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欣
在歷史教學中,合理地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恰到好處地運用計算機技術進行形象、生動的描述,能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現知識的內在規律,突破時間、空間、抽象的限制,讓學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開拓學生視野,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獲取知識的主體性,優化初中歷史教學的課堂效率。
一、多媒體技術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
多媒體教學,注重調動學生的視覺感宮,視聽并用,拓寬了信息傳輸渠道,能充分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教育心理學知識說明,人們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15%,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25%,若兩者同時使用,就能夠接受約65%。科學研究也證明,人們通過各種感官獲得的知識比率為:視覺83%,聽覺11%,其他6%;視聽結合可獲得幾乎是最佳的知識保持率。而且省略板書,使教師能增大知識容量,有充足時間進行講解、分析和培養學生能力。課件界面美觀、色彩豐富、綱要信號齊備;版面保留完整,通過超級連接,前后切換方便,達到過去手工板書無法企及的地步。因此,無論是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還是使用多媒體教學軟件來輔助教學,教學必須重視教學的直觀性。而多媒體教學軟件的直觀性是任何傳統的教學手段都無法代替的,它通過多種媒介的交替演示,可以多渠道地向學生傳遞多種多樣的教學信息,使學生的各種人體器官對新知識進行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二、多媒體技術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
《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課程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里所說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社會發展趨勢的認識,說到底就是一種獨立性和創造性的培養。而多媒體技術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里,教師在課堂上處于中心位置,而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講。而多媒體技術正是學生由聽講者變成參與者的真正媒介。因為,多媒體技術將媒體策略與音頻、視頻、字符、敘述、游戲、地圖和其他各種介質元素結合起來,構成一個可由學生控制學習工具,學生可以得到某些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全方位信息。每一項差導圖符都可以使學生實現一種不同的功能。因此,無論學生選擇哪一項,他們都能得到相應的知識。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想采取的模式,然后重建自己的學習序列。這些序列的建立,可以使學生學到比傳統歷史課堂教學多幾倍甚至幾十倍的東西。信息量的擴大,以及對各種信息之間聯系的了解與掌握,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與信息內容互相滲透,在此基礎上便會產生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新的學習方法,這就是一種獨立性和創造性。
比如:新航路的探索和開辟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一段中世紀歷史,其內容相當豐富。通過多媒體技術,學生可以自己選擇途徑來了解哥倫布的航程、他的家庭、他所生活的世界以及他的發現給世界帶來的巨大影響,從而由學生自己來進行模擬探險和發現,在完成模擬探險和發現的過程中,學生又可以了解十四、十五世紀時發生于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的各種人物與事件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學生在了解世界上著名探險家的同時,自己也幾乎成為一名探險者;在發現新大陸的同時,也就發現了進行學習的新方法。創造性思維能力在學生獨立性充分施展的過程中,便會不知不覺地顯露出來。多媒體技術對學生獨立性、創造性能力的培養是其他教學手段無與倫比的。
三、多媒體技術有利于延長歷史知識的存儲期限
教學中的多媒體程序具有極長的存儲期限。眾所周知,中學教科書的某些內容幾乎是一成不變、可以長年使用。比如,有關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圖片、圖解、表格甚至與教科書配套的一些錄像資料等媒體信息可以說是永恒不變的,只不過在文字的表述與評價上會出現差異。因此,相同的媒體信息就可以存儲在光盤中,只需要備有學習工具即可長年使用。信息系統一旦建成,就可以在教學中一直保持長期使用。這樣,歷史教師的備課效率可大大提高,他們可以利用更多的備課時間去不斷學習、研究新的科學知識,探索、發現新的教學方法。
由于知識存儲期限的延長,使教師的工作負擔大大減輕。加上多媒體程序中除內容、字典、復習外,還有相應的測試題,如單元、同步練習,期中、期末、綜合測試等,以確保學生真正理解、掌握所學知識。這樣,教師就只需跟蹤學生的學習進程,而他則有更多的時間去接觸每一個學生,去參與學校大事。教師的作用不僅僅體現在課堂教學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對學生思想、行為、能力等各方面綜合素質的培養上。教師將從傳統 的課堂教學中解脫出來,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