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美
在與時俱進的教學改革奔涌潮流中,縣教育局教學研究室的諸位領導英明探索,積極推進教學改革和發展,開展了“創新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的活動,全縣教師積極響應,結合所任教學科的實際情況進行鉆研。本著實際,我也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不斷的探究,“教師教什么怎么教,學生學什么如何學”是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的核心內容,從課程資源建設發展過程可以看到現代教學理念的滲透融入、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及其手段發生著積極的變遷,我校特立獨行的課堂教學模式,我實踐為“1+3”的歷史教學模式。
一、什么是“1+3”
所謂“1+3”就是“一案”和“三為主”教學相長的課堂模式。
1.“一案”即學案
學案是相對教案而言的,它是在素質教育思想的指導下,由教師根據教學任務、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學法特點和心理特征等設計的,或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設計、培養創新意識、訓練和發展學習能力、供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使用的學習方案。學案把教材按照學科知識的邏輯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了情景化、生活化、問題化設計和加工,特別注重把教材上的知識轉化為一個個學生能解決的問題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去使用教材。
2.“三為主”即以學為主、以練為主、以賽為主
“以學為主”,強調把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教師的輔助指導有機結合起來,做到教與學契合互動。首先,可根據不同情況,適當給學生一部分時間,自己預習將要學習的內容,接著采用“提問”等方式,讓一些學生根據自學所得,對本課知識進行簡單概述,并談談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體會。
“以練為主”,采用問答、探討、辯論等方式進行運用能力的訓練。先讓一些學生上來解答“學案”中的思考訓練題,再讓另一些學生加以補充或評價,要充分發揮教學的民主性,在一些問題上引導學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觀點和論據,鼓勵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平等交流、辯論,互相促進。
“以賽為主”,指導學生以本課學習的內容為中心,提出自己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課前在“學案”中準備好的,也可以是課堂教學過程中靈感發現、設計的。通過對一個問題的比賽,使知識點在激烈的碰撞中更加清晰。學生提出問題后,老師不要急于解答,可先反問學生:如何想到這個問題?思路或目的是什么?接著,讓班級其他同學討論、回答,再由設題同學說明,到適當的程度,老師才介入討論或指導、點評。
二、“1+3”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我在講授“全面內戰的爆發”中的“重慶談判”時,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來“再現”歷史的真實面目。方法是:課前布置任務,由歷史課代表選出幾位同學來扮演主播、記者和受訪者。要求學生提前預習課文,收集資料,擬定提綱,以便在課堂上對重慶談判進行一次惟妙惟肖的、富有創新的“現場報道”。張xx扮演記者追問受訪者不依不饒,劉xx扮演蔣介石強詞奪理,王xx扮演毛澤東具有偉人風范等等,場面嚴肅激烈。這樣他們可在親身體驗中既能學到知識又能明白道理。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也深深體會到課堂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是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發展的個性空間,使學生在標準中有變化,在規范中有自由,一致中有特色,統一中有個性。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利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簡言之,“1+3”的基本教學方式是問題式導學,即將知識問題化,能力過程化。把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形成一個個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既掌握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問題”是關鍵,是核心。我在進行“一案三為主”課堂教學的實踐中也發現一個問題。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問題往往是教師給學生提出的,然后讓學生探究。我認為學生可以根據教材中的內容認真思考,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再經過學生個人的合作進行探究,最終解決問題。這不更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嗎?在學習“宋元時期的科技”一課時,嘗試了這樣的設計:“同學們,通過預習活字印刷一節,誰能提出一些問題,讓同學們共同解答?!蓖瑢W們紛紛舉手:“活字印刷是誰發明的?”“畢昇是哪個朝代的?”“中國活字印刷比歐洲早多少年?”“活字印刷的歷史價值如何?”這些表面問題,學生都能找出,教師又繼續點撥,還能提出什么問題,讓學生回答。有個學生怯生生地小聲回答:“活字印刷有哪些優點?”我馬上表揚學生,并及時加以鼓勵。同學們又開始紛紛舉手:“活字印刷、雕版印刷先進說明了什么?”學生提出的問題越來越有深度,掌握的知識越來越豐富,能力越來越強。
“1+3”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把傳授知識為主轉移到發展能力為主,在教學關系上把以教為中心轉移到以學生為中心,師生共同活動的方式上,把注重結果的學習模式轉移到注重學習過程的模式上;把注重識記知識的活動轉移到創造性運用知識上。學生的視野隨之拓寬,結合問題展開聯想,進行分析與判斷,在有效信息的取舍中,完成思維的遷移和融合。
參考文獻:
[1]周國強.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探索[J].歷史教學問題,1998(5).
[2]龐曉晴.以問題為中心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探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2).
[3]胡小明.“憶、學、練、導”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6).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