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陸戰
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通過引入時政熱點、挖掘教材資源,堅持以人為本、立足學生生活,建立多元交流途徑、深化情感交流等渠道,讓思想品德課教學成為對中學生進行“中國夢”教育的重要載體和有效平臺。筆者在“正確對待理想與現實”一課的教學中,對思想品德課培育和踐行“中國夢”教育有如下感悟。
一、課堂導入扣點抓眼,讓“中國夢”教育意境頓生
教學“正確對待理想與現實”一課時,我設置了三個問題:(1)我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2)中國夢是什么?(3)共同理想和中國夢是什么關系?通過復習導入,讓學生回顧總結理想的有關知識,進而通過對“中國夢”和共同理想的知識聯系,在共同理想和“中國夢”之間架起一座內涵思維的橋梁,讓學生明白實現“中國夢”就是實現我們的共同理想,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并不遙遠,我們正處在實現共同理想及“中國夢”的路途中。通過“課前預習”既復習了相關知識點,又使知識點之間融會貫通,同時為把“中國夢”融入本課教學奠定了基礎。讓學生在對理想與現實的認識中鏈接出“中國夢”教育,讓“中國夢”教育意境頓生。
二、主體教學拓展延伸,讓“中國夢”教育有板有眼
課堂教學主體部分通過暢談理想、感受理想、實現理想等環節來完成。第一個環節是“你說我說”,采用理想接龍的方式,讓每一個學生用一句話概括自己的理想,并在全班互動后,我引導學生對理想的含義進行總結和生成,使學生全面認識理想及共同理想的內涵。第二個環節是“案例分析”,讓學生欣賞著名詩人流沙河的《理想》這首詩,讓學生的情感和思維徜徉在對理想感悟的詩情畫意之中。然后回到教材中小張的事例,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理想的作用,理想是追求,理想是力量,理想是正視現實的最好寫照。最后一個環節是“情境創設”,通過播放《我的中國心》等歌曲,在充分創設情景后,教師及時進行歸納:每個人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推動著社會向前發展,即同心共筑“中國夢”。
在整個活動探究中,學生的“你說我說”“案例分析”“情境創設”等活動環節,由易到難,層層鋪開,并運用視頻、事例等充實教學內容,開闊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注重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把復雜的知識簡單化,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同時所設情景來源于學生的實際生活,注重學生的感悟體驗,將學生的合作探究、學生感悟、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等活動貫穿在“中國夢”教育的教學主線中。由個人理想到共同理想,由“小我”到“大我”,再到同心共筑“中國夢”,這是一個思維構筑、夢想升華的螺旋式的知識、能力、價值觀的實現過程。課堂教學始終圍繞“理想是什么,理想的作用,如何實現理想”三個層層遞進的問題展開活動,“中國夢”教育無痕地、有板有眼地貫穿其間。
三、教學方法運用得當,讓“中國夢”教育科學有序
本節課我主要采用了談話法、案例分析法、分組討論法等教學方法,使整節課都處在知識生成和理想鑄就中。特別是最后一個環節,引用托爾斯泰的名言、周杰倫的故事等,并播放了關于“中國夢”的視頻片段,從而讓學生得出實現理想的途徑:需要對人生作出規劃,要根據實際情況對理想進行調整。教育學生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最后,教師歸納提升要實現“中國夢”這一偉大的理想時不我待,需要匯聚每一個中華兒女的理想和力量。這些教學方法被我恰如其分地運用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使整節課既有生動案例,又有師生互動;既有知識生成,又有價值滲透。由此可見,課堂教學滲透“中國夢”教育不是簡單說教,也不是強行灌輸,而是扎根于既生動活潑又嚴謹不失的科學建構中。
本課教學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自己去體驗、去感悟、去發現,從而樹立正確理想和為理想而努力的情懷。但是,我在總結反思中感覺還有如下問題亟待解決:(1)師生交流互動的環節中,教師對“以情動情”做得還不夠,導致學生的情感參與度不高,培育和踐行“中國夢”的激情還沒有完全迸發出來;(2)理想源于有價值的生活,平日教學中對學生有價值的生活創造不夠,少數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淡化了對理想的追求;(3)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部分后進生對理想的實現失去了信心,沒有體悟到實現理想要從小做起,從現在做起。教師的點撥要讓學生知道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的道理,實現理想其實并不難,做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實現“中國夢”指日可待。教學中既要注重對中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又要注意引導學生把個人理想和“中國夢”結合起來。注重情感交流,為學生插上實現夢想的翅膀,激勵學生為實現“中國夢”而自強不息、不懈努力。
總之,思品課老師要進一步加強對思想品德課滲透“中國夢”教育途徑和方法的研究,把“中國夢”教育融入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整合、利用思想品德課課程資源,以學生發展為本,摒棄機械說教等落后教學方法,準確把握新課標,并通過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生動活潑地把“中國夢”教育與思想品德課教學進行對接和升華,真正實現小課堂大社會,實現“我參與、我感悟、我關切、我成長、我快樂”的價值取向。
參考文獻:
胡云琬.思想品德課與中國夢教育[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3(5).
注:本文系2014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思想品德課滲透“中國夢”教育的途徑和方法研究》成果,立項編號:JCJYC140918049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