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闡述了《飛機系統與附件》課程的目的和主要內容,針對課程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以行業(yè)標準為基礎,從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任務導向教學、機型差異教學及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教學改革的思路和措施。通過教學改革,以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將教、學、做一體化,滿足飛機維修工作崗位的職業(yè)技術需求。
關鍵詞:教學改革? 行業(yè)標準? 機務教學
飛機機電維修專業(yè)主要培養(yǎng)從事民用航空飛機機體、飛機動力裝置和飛機電氣系統維護生產第一線高技能人才。《飛機系統與附件》課程是飛機機電維修專業(yè)的核心專業(yè)課程。根據民航飛機系統維護第一線工作崗位實際需求以及目前國內機型的配比情況,該課程選擇波音737CL飛機為教學載體,內容涉及七個主要的飛機系統,由理論教學、校內實訓兩個環(huán)節(jié)所組成。該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讓學生掌握波音737CL的飛機主要系統與附件結構及工作原理,具備維護波音737CL及其他相近機型的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培養(yǎng)科學、誠信、嚴謹的工作態(tài)度和較強的安全、質量、效率及環(huán)保意識。
1 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飛機系統與附件》課程是一門極具民航機務特色的課程,從歷年來的教學實施過程來看,大多數學生都認為收獲很大,該課程很有針對性,為日后的工作和獲取機務維修執(zhí)照、機型執(zhí)照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但也存在著以下幾點問題:
1.1 知識綜合性強。本課程設置在三年級的第二學期,要求學生已經學過專業(yè)英語、飛行技術基礎、飛機構造、燃氣渦輪發(fā)動機基礎等課程。由于學生對前期所學的理論知識掌握不牢,導致在本課程的學習過程中覺得阻力重重。
1.2 內容廣。本課程所涵蓋波音737CL飛機的七大系統,所涉及的知識點非常之多。如何有效地將知識點整理和歸類,使其更具有系統性、連貫性,是不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常見問題。
1.3 隨著現代民航業(yè)的高速發(fā)展,大量新機型的涌現,單一機型的學習已很難滿足行業(yè)的需求。
1.4 由于校內實訓條件的限制,目前所開發(fā)的具有針對性的實訓項目有限,無法完全做到理論教學和實操訓練的一一對應。
1.5 考核機制單一化、考核內容比較簡單、考核方式僅是教師簡單打分,缺乏具體細致的考核標準。學生只知道分數,卻無法知道自己究竟是哪些方面需要改進。
2 教學改革探索
針對《飛機系統與附件》課程教學實施過程所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意見:
2.1 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本課程的教師團隊成員到飛機維修企業(yè)進行調研和實習,與行業(yè)團隊成員一起對飛機維修職業(yè)崗位進行分析,了解企業(yè)典型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由于生產工作任務畢竟不同于教學環(huán)節(jié),不能直接應用于教學過程,所以課程設計團隊選取緊扣教學目標的工作情境并結合行業(yè)標準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在教學情境的設計上,考慮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性,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每個學習情景下都有若干個子情境,而每個子情境下又有若干個任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2.2 任務導向的教學模式。實施工學交替,任務引領教學,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系統、全面地介紹波音737CL飛機系統的理論知識;現場教學,加深學生對系統附件的結構、位置及工作原理的認識和理解;實踐教學,掌握飛機維護技能及培養(yǎng)分析問題、排故能力。通過完成任務的需求來學習基本知識和技能。
2.3 型差異教學。為了使教學反映當代最新的民用航空技術,在教學過程中補充介紹的內容所涉及的知識點涵蓋了波音737NG、波音787,空客330、380等最新民航機型的專業(yè)知識。將各類機型的知識點提取出來,加以整合。通過機型差異學習,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適應生產單位對不同機型飛機維護知識的需求,也為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上維護不同機型飛機提供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潛力。
2.4 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本課程緊密聯系工程應用,為了彌補目前實訓條件的限制,在實際教學中采用了大量多媒體課件。本課程的教師團隊開發(fā)了大量的多媒體教學課件。相比于實際航材的演示,多媒體課件不但可以演示系統內部的變化、演示系統與系統之間的相互動作、模擬實際工作中的排故過程。不但降低了成本,而且還可以獲得更好的演示效果。
2.5 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傳統的考核方式以分數為標準,以卷面成績?yōu)橐罁瑹o視學生的個體差異,考核環(huán)節(jié)理論與實踐分離,偏離職業(yè)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為此,課程考核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改革,采取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改善考核評價分值比例。本課程考核形式包括以下幾方面:書面考核40%(7次測驗+期末考試)、實際操作考核40%(實做+口試)和平時表現20%(學習態(tài)度+團隊合作情況+機務作風),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考察,注重對學生能力的考察,包括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以及學習能力。
3 教學案例
下面是實際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一個情境“利用加油系統對飛機油箱進行加注”。該情境由淺到深可以分解為四個任務:①利用壓力加油系統加油;②壓力加油系統失效,如何完成做?(利用重力加油系統完成);③分析壓力加油系統失敗的原因;④如何將故障排除。這一系列任務的完成需要用到加油系統的組成、工作原理、勤務、故障分析、手冊查找、附件拆裝操作等知識。
如圖1所示,在任務實施的過程中,將學生們分成幾組,分別承擔生產計劃員、技術機械員、工程師、檢驗員、工段長等職責,模擬維修廠實際工作過程。由生產科下發(fā)工卡,技術科提供維護手冊和技術支持,通過討論將任務分解,由工段長及組員協作完成。老師充當經理的角色對工作任務做出評價。老師再作為培訓講師講解完成任務所必要的知識和完成任務正確的實施方法。在完成任務后,將知識點縱向展開,針對性的介紹波音737NG系列飛機燃油系統的發(fā)展,并與空客330飛機的燃油系統進行橫向對比。通過對知識點的擴展,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通過任務實施,有效幫助學生梳理所學知識,使學生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產生一種學習的欲望;不斷細化的考核標準,也促使著學生更加積極的參與教學互動。
4 結束語
《飛機系統與附件》是一門崗位針對性極強的課程,依據行業(yè)標準進行課程改革,為學生的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提供有力保障。將行業(yè)標準與任務導向教學模式有機結合,使學習面向實際的機務維修的工作。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表明,通過上述的教改措施,有效地幫助學生梳理各學科及本課程的知識點,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散思維和橫向思維,學生的學習成績與綜合能力都比以往學生有較大提高,從而更易使其形成正確的職業(yè)素質。但是如何使得學生真正能夠“零距離”接近目標崗位,還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將教學情境細化,開發(fā)更多的具有針對性的實訓項目,校企結合,加大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構建理論實踐一體化實訓基地。
參考文獻:
[1]吳萬敏,姚琳莉.論行業(yè)高職院校基于行業(yè)標準的高技能人才培養(yǎng)模式之必要性[J].高教探索,2010(6).
[2]姜大源.論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fā)[J].新課程研究,2012(11).
[3]歐陽莉.基于職業(yè)能力發(fā)展的高職教學考核評價方式改革[J].職教論壇,2012(11).
[4]朱維巍.基于情境教學的高職院校課程教學的調查與思考[J].高等職業(yè)教育,2012(8).
作者簡介:李佳麗,講師,工學碩士,研究方向:航空機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