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
摘 要:從孩子在公交車上亂丟東西引發對孩子教育深層思考,由言教到身教,再從心理上對孩子進行疏導,促進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關鍵詞:日常生活;行導;疏導
一次坐公交車,看到一位母親帶著六歲的孩子去上學,孩子吃完早點后舉著塑料袋問媽媽:“放哪兒?”媽媽隨口說:“扔地上就行了。”然后孩子按媽媽說的做了,接著孩子把剛擦過嘴的衛生紙隨手扔在了車廂地上,也不再征詢母親的意見了。此外看到孩子在商場哭鬧,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與同學大打出手,與老師大吵大鬧,找出不上課的理由,總是把別人的過錯搬出來,而不反省自己,甚至叛逆、違紀。如此種種讓你頭疼的事,作為老師怎樣才能讓孩子改掉不良行為和習慣,使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呢?
一、日常生活重視“說導”
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描述,當爬到山崖上的孩子不敢下來時,他完全可以上崖抱亨特下來脫險,但亨特以后人生路上遇到危險怎么辦?總不能永遠靠父親吧,所以在兒子脫險過程中,亨特父親只給予鼓勵指導,一切由亨特自己去做,最終成功脫險。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讓孩子去體驗,激發他自身的潛能,自己排除險情,從而獲得成功。
如學生考試沒考好,孩子在這種情形下最需要的是老師和家長的關心和幫助。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試卷的難易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以商量的口吻開導孩子,讓孩子靜心反思自己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采取積極正確的方法,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對待生活中的煩心事也應及時引導,矯正孩子的不當行為,讓孩子以樂觀的心態健康成長。
二、遇到事情注重“行導”
家長、教師要做孩子的榜樣。做家長的要時刻意識到有一雙天真無邪的眼睛在瞅著自己。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不要以為只有在你們同兒童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進行教育。中國的兒童教育家孫敬修也說過:“孩子的眼睛是錄像機,孩子的耳朵是錄音機,父母個人的范例,對于未成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陽光。”父母的言行不僅影響到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時還直接影響到家庭教育的效果,影響孩子的一生。
教師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感染學生的行為。教師為人師表,是最直觀的模范。從儀表氣質做起,培養學生人格,當老師用雪亮的眼睛監督學生行為的同時,這幾十雙眼睛也注視著我們。教師任何不雅的談吐、不當的裝束和體態都會招致學生的議論、模仿和反感。為人師表,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一個教師除了用教學藝術吸引學生,還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人格魅力。
當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事迷惘時,我們要及時點撥,指點迷津,當學生行為沖動時,我們要隨時干預,做孩子行為的引導者。切不可簡單粗暴,意氣用事,只要承諾的事一定兌現,要有敏銳的眼光,處理問題不可草率從事。家長常向孩子灌輸,在外在校不準吃虧,打了別人的孩子拿點錢,說點好話就行了。在學校犯了錯,反正學校也不能把我怎么樣,這都給教育帶來了困擾。學校與家庭的溝通交流、互相協作至關重要,家長學校交流平臺的互相配合,多管齊下,利用有效資源引導孩子改正不足,充分發揮其長處,以飽滿的激情健康成長。
三、人生歷程需要心靈“疏導”
不知你是否發現,在家里當孩子自己吃飯時總顯得慢吞吞的,而有兩個孩子的時候則出現了搶食的現象,在校園里學生之間有了矛盾,當你一直批評一個學生時,他會說:“都犯錯誤,怎么老批評我一個?”在孩子的人生旅程中由于孩子的單純與脆弱,受挫力差,不會正確處理日常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在與孩子缺乏溝通和信任的情況下,只一味施壓,必然導致孩子強烈的逆反心理,以致出現了人間至親至愛之間的一場戰爭,最終超出其可以承受極限并導致心理崩潰,釀成悲劇。這就需要我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對其進行心理疏導,關心愛護學生,理解尊重學生,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每個學生都有很強的自尊心,我們應學會站在學生的立場理解他們的苦惱,引領孩子說出心里話,耐心傾聽他們的心聲,應在平等、民主和諧的關系中擺事實,講道理,做到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同時教師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及時向家長匯報學生在校的思想學習狀況,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與家長共同探討學生心理輔導的對策。只有走進孩子的心靈,給孩子無私的幫助,才能讓孩子走出陰霾,內心充滿陽光。促進孩子身心人格的健康發展。
每當想到幼兒園里的歡歌笑語,小學生的活潑天真,中學生的青春激情,總讓人對生活、對人生充滿期待。當我們用平等、尊重與孩子真心交流,當我們讓孩子有了面對挫折的勇氣,當我們讓孩子懂得了如何寬容、忍讓和肩負的責任,把美德、善行傳給孩子,必能使孩子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
參考文獻:
盧昕.淺談幼兒教師如何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J].華章,2012(24).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