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增 程曉英
摘 要:快速作文是信息社會發展的需要,更為學生今后職場應試打好堅實的基礎。快速作文必須要過構思和審題兩大關口。重點是選準突破口。“滾雪球”法、“過電影”法能提高學生快速作文的能力。
關鍵詞:構思;審題;突破口;方法
提倡快速作文,不僅能減輕學生負擔,有效提高教育質量,而且也是適應社會需求,為今后的職場就業打好堅實的寫作基礎。
一、快速作文的可能性論述
快速作文古已有之。曹子建七步成詩,早已是千古佳話;唐代的史青又創了五步寫詩的記錄。我國著名作家郭沫若寫作速度也令人贊嘆,大型話劇《屈原》《虎符》都是僅用了二十天便完成,《蔡文姬》只花費了一個星期。外國作家中也不乏其例。巴爾扎克曾在一夜里寫成《魯日里的秘密》。
二、快速作文的構思與審題
快速作文,是幫助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加快構思成文速度的一種寫作方法。
從信息論的角度看,每篇文章的制作成功,都必須經過信息輸入(即作文素材的攝取)、信息加工(即審題立意、謀篇布局的構思過程)和信息輸出(即執筆行文或脫口而出)三個過程。
(一)審題是快速作文的第一步
審題不清,必走彎路,甚至偏題、跑題。
1.快速作文抓住重點和中心
要抓住重點和中心,一定要抓住題目的關鍵詞語,也就是所謂的“題眼”。在偏正結構的題目中,限制語或修飾語往往是題眼。如“記憶刻苦學習的同學”“刻苦學習”應是題眼,它要求寫一個兢兢業業、不怕吃苦、頑強學習的同學,舍此不合題意。
2.迅速弄清寫作的范圍
每道題目都有一定的范圍,無論擴大或縮小,都會不切題。題目的外延,就是它的范圍,審題時一定要弄清文題的外延。比如《童年的趣事》,有時間范圍“童年”,只有記憶小時候的趣事,才算切題。總之,應當全面理解題旨范圍,防止顧此失彼。
3.把握題目的深層含義
文題的深層含義一般有以下幾種:
(1)比喻意義。如《路》既有道路的意思,又可比喻人生之路,成才之路。如果把不準題目的比喻意義,文章就可能走題。(2)象征意義。比如《白楊禮贊》,表面上是說白楊樹的頑強不屈、傲然挺立,不怕風霜雨雪;深層含義是歌頌北方農民那種質樸善良勤勞勇敢的精神。(3)引申意義。如《橋》,除了可寫現實的石橋、木橋、鐵路橋、公路橋及高鐵等等外,還應開掘它的引申意義。
4.盡快選準寫作的角度
角度是寫文章的出發點和立足點。
(1)選定人稱。人稱有三,比如《童年憶趣》應從“我”的角度寫;《給xxx的一封信》,應以“你”的角度寫;《他在我的記憶深處》,應以“他”的角度寫。(2)確定身份。學生作文,一般應符合學生的身份。如《“人才”小議》一題,如果大談如何培養和使用人才,那角度就不妥,因為那是領導的事情,與學生身份不符合;如果側重寫如何成才,就對路了。
總之,應盡快從以上四個方面認真審查題意,弄清實質,才可能進行巧妙的構思,寫出主題深刻的文章。
(二)快速作文研究的對象是信息加工的過程
快速作文就是快速審題,快速構思的寫作方法。信息的輸入,亦即作文素材的攝取、收集和儲存,是快速作文賴以實施的基礎。每個學生必須大量攝取一定數量的作文素材,才能運用快速作文法構思并寫出漂亮的文章來。
三、快速作文要選準“突破口”
進攻敵陣,把敵人防線最薄弱的地方作為突破口,往往會出奇制勝;快速作文構思,如能選準一個“突破口”,也會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這個“突破口”應當放在主題的提煉上。提煉主題這一關突破了,謀篇布局便容易解決,而材料就會被主題“一線串珠”,安排得別致井然。
主題深刻,新穎。要做到這一點,必須鍛煉自己對事物的體察能力,在腦子里反復琢磨,從生活中發掘出事物的蘊含,從材料中找出它的本質意義。
四、快速作文方法
(一)“滾雪球聯想法”
快速作文構思的關鍵在哪里?所謂“滾雪球”聯想構思法,就是一看到文章題目后,哪怕只是產生一點點感覺,便立即憑這點感覺,借助發散思維,迅速聯想開來,隨著感覺的膨脹,材料不斷豐富,認識逐步加深,就跟“滾雪球”一樣,從小到大,文章輪廓也便逐漸形成了。
(二)快速“過電影”法
當我們審題時,大腦就飛快地轉起來,并借助于聯想和想象,如同過電影似的,把記憶倉庫里貯存的有關素材,一件一件迅速地投放在心靈的屏幕上,根據題目的要求進行鑒別篩選。最后根據表現主題的需求,選取寫作的最佳角度,對材料進行剪裁布局。——這就是“過電影”快速構思法的全過程。如,一道《貓的故事》的作文題。小作者“過電影”后清理出來的材料有:
1.我原本不喜歡貓;2.香港姨媽送我一只雪白的小貓;3.小貓活潑可愛,又會捉老鼠,我常逗它玩,逐漸喜歡它了;4.舅媽家里老鼠多,為了讓貓立新功,我主動把貓送給舅媽;5.我又買了一只黃貓;6.不久舅媽搬了新家,我去看白貓,才知道為了換新居,把貓送給了房管所長的夫人了;7.所長夫人用巧克力、牛奶喂貓,貓終因肥胖而死,我為白貓傷心;8.接著黃貓也失蹤了;9.從此,我再也不養貓了。
分析材料,就會發現白貓的經歷不一般。特別是它為換得新居一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這又具有不同尋常的諷刺意義。于是小作者毅然刪除了與此無關的5、8兩條寫黃貓的材料,只寫白貓。同時渲染了所長夫人酷愛養貓,每遇到好貓必欲得之;而房管所長又特別懼內,唯夫人之命是從。這一特定描寫,使“死貓換房”更為真實可信,從而有力地針砭了不正之風,頗有新意。文章結尾,突出了白貓從捉鼠到不會捉鼠的變化,最后因懶肥而死,解釋了某種生活哲理,耐人尋味。
參考文獻:
林金順.學生作文中常見問題及解決對策[J].景德鎮高專學報,2000(1).
編輯 孫玲娟