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向華
生本教育在學校開展得有聲有色,作為一線老師,應該努力不斷學習理論知識并付諸實踐,并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不斷踐行生本教育“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教學理念。尤其在文言文教學中,努力構建生本課堂會給教學帶來更大的收獲。
九年級上冊第22課是《唐雎不辱使命》,該課情節內容比較簡單,也沒有復雜的語言現象,較之八年級的很多篇目而言,教學起來,學生更好懂一些。但是,如果把教學重心依舊放在對字詞句篇的理解記憶和對人物形象的孤立分析上,學生可能興趣不濃,而且會抹殺文章本身傳遞給學生的積極文本意義。因此,教學此文之前,可以結合生本教育的理念,做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動起來:1.朗讀為主要教學法。2.學生質疑情節內容。3.揣摩分析人物形象。課前,可以和幾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商量,讓他們試著琢磨本文適宜的朗讀形式,再經過大家商量,最終決定朗讀的基本形式:一人旁白,幾句話交代故事發生的大的社會背景;一人扮演宮前侍衛,通報使者覲見,營造接見氛圍;另再由二人分別扮演秦王和唐雎,在課文原有臺詞的基礎上,適時添加人物語氣詞和相應的表情動作。結束以后,所有學生分小組,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創造性朗讀。
開始上課后,課堂呈現出別樣的教學氣氛,學生異常興奮,滿眼都是期待,連平常只會低頭的學生,也都流露出不一樣的期待神情。情境演誦開始后,有學生旁白:“公元前230年,秦國——”然后一聲“啟稟我王,安陵使者覲見”的通報,拉開了演誦的序幕:臺前端坐著一個頭戴冠冕手持書卷的男生,有板有眼地應到:“請。”這時,從教室后面走出一個身穿長衫個子高挑精氣神十足的男生,他昂首挺胸從容地大步走向臺前,雙手舉過頭頂,彎腰行禮:“安陵使者唐雎拜見秦王。”
幾分鐘后,演誦結束,臺下聽課教師、學生的喝彩聲、叫好聲、掌聲響成一片,很久很久,學生的表演很精彩。接下來不斷有學生舉手,站起來點評演誦者的精彩表現,整個課堂完全被學生掌控了。在學生不斷的評點中,教師可以順勢拋出其他問題:聽了看了大家精彩的演誦,你對文章的情節內容有怎樣的理解,或者你有什么疑問,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與大家分享。幾分鐘后,關于課文內容的深層次問題就會出爐,黑板上接二連三都是學生小組交流討論的結果:1.“以大易小”是秦王慣用的伎倆,此次未能達到目標,他怎會善罷甘休?2.文章結尾寫秦王“長跪而謝之”似乎不符合事實,作者為什么這樣寫?3.宮廷里應該戒備森嚴,唐雎為何可以帶劍入內?問題被學生一一交流討論后,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不言而喻。
生本教育會讓學生在課堂上有精彩的表現,生本教育也讓教師對文言文教學有更多的感悟和思考。諸如其他一些經典篇目,教師還可以采用其他不同形式的朗讀教學法,讓生硬的文字活起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學《核舟記》可以采用“雕塑劇”的情境演誦,《醉翁亭記》可以模擬一位老者朗誦,《三峽》可以快速竟誦,《記承天寺夜游》可以大聲晃誦,等等。中學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國學經典篇目,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和行為只會抹殺學生身上已有的學習熱情和潛在的學習能力。作為語文教師,只有不斷深入透徹地理解教材,理解教什么、怎么教的系列問題,文言文教學才會映射出它應有的文學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