校和導師,自然使正常的本科教學秩序被打亂,大三、大四的正常教學和畢業設計、畢業論文的完成都被敷衍了事。很多考研生利用參加畢業實習的時間去參加考研輔導班,這也大大影響了學生將來的實踐能力和水平。因此正常的本科教學制度必然受到沖擊。不僅如此,一些大學生如同高考一般專事考研,為了能夠自由秉燭夜讀,避開學校不同意學生外租的規定,學校的住宿費照交,個人卻外出租房,這也增加了學校住宿管理的難度。
再者,致使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下降。盲目考研促使研究生培養規模的快速增長,?一些學校利用時下人們考研的熱情,或出于盲目保碩士點、博士點的考慮,或為了提高本校、本學院、本系的研究生比例,不顧社會需求,盲目擴招,而相應的培養條件和管理制度卻沒有及時跟上,科研經費不足,學習生活條件差。在有限的師資力量下,有的專業一個導師名下的碩士、博士生竟有十幾到二十幾人不等,甚至出現了三年內見到導師的次數屈指可數,有的導師甚至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學生,誰是他的學生等嚴重現象。導師負擔過重,無暇對研究生加強指導,這也造成了研究生質量的下降。
最后,盲目考研帶來的其它社會影響。研究生教育的大眾化形成了頗為壯觀的“考研產業”。考研熱的升溫使得“考研經濟”過于繁榮。很多高校為此出考研輔導書、大辦考研輔導班以創收。更嚴重的是,考研熱在目前的情形下,勢必將會帶來新的腐敗階層。很多考生考前聯系導師、請客送禮,以求得到導師的指點,而這種應試前的指點,隱藏著很多的腐敗隱患。
筆者的建議
就業難令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加入考研大軍,然而有過來人冰冷地告訴我們:考研不等于好就業。就業難是由各種原因造成,大學生想要找到好的就業機會,必須早做規劃,多方準備,不能將考研當做就業的避風港和“救命稻草”,否則很可能會失望。無論考研還是就業,明確目標,注重提高自身能力,以正確心態面對,才是正道。
首先,就業難是相對的,無論本科生還是研究生,如果能以正確的心態面對,注重提高自身素質及技能,那么找一份工作就不會太難。
其次,要不要考研、考哪個學校、考什么專業,這些問題一定要視自己的情況而定。一定要結合社會需求、學科特點、自身需求、個人興趣優劣勢等好好思考,不能盲目跟風,否則最后受傷的是自己。做決定之前還可以對讀研前后的就業形勢進行評估,三思而后定。如果有明確的需求和打算,想通過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好好提高自己的素質和能力,這樣考研才值得。
最后,借鑒一位專家的建議:考研需理性,注重“性價比”。
“有的專業實踐性要求更強,那么,這個專業的學生如果去考研,性價比就不高了;有的考生家庭條件不好,需盡早賺錢為家庭減輕負擔,那么,他再去考研的話性價比也不高;有的考生對口工作需要更深的知識作為研究依托,那么,他去考研性價比就很高。每個考生應該針對自身情況去算算考研的性價比,這樣,可以讓你更堅定或者果斷放棄。”鄭大研究生院副院長李君靖說。
李君靖告誡廣大考生,有的考生適合考研,有的考生不適合考研,不適合的去強求結果也不會好太多,下決定考研之前一定要和自己的興趣、學業基礎、職業規劃以及就業發展前景等因素都結合起來,理性的去做出選擇,切不可盲目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